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IBDP研究性学习中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2-03-18 11:47:05

浅谈教师在IBDP研究性学习中的促进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其理念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为基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实践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创新型教育模式对于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的实际教学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的。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是国际文凭组织(IBO)陆续推出的3个有特色的国际文凭项目之一,英文缩写为IBDP。IBDP是国际文凭组织在综合各国课程优势的基础上,为有强烈求知欲的中学生设计的大学预科课程。IBDP有着全面均衡的课程内容、严格精确的评估体系,最终期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判断力及富于同情心的思想者、终身学习者、地区及世界服务的参与者。IBDP课程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不仅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身体力行的意识和志愿服务的意识。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评判性思维与反思能力。

天津市实验中学是全国仅有的几所公立IBO授权校之一,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特色实验校。然而,将研究性学习与IBDP教学相结合,对于教师来讲无疑是一个挑战。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供参考,教师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学习、体会。

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开放型教育模式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教师与学生在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角色的转变。作为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为基本教学形态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转变为在教师指导、统筹前提下主动、积极地进行调查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行为主体;从另一个角度讲,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从知识的权威与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关系。这一点是与IBDP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相一致的。

然而,有人错误地认为,研究性学习当中这种师生角色的转变是教师作用的淡化和衰退,是“师者尊严”的丧失。其实,师生角色的转变并非意味着对教师存在必要性的削弱,相反,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青年学生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正是教师悉心而诚恳的引导、激励和督促才使得学生在研究实践过程中能够坚持到最后,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目的。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中,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变应该说是必要的而且是大势所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在IBDP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应用,这对于该项目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教师的促进作用大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对学生兴趣与热情的激发,即“引导”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很显然,如果一个学生在从事学习活动的时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便会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并且推动学习活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因此,在学习开始阶段让学生深入了解研究性学习这种新型的课程模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是极为必要的。兴趣是学生认识和从事研究性学习的巨大动力,更是学生能否坚持不懈的关键所在。

学生本身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加之信息时代的巨大影响,他们更容易主动地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特别是对于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培养与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及获取并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是IBDP教学的重点之一。作为该项目教师,要借助尽可能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原则、目的以及各个子课题的立题意向全方位、多角度、具体化地向学生进行介绍。让时代气息浓郁、视听效果强烈、带有激励性语言的课题介绍充分打动学生,使其对新的学习模式有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为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对遇到挫折的学生要像对朋友一样给予安慰和鼓励,使其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即“鼓舞”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过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挫折,这很容易让心理尚未成熟的学生意志消沉,丧失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这一点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特别予以重视的。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接受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转变教育方式,尽可能全面地为他们分析课题意向的可行性与优劣所在。一来,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一句安慰的话语、一条有价值的建议、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知道有很多人在关心他、支持他、帮助他;相反,过多的指责和批评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逐步丧失原有的自信心。二来,时代在进步,教师不应再充当知识的绝对权威——教师的知识在某些方面未必比学生丰富,学生的某些想法往往具有很高的价值;教师不一定都对,学生也不一定都错,师生共同的智慧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此,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学习本学科前沿知识,关心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当好他们的“参谋”。

在IBDP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师生的团结,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就能出成果,能够圆满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各项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之中体验生活,体验成功。

几年来,我校教师指导学生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完成IBDP项目要求的Personal Project(个人设计) 与CAS(创造、活动与服务)实践活动。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直面挫折,拨正方向,充分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组织者的角色,支持他们同困难做斗争,鼓励他们在不断的磨炼中发展、提高自己,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的促进作用还表现为对取得成绩的学生继续予以督促和激励,让其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研究性学习进行到底,即“督促”作用。

IBDP的基本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IBDP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逐步成长的过程:他们的知识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具备了运用多种手段搜集信息的意识,逐渐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善于提出假说的良好习惯,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逐步增强。这是可喜的变化,也是进步的表现。这种进步本身说明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他们也有了真正的社会实践的体验。这对于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学生来讲是最为宝贵的。在变化的同时青年学生也能体会到什么是成功,体会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深刻内涵。

实践中的成功对于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提高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积极性有着特殊的作用。但此时最忌讳的就是“沾沾自喜”。青年学生容易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盲目地骄傲自满,而失去前进的动力。没有了动力,他们便会停滞不前,不思进取。教师的督促和鼓励在这时显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目的,摆正自己的位置,摒弃盲目自满的情绪,调整好心态,以更加冷静的态度投入新的学习当中,为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IBDP中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双方密切配合,缺少哪一个主体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是学生信心和毅力产生的源泉,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不竭动力。青年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之下,才能从稚嫩走向成熟,才能冲出失败的阴影去迎接胜利的曙光。

上一篇: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下一篇: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引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