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定位及教学方法改革

时间:2022-03-18 05:08:48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定位及教学方法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校的中考分数一般集中在中考分数的低端,根据招生政策,只要填报职业学校志愿一律录取,因此,总体的生源质量较差,缺乏群体性的优秀生源。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具体教学中,不可一视同仁,而应根据学生层次,因材施教,以求教学效率最大化。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是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掌握文学知识,提高对文学作品理解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在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注重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特点,对这门课程的教学重新定位,并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经过实践,较有成效。

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定位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他们有的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来到中等职业学校以后,身心轻松,压力减小,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差。但也应该看到他们的优点,如动手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对语文教学进行定位。

1)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不同于初中的教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独立地、创造性地探索未知真理的方法和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于具体实践的方法。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语文课程一开始并不能用普通高中的教学要求对待他们,其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先要给他们补充相关的基础的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从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方面要求他们,使他们先适应从初中到职业高中的过渡,适应职业高中的学习方法,进而掌握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对此,笔者的做法是先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教师的“要我学”转为学生的“我要学”,由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学生的单纯接受性学习转为积极创造性学习。

2)在学习发生兴趣的基础上,以阅读、体验和讨论文本、文学现象为中心,围绕分析文学作品展开教学,着重分析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心理、形式、语言、审美理念和艺术感觉等。语文教学中的现当代文学由于其发生时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近,比起其他时段文学和异域文学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文学作品本身的人文精神,特别是现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人文思想的现实启示性,对于学生具有独特的人生意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达的主题甚至是作家个人的个性风格特征,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铸造都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对于当代文学作品的人文资源、人文类型、审美方式的探讨,均能强化学生的文学体验性认知,从而了解现代人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对于课堂之外、文学之外的社会人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之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语文知识传授不仅仅要使得学生了解文学内容和手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文学认识现当代社会人生,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掌握由文学精神的体验放大于社会人生的真切感悟。

2 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目标不同普通高中,是培养其成为技能型的实用人才,使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一定的创新实验能力。笔者在教授语文课程时,有意识地向这一目标靠近,采取一些异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1 以文本阅读为基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采用基础型的以史带论的教学方法,以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导读为主。

1)在开课之初,笔者给学生开列一份应读书目、一份参考阅读书目,督促学生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中注重对基本的重要的或经典性的现代作家作品做介绍和导读,不仅注重于作品本身讲解,还从文学史生成的角度讲清楚他们的文学价值,分析与作家作品相互关联的人与事,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发生兴趣。

2)利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重视“形象”教学。语文的独特之处是有一大批文学名著曾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著名作家的传记资料片。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充分利用这些影像资料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展示相关资料,使文学语言所表现的文学形象转换成为视听形象,增强作品可接受性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某一部作品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对那些篇幅较长的中、长篇作品,既缩短了阅读的时间,也方便了课堂教学;既让学生发生兴趣,产生“看电影”的新鲜,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

当然,影像资料并不能代替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只有在阅读了原著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及被改编后的作品。

3)让学生走上讲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为进一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情况,笔者常常在课前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请两三位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阅读的作品情节、感受。涉及的作家作品,可以是和本堂课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是必读书目中的其他篇目。这样,学生自选作家作品,经过课前充分的准备,进行丰富而有个性的讲评。每次学生讲完以后,笔者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他们打分并公布,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笔者带的班有40人,一学期基本上每人能轮到两次。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一学期结束,每位学生详评一部作品,就等于每个人都精读了差不多80部作品。

实践表明,学生为了获得好评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但积极主动阅读作品、查找相关的资料,有的还写成详细的发言提纲。通过发言,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使全班学生在交流融汇中拓宽了知识面。

2.2 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新精神培养

创新精神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培养的复合型实用人才的特点之一。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笔者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这方面的思维训练。

1)课堂上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式教学方式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的目的是要学生“发”,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通过教学,学生产生了对某个问题探讨的欲望,或是对某个问题产生了疑问,急于去寻求答案,就达到了启发的目的。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文学史上有争议的文学现象、作家或作品的时候,笔者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列出争议的不同方面、不同观点,补充当前新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并寻求答案,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课堂上适当运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结合。讨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对某一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观点适当点评,以鼓励为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人钻研、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的观点,更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探究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

讨论形式有时采取小组讨论,有时也采取全班一起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教学难点或历来评价不一致的作家作品或某些文学现象,比如研究讨论作家不同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作品的特征等。通过讨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例如,对《阿Q正传》《荷花淀》等小说进行分析,对莎菲、繁漪、虎妞等形象进行分析,对现代诗、朦胧诗的理解,对郁达夫、沈从文、周作人等作家创作的评述,等等,均是课堂讨论的课题。

讨论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每次讨论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如布置学生阅读原作,介绍参考文章,开列思考题,要求学生写发言提纲等,让他们充分动脑动手动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不至流于形式。教师不仅要在讨论前设计好有针对性可发挥的适当问题,给学生开列应读书目和参考书目,还必须在讨论的当下,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正确理解的轨道上来。

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贯通、运用,提升出新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3 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增加了,作品的阅读量增大了,知识面拓宽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上一篇: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课程开发管理探析 下一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