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03-19 05:56:42

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摘 要 运用2005-2014年我国18个高技术行业中大中型内资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政府资金、技术改造费用支出以及新增固定资产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从全部行业来看,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和政府资金对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增固定资产和R&D人员全时当量对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不显著.从细分行业来看,这些因素对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又有所不同.

关键词 技术经济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面板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76.44;F273.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of internal R&D expenditure, full-time equivalent of R&D personnel, government funds, expenditure for technical renovation and newly increased fixed assets on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by using 18 high-tech industries' panel data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domestically funded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industry,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nal R&D expenditure, expenditure for technical renovation, government fund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Newly increased fixed assets and full-time equivalent of R&D personnel have a certain positive effect, but th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From the industry point of view, these factor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in various industries.

Key words Technical Economics;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Empirical analysis;Panel data model

1 引 言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酝酿、兴起的背景下,以消耗大量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突破初级生产要素和环境等的束缚,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不仅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而且使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升.201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7万亿元,其中,内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9万亿元,占比46.6%.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已经发展壮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缺少核心技术,技术与专利的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等.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内资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国家,使高技术产业在关键技术上有重要突破,我国必须努力提升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那究竟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Farrell(1992)最早提出了自主创新能力(independent innovation)一词,其意指不需要外部的手段而进行的技术创新[1].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学中常用来指发展中国家为了对发达国家技术赶超而进行的创新,所以研究自主创新的主要是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的学者,发达国家的学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他们对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术创新和创新能力上.张和胡(Zhang,Hu,2012)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持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1个省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2];戴和陈(Dai,Chen,2016)运用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研发、国内外技术引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发、对外技术引进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国内技术转移对其影响不显著,在不同地区研发和国内外技术引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技术引进对提高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3];而国内学者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绩效的研究,最近几年也日渐深入.邓路和高连水(2009)通过实证发现,内资企业R&D经费和人员投入能显著促进创新产出的提高,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4].韩晶(2010)利用SFA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有改善的趋势[5].李向东和李南等(2011)利用高技术产业1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结果表明,提高研发创新效率对于提升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有促进作用[6].支燕和白雪洁(2012)利用SEM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提升的路径选择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技术外取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远高于自主创新[7].肖仁桥、钱丽和卫(2012)从价值链的视角,利用DEA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8].赵志耕和杨朝峰(2013)利用随机前沿知识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R&D经费、人员投入、知识存量和技术引进等因素对我国转型时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9].刘树林、姜新蓬和余谦(2015)利用链式网络DEA方法研究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的特征[10].张娜、杨秀云和李小光(2015)从内部创新、产业组织、制度环境和技术溢出效应等四个方面考察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11].孙国锋、张婵和姚德文(2016)年利用DEA模型和大中型高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与分解,实证研究发现,大中型国有和内资企业的创新效率要明显低于大中型港澳台和外资企业,此外,研发成果转化率和规模效率低是阻碍我国大中型国有和内资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2].杨浩昌、李廉水和刘军(2016)实证研究了高技术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分区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聚集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提升,并且产业聚集在东部地区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在中西部地区的作用[13].

综上所述,国内外文献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这三个方面,学者们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创新能力的测度和创新绩效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部分学者还分行业和地区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但是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宋河发和穆荣平(2009)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是掌握股权和知识产权控制权以及产品收益权的能力[14].本文将以我国高技术产业大中型内资企业为研究对象,因此选择高技术产业中的内资企业最能体现我国创新能力的“自主性”.本文运用2005~2014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投入、转化、产出等几个方面选取指标,对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2.2 变量选取

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实际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融合在一起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经过转化实现产出的过程.关于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将从产出环节着手.回顾文献,大部分学者是以专利作为创新能力的被解释变量,但专利主管机构的偏好会对专利授权的数量产生影响[4],而且专利的数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创新的产出结果.为了更好地衡量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的成果转化能力,我们用新产品销售收入(NPSR)来衡量自主创新能力[11],新产品销售收入高,说明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的能力越高.

解释变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取.

(1)在生产的投入过程中,选取R&D经费内部支出(RDIE)、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FE),以及技术改造经费支出(TRE)作为主要的投入解释变量[15].提高R&D活动的经费支出和质量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拥有更多的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是指为进行技术改造而支出的费用.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进步是很迅速的,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代替落后的技术和工艺,可以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2)在生产的转化过程中,选取新增固定资产(NIFA)作为主要的转化解释变量.新增固定资产是指本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本年度内产业转化能力的变化.固定资产的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持续和高质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助于提高产业创新效率.

(3)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选取政府资金(GMF)作为主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解释变量.高技术产业的R&D活动,以及生产、销售等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具有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这是一般的新创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以政府资金来补充企业的R&D投入,或者以减税、退税和补贴的方式对企业生产、研发或其它环节给予一定的支持,这都可以缓解企业压力,提高创新效率,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变量主要包括:投入环节的R&D经费内部支出(RDIE)、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FE)以及技术改造经费(TRE),转化环节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NIFA),以及外部环境因素:政府资金(GMF).

2.3 数据说明

选取2005~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大中型内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筛选出化学药品制造等18个三位或四位码行业中的大中型内资企业2005年至2014年的数据.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它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05~2007年的高技术产业大中型内资企业数据不能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因此采用以下计算方法:内资企业A=全行业A-三资企业A(其中A为相对应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数据)来获取2005~2007年的数据.《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对以前分类的产业代码和名称进行了一定的调整,2005~2011年“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为“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与“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之和.2005~2011年“视听设备制造”等于“家用视听设备制造”.2005~2011年“计算机零部件制造”等于“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2005~2011年“飞机制造”等于“飞机制造及修理”.此外,其中政府资金和新增固定资产的统计口径为内资企业,所以这两个变量的大中型内资企业的数据使用内资企业的数据近似代替.为了减小数据的波动性,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部分指标使用相对应的价格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处理.相关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下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利用Stata软件来进行参数估计,首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全部行业大中型内资企业进行回归分析,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p值为0.000 6,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2)设定是合适的,参数估计的结果如下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模型(2)的拟合度R2为0.774,F统计量显著,即回归方程显著.实证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全部行业内资企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RDIE)、技术改造经费支出(TRE)以及政府资金(GMF)参数的t值均在1%的置信度下拒绝了原假设,参数非常显著,新增固定资产(NIFA)参数t值在5%的置信度下显著,而R&D人员全时当量参数不显著.其中β1为0.571 3,说明R&D经费内部支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5],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大中型内资企业来说,研发资金投入越多,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但是R&D人员全时当量参数β2远小于β1,且不显著,这个结果与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反,其原因可能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素质结构不合理,低技能劳动力的基数大,但具备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人才比较少,所以研发人力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比研发资金投入小很多.此外,技术改造经费的弹性系数β3为0.161 5,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十分显著,这说明技术改造经费投入越多,用对旧技术、旧工艺的改造、提升程度越大,自主创新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也就越多.新增固定资产的弹性系数β4为0.093 2,这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一定正向影响,但不是非常显著.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但是可能由于固定资产重复投资和各地区各产业的投资不均衡,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所以造成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政府资金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很显著,其弹性系数β5为0.150 1,这说明对于我国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内资高技术企业而言,政府资金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增加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和提升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上一篇:碰撞中的精彩 下一篇:基于BIM技术下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