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养护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时间:2022-03-18 09:13:09

浅谈公路养护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公路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保障。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加强公路技能人才资源管理,实现公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提升公路服务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公路管理部门 技能型人才 队伍建设

随着公路建设改造步伐的加快,公路养护里程逐年增加,公路路网功能日趋完善,公路技术等级大幅提升,科技含量增大,机械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建设一支适应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养护的技能型队伍迫在眉睫,也是全省公路人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公路技能人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技能型人才,一般指能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具有一定任职资格的人员。目前公路行业技能人才青黄不接,远远不适应现代行业发展的需求。

1.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分布状况还不尽合理,能力结构不平衡,专业技术、专业设备操作、交通环保等人才严重缺乏。有了先进的设备,却找不到人会操作,影响了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2.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人才兴路、科技兴路”战略的要求。随着公路等级的大幅提高、专业养护设备日新月异,施工工艺要求越来越严,养护管理标准越来越高。低学历人员的比例偏大,尤其是一线职工基本素质还不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

3.引进人才机制不顺。近年来,由于编制等原因,公路部门无法通过人才市场得到急需的各类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并且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和技能人才大都不愿意到基层,高养中心、公路段等单位需要的技能人才难进来,进来后留不住,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

4.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一方面,现有人员的危机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对于技能人才都只注重使用而忽略了继续培养,忽略人才的进一步培养与提升,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公路技能人才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积极创造有利于公路技能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初步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技能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机制,积极改善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短缺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公路技能人才队伍,才能全面缓解行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状况,促进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破解公路技能人才缺乏难题的基本对策

1.与时俱进,加强对技能人才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做好公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行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保证交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并做到有适度的超前性。一是采取各种措施,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各类技能人才。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选送在职职工到一些大专院校、公路技校、机械生产厂家和技术权威部门进行各种人才的专业培训和深造。二是以人才开发战略为核心,构建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根据个人岗位特点、工作性质,利用“以工代训”和集中培训等形式,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和对口培训活动,为各类技能人才进行“充电”。同时,大胆地支持和鼓励工程技能人才、机械操作手、设备修理工攻坚克难、勇于实践、自学成才,并在工资待遇、奖金分配上给予倾斜,让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能人才有荣誉、有地位。

2.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一是立足公路行业的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人才需求计划,积极引进各类技能人才,特别是行业自身内部比较难以培养的大型设备操作与管理、道桥设计与施工、高等级公路养护等人才,形成专业结构互补、年龄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对于急需技能人才的引进,则要开设绿色通道,“一人一策,特事特办”。二是对招聘的技能人才设身处地地服好务,尽可能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且在各方面给予了优厚的待遇,让所有被招聘的技能人才切身感受到家的温暖,使他们来的高兴,留的舒心,干的满意,为总段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证。

3.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积极创造一种能使技能人才都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在使用、培养、考核、选拔、定薪、奖励、约束、淘汰等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保障和维护职工利益,达到与单位双赢的目标。一是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人才以切实保障,重点培养有很好潜质的人才,给他们充分的发展机会和最大的鼓励。二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提高人才竞争的实效性。给人才提供尽可能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创业环境,积极发现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大胆启用有胆识、有创造性思维的年轻人,创造优化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

总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紧紧围绕公路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路”、“人才强路”的战略思想,选择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建立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进而为实现公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上一篇: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下一篇:电力企业的劳资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