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宋锦 第4期

时间:2022-03-18 03:11:32

中国历史上三大名锦,蜀锦最在人气,云锦最为贵气,而宋锦尽显文人雅士之韵,有“锦绣之冠”的美名。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代织锦吸取了当时成熟的花鸟画中的写生风格,又发展了遍地锦纹,形成色彩更加复杂的丝织品。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宋锦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伏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流畅而又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这些美丽的织锦与古代书画一起被保存了下来,有着极大的收藏和研究价值。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彩织极乐世界图轴》《灵鹫球纹锦袍》《红地盘条四季花卉纹宋式锦》《锦群地织金缠枝四季三多纹锦》和辽宁博物馆收藏的《织成凤仪图》堪称苏州宋锦的稀世珍品。

历史渊源

苏州宋锦的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时,地处江南的吴国贵族已经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织锦。历经各时代的发展,织锦工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南宋时苏州成立了作院,有40多个品种。宋锦到了元朝逐渐衰败,明朝时又有所恢复。据嘉靖《吴邑志》记载,当时苏州的丝织品已经成为重要的商品,“比屋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尤其是锦的生产,已经超过蜀锦,成为天下第一。民国朱启钤《丝绣笔记》引褚人获《坚瓠集》:“秘锦向以宋织为上。泰兴季先生,家藏淳化阁帖十帙,每帙悉以宋锦装其前后,锦之花纹二十种,各不相犯。先生殁后,家渐中落,欲货此帖,索价颇昂,遂无受者。独有一人以厚赀得之,则揭取其锦二十片,货于吴中机坊为样,竞获重利……今锦纹愈奇,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宋锦业后受太平天国战争影响,蒙受重大打击,至同治、光绪年间重新复业,当时苏州城区尚有织锦机约300台。清末民初时又因社会动荡,宋锦业生产逐步萎缩。近代以来,宋锦主要用于装裱书画,一直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如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九华堂等都是苏州宋锦织造户的老主顾。

图案演变

宋锦的图案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把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表现得既含蓄又文雅,使人一看到纹样就能心领神会。《丝绣笔记》卷下“宋皇室规定”对文武百官按其职位高低每年分送“臣僚袄子锦”,其花纹各有定制,分为:翠毛、宜男、云雁、瑞草、狮子、练鹊、宝照。明正德《姑苏志》载,苏州所织海马、云鹤、宝相花、方胜等锦,无色炫耀,技艺胜于古代。而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十八“锦裸褫”对装裱用锦的花色记录更详细,其中说到“今苏州有落花流水锦”。苏州产宋锦的图案构成,多以几何形为骨架,在不同地位填进各种自然纹样或小几何纹样;或者以几何图案为底纹,上面再铺以各式折枝花、缠枝花、串枝花、团花以及散点排列的各种花卉;也有把几何形锦纹填在自然纹样中的,这样不仅把自然纹样衬托得更加丰富饱满,而且寓意吉祥。

织物分类

苏州宋锦最初大多用于装裱书画,后来随着织锦技艺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用途不同、风格各异的三大类,即重锦、细锦和匣锦。重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礼品盒包装,也用来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重锦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根据织物成品的外形、用途,设计合适的纹样,如宫廷专用的挂轴、卷轴,纯属装饰绘画型。因而其图案多是佛像、经典故事画等。另外根据宫殿中所设各式龙椅、宝座的实际尺寸设计的铺垫、靠背等,其纹样风格与宫殿室内环境和设施相协调,纹样题材多为云龙、云蝠、夔龙、缠枝宝相花、各种锦地开光等。第二类纹样多为大型多彩加金的晕色锦,花纹形式上有锦上添花、几何填花、天华锦等。细锦是明清时期宋锦中功能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其纹样格式也最多样化,常见的纹饰题材有植物、动物、器物等。匣锦质地松薄,花纹格式基本与细锦相同,但较简单素净,一般只采用小几何纹、小花卉、小动物及八宝之类的器物纹样。

珍品赏析

《彩织极乐世界图轴》亦称“石青地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长448厘米,宽196,3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原藏养心殿、乾清宫,上钤“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乾清宫鉴藏宝”等印玺。

图轴以一佛二菩萨为中心,上下左右安排了278个不同神态的菩萨、天王、罗汉、伎乐等人物形象。配景为仙山楼阁,中间有雄伟的宫殿建筑、山石树林及彩云,仙台下有盛开莲花的宝池,并点缀孔雀及黄鸟。制作这样内容复杂、形象丰富、色彩多变、结构严谨的巨幅绘画性的宋锦作品,在工艺技术上有着极大的难度。第一,需要有精通画理的“挑花”匠人挑制“花本”;第二,有机工装配出专用织机上的提花装置;第三,有“挽花”匠人与织工配合制作。从成品特点分析,此画是乾隆初期苏州织造府管辖下的巧匠之精心杰作。如此大幅的佛教题材宋锦,不仅是研究清代织锦技术以及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传世织成锦中的稀世珍品,举世仅此一幅。

《织成凤仪图》织于元代,长53.5厘米,宽54.8厘米,现藏于辽宁博物馆。该幅巨制经历代递藏,保存完好。卷前钤有明人“肃世子之章”和“仁育万物”两大印章,入清后归宫廷所藏。

织工在桃红色缎地上以五彩丝线织出百鸟朝凤和玉兰花树,并以拈金线勾勒羽毛、玉兰枝的轮廓。整个画面雍容华贵、金光灿灿,展示出元代织金工艺的时代特征和杰出成就。图轴画面可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边一树玉兰怒放,仿佛幽香袭来,周围小鸟盘旋;左边一蓝一白两只凤凰凌空飞舞,旁边喜鹊、白鹤环绕,呈现出一派祥和、欢快的景象。

《灵鹫球纹锦袍》织于北宋,是1953年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阿拉尔地区的古墓里发现的,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灵鹫球纹锦袍是目前故宫博物院中唯一的一件北宋织物真品,色彩和谐,织工精细,可见北宋高超的织锦工艺。锦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装饰纹样,这种纹饰叫球路双鹫纹,以几组大小圆圈相切与交叠构成几何骨架,大圆中是一对背向而飞的雕类图案。黄色经丝,淡黄、黑、黄绿、白四色纬丝,交叉缠结,环环绕绕,构成圆环形的中心图案,在宋代流行,称为“球路纹”。华丽典雅的装饰,神秘的宗教气息,可见其异域风情。

《红地盘条四季花卉纹宋式锦》织于明代,长140厘米,宽3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锦面在六簇形联合排列骨架内,分别填织梅花、牡丹、菊、宝仙花等,又在主花周围沿六簇形骨架边缘部位,填织龟背、锁子、吧字、双矩几何形花纹,这些花纹交错连环,并都寓有吉祥的含义。这件明代盘条四季花卉宋式锦,造型简练规整,在色彩处理上则采用淡色相间、金线勾边的方法,即在花纹的边缘都镶上一层淡色,外面再勾上金线,以缓冲对比关系,统一主调,达到富丽和谐的效果。

《锦群地织金缠枝四季三多纹锦》织于清代,故宫博物院收藏。

此锦为清中期宋锦,题材及配色都有宋风。以缠枝桃花、牡丹、、宝相花为每朵花头,分饰佛手、柑橘、桃子、石榴,寓意多福、多子、多寿,是中国传统纹涵所在。织锦做工精细,外观沉着稳重,为苏州织造宋锦中的精品。

2006年宋锦织造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宋锦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上一篇:周人眼里的“德” 下一篇:晋商与徽商的商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