对小学生赛前紧张和焦虑的认识与分析

时间:2022-03-21 08:02:27

对小学生赛前紧张和焦虑的认识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7-148-01

摘 要 心理因素是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训练环节,它是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对赛前紧张和焦虑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举例说明心理因素在赛前所产生的危害,指出呼吸调节法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不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紧张 焦虑 经验 期望值

随着运动竞赛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运动竞赛的影响作用。美国格鲁波先生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可见,在高水平比赛中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紧张和焦虑

紧张和焦虑属于情绪状态中的一种,是许多运动员在比赛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紧张反应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宜的、消极的。适宜的紧张能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不适宜的紧张则会分散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过度的紧张会干扰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因此,保持适度的紧张是完成各项任务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二、紧张、焦虑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并不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反而会使运动员在比赛时注意力集中,头脑兴奋性高,反应敏捷,潜能发挥充分,能取得好成绩,但过度的焦虑则会使运动员在比赛时急躁不安,心慌意乱,应有的水平发挥不出,导致比赛的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一)与运动员的个性,尤其是气质有关

个性,尤其是气质,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巴甫洛夫指出:“气质是每一个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一定的烙印。”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有的运动员情感激烈,爱激动而难以自制;有的运动员沉默寡言,比较冷静;有的运动员思维十分灵活,动作敏捷,善于适应;有的运动员脾气安静、稳重,如昆明湖水,波澜不兴;有的运动员脾气暴躁。

(二)与运动员过去的比赛经验有关

有些运动员在过去的比赛中有过紧张、焦虑的现象,于是一到比赛就会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比赛的时候就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会因紧张而得不到好成绩,出现了“比赛焦虑”。

(三)与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有关

有的运动员给自己定的目标很高,一定要夺取冠军,于是比赛时总担心自己不能如愿以偿,结果由于心理压力太大,引发了比赛前的焦虑,反倒制约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四)与平时训练、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平时训练时,有的教练员只注重技术的训练,不注重心理训练;在平时,运动员在训练时周围的观众很少,气氛也很单调,但在比赛时,场外观众的起哄、比赛场上的气氛、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加深赛前运动员心理因素朝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基本途径

焦虑不能和放松并存这是运动心理的一大特点,肌体的紧张消失以后,情绪和心理的紧张会随之解除,使身体放松的最快办法首先要认识紧张,然后使呼吸慢下来,并要加深加长。

(一)呼吸调节法

当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则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能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奏效,是因为情绪状态与呼吸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

回想过去失败的比赛,会使人心有余悸,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但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再现当时的情景,回味当时自信、愉快的体验,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变得自信、从容。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多想过去那些令人自豪的、愉快的、取得冠军的比赛,就能克服赛前的紧张和焦虑。

(三)期望值不宜太高、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确定合适的期望值,期望值太低,激发不起人的积极性,使人产生沮丧、懈怠的情绪,期望值过高,会加重人的心理负担,使人对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怀疑、忧虑,所以运动员应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四、小结

目前,我们一直都在利用詹姆士―兰格学说(Larird&Bresler,1990)这一原理来帮助运动员通过控制表情来控制赛前焦虑。随着各国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往往不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同样,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中,两个势均力敌的运动队胜负的因素不是技术和身体素质上的差距,而是心理素质。运动实践表明,心理因素已成为现代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内因,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成为提高运动成绩、争取比赛胜利的关键条件之一。可见,在运动比赛和运动员训练中,心理因素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它在比赛和训练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静析,严成根.世界冠军与运动心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7.

[2]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约翰・赛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5]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上一篇:跆拳道冠军赛决赛击头技术探析 下一篇:《精神卫生法》于综合医疗机构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