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朱乐平老师的课堂等待艺术

时间:2022-03-21 12:21:10

品味朱乐平老师的课堂等待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 等待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44-03

等待,需要时间。蝴蝶最终冲破丝壳化身为美丽的完全体,那是因为经过吐丝、化蛹的等待;彩虹为什么会散发出如此的魅力,因为它经历了雨水洗礼的等待。如果等待的时间太短,蝴蝶就不能化身,彩虹也不会出现。美丽的蝴蝶和七色的彩虹都需要等待,可见等待的魅力。而我们的数学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播本领的高强,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教学中的“唤醒、激励、鼓舞”大多不可能立竿见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耐心等待。等待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在静静等待下的课堂中,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数学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的课堂就是因这样的等待而美丽。

一、有一种关爱叫等待

等待是一种期望和信赖。这种期望和信赖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向上的动力。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的观点是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教育机智并不总是表现在激烈的、突发的教育情境之中,也表现在对学生影响的潜移默化之中。用细心去影响学生,用细腻的方式去感化学生。默默的关怀、悉心的关爱、殷殷的期望、耐心的等待就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表现。等待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关爱。

片段一:与众不同

正当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讨论“朱老师与牛有什么不同”这个话题时,朱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2,4,6,7,10这五个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数。同学们还延续着刚才讨论时的那份热情,一连7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可是还有其他的小手高举着,于是朱老师又请了另一位同学。

生:啊?(哄堂大笑……)

同学们为什么笑了?或许他们笑这位同学的发言就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抑或其他同学听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但是朱老师却没有笑,始终静静地倾听着,直到这个学生把最后一个字说完。我想,这个学生有如此大的勇气把这段话说完,或许就是因为朱老师的这种静静的等待,给予这位学生一种莫大的激励。同时,对刚才发笑的这些学生,朱老师的静待,无疑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引导学生要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学会等待,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有一种智慧叫等待

曾听人说,等待是无能者的表现,笔者却不以为然。笔者认为,等待是一种智慧。从字面上来看,等待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其实,等待是一种精力和能力的积累,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古人云:静观其变,或以不变应万变。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等待的确是一种智慧。在朱老师的智慧课堂上,有两种等待让人记忆深刻:一种是学生读题时的等待,另一种是问题处理时的等待。

(一)学生读题时的等待

片段二:《平均数问题》

师:我相信,关于平均数大家能说出很多东西。越来越多的同学举手了。这样的事情是平常生活应用中比较多的,我们在生活当中也会见到一些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题目。(课件出示题目1:某公司在招聘广告上写着本公司平均月薪5000元。张坚应聘后,被公司录用,他好好工作了一个月后,老板给他500元钱。由此,能否断定这个公司打了虚假广告?为什么?)

师:刚才我们发了一些小方块,这样的小方块以前低年级时我们可能用过,比如我们在三年级或者二年级学“长方形面积”的时候,我们说一排来放5个,像这样能放3排,三五十五个,所以等于长乘宽。是不是?如果我们用这个小方块去拼,用两个去拼,那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会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屏幕出示问题:要观察一下,第一排和第二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静待30秒,朱老师一边看屏幕,一边关注学生的思考情况)

生:我认为第一排都是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第二排都是一些规则图形。

我们不难发现,在朱老师的课堂上,时常会在屏幕出示问题或者合作要求,但是当屏幕出现文字的时候,他总是不发出一丁点儿声音,花上20秒乃至30秒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题。而他则静静地等待孩子们仔细地读完题后思考问题。这样的场景,看似是一段空白,但却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读题能力,还给了孩子们静静思考的空间,这样的空白真好。

(二)问题处理时的等待

对于问题处理的等待,朱老师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等待,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等待。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这时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者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提出另一个问题。据研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等待时间平均是2秒。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地思考并构思答案的。因此,课堂上常见的情景是,教师提出一些简单、封闭性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只凭记忆就匆匆回答。结果,课堂上师生互动热烈,但对话或讨论实际上只停留在浅层次上。

但是如果增加“等待时间”,教师只要稍微忍耐一会儿,等待片刻,学生的精彩回答就会浮出水面,呈现在课堂上,甚至成为经典。朱老师就是恰倒好处地掌握了学生的这种心理,巧妙地运用等待,让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上绽放。

1.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等待

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朱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满怀热情地为孩子们创设交流的机会,慷慨地把时空让给孩子们,让他们敞开心扉,心与心地交流碰撞,在碰撞中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以后,看到有小手高高举起,就满心欢喜,其实立即举起森林般的手争着想回答,说明这样的问题价值是不高的,或者学生这样的思考是不深入的。而朱老师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总是喜欢等上几分钟,看到教室里顿时一片沉静,几分钟后,慢慢地举起了一只、两只、三只手……就算是看到举手的人很多,他也依旧是这样执着地等待着。其实一节课只有40分钟,或者30分钟,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时间是如何的宝贵,那为什么朱老师总是要在提问后花大量的时间等待呢?我想,他在等待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思考,给他们提供一个思考的良好环境,又或是促使思考完了的同学进行再思考。的确,这样恰倒好处的等待无疑给每一位同学提供了一个思维的平台。

2.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等待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总习惯于及时给学生作评价,即“指点迷津”,但这种及时评价往往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框框、一种说法的定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中新的想法不会出现,原来的想法也难以深入,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仿佛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单一或局限于表面,更谈不上创新。而朱老师在学生回答了问题以后,往往总是不急于评价,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你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有谁听懂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有时甚至当学生回答完了,他还是一言不发,而是专注地注视着这个孩子,用期待的目光,微笑的神情,给了学生表达的信心和勇气。

短短的几句对话中,朱老师3次将“绣球”抛给了其他学生,没有进行即时的评价,而是在等待其他学生的评价,在等待的过程中,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也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可以静下心来思索。片段中对于学生的回答,他有的时候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等待了片刻。这其实就是朱老师的高明之处,既给了教师自己本身思考的余地,也让发言的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同时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了思维碰撞的机会。这样的课堂,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开拓思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乐趣。等待是一种方法,等待是一种心态,等待更是一种大智慧。

适时的“等待”能够让教师变得从容,变得幽雅。更为重要的是恰当的“等待”,让我们和学生之间没了硝烟弥漫,多了清新和谐。等待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如果一堂课可以用一条河流来比喻的话,那么朱老师静静等待下的课堂,表面上看是一条平静的河流,但实质上河面下却是波涛涌动。而这不正是静静等待的最高境界吗?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英语存在句的认知语言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