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路径

时间:2022-03-18 03:44:41

改进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路径

在教师节前针对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讲话,使古诗文教学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人们关注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所在。而对有效性的判断,显然又涉及到评价有效性的标准,即古诗文教育的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语文课程目标在整体上可以区分为实用目标和文化目标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后者主要致力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养成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依据这一分析框架,古诗文教育的目标同样可从这两个方面去进一步把握:在实用目标方面,具体表现为:语言知识、语言积累,以及相应阅读方法和能力等。在文化目标方面,具体表现为:文化知识以及文化素养等。以下围绕这两个方面做些阐释。

基于文化目标的古诗文教学路径

古诗文教育的文化目标,要求我们教出古诗文的文化味,而不是对该文仅做一般性的理解,更不是做无谓的浅阅读。它主张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尝到、体会到他们自己所难以听到、尝到和体会到的东西来,主张超越学生在一些助读资料中所获得的通识性理解。例如《爱莲说》一文,如果立足于文化目标进行教学,则不应在疏通该文的字词后便直接切入该文的思想内容,而应让学生在适时、适量、适度地把握该文所蕴含的“莲”文化中的佛家思想、菊文化、牡丹文化中所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等基础上,进一步去体会作者周敦颐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之情感,进而领会作者为什么不赞颂“菊”“牡丹”或其他花,只爱慕、赞颂“莲”。

立足于古诗文的文化目标,不仅要背诵,更应实现对古诗文的深刻领会和切身体会。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选入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大多距离学生生活实际久远,这便造成了古诗文与学生之间的现实障碍。不少学生可以背诵某篇古诗文,也可以说出该篇古诗文的内涵。然而,却缺乏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动和共鸣,也缺乏自身独特的感悟,其原因正是源于此。突破此种困境的可行性策略之一是引入学生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工具性或桥梁性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文。如有教师在教学杜甫的《望岳》一文时,积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入领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

师:同学们,你们都登过什么山的山顶?登上山顶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报出一堆的山名,泰山、黄山……)

生:感觉很美。

生:很高。

生:看到的东西很小。

师:看到周围的东西很小时,你们感觉怎样?

生:感觉自己很高大。

生:很自豪。

生:山下的景物好像能用手全握住一样。

师:同学说得不错,是不是有种世界尽在手中的感觉。杜甫用了一句就把这种登绝顶、众山小的壮志豪情表现出来。是那一句?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下次同学们再登高山时,就可以喊上这么一嗓子了。

生:笑。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古诗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验生活,并丰富其生活经验,同时也达到进一步理解古诗文之目的。

基于实用目标的古诗文教学路径

若立足于古诗文的实用目标,便首先应明确该篇古诗文主要欲达到实用目标中的哪一方面?或者阅读,或者写作等。如果是阅读,假使围绕语言积累这一点大做文章:则可实词、可虚词、可特殊句式、可成语、可名言等。只是应将这种积累或立足于一种课型、或致力于一种专门任务来实施。如围绕某个虚词,可以结合其他学习的古诗文,联系该虚词的其他用法,做一专门的学习,切不可蜻蜓点水,泛泛而教。如果是写作,则不妨让学生明白究竟是哪种写作手法,更有效的策略是,在课堂上实践一番。学生展示自己所写的短文,师生当场评点。

关于此,以下关于《项脊轩志》一课例可供参考:

1.学习第一段,明确该段写了几件“可喜”之事。

2.学习第二、三段,先找出这两段主要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再明确这两段在写“可悲”时使用了细节描写并理解细节描写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3.学习最后一段,明确本段在写对妻子的怀念上与前文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不同。明确前文为直抒胸臆,本段为托物抒情。进一步掌握托物抒情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4.课堂练习:围绕表现亲情这一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先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两百字。

5.学生展示自己所写的短文,师生当场评点。

以上,围绕古诗文教学两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做了一些阐释。需要进一步交待的是:第一,一篇古诗文究竟以何种目标为主,这不仅取决于该篇古诗文自身的特点,也取决于学生的学情、教师的学力等;第二,不管定位于哪个方面的目标,都应做到目标明确且集中。

现在的问题却经常是: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先朗诵几遍课文,翻译一下该文的大意,再稍说说主题,以及艺术特点,最后再强化一下背诵(没有时间则留待课后完成)。这样,似乎既从文化目标方面学习了该文,又从实用目标方面学习了该文。然而,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结果往往是不论哪一类目标,都停留在浅尝辄止之中。有效的出路是,在综合考虑文本、学生、教师的各种情况的前提下,选择某一个方面的目标,或文化,或实用,并自觉遵循该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逻辑,开发出适宜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自觉地、集中地、甚至专门地去实现该目标,将目标切切实实地集中落实。如此,古诗文教学或许能提高一些效率。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一批)课题“广州市初中生生活经验参与文本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1A154)、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项目“文学经典与文学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C05)和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1年度重大项目“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素质、语文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研究”(项目编号:ZDA125-3)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上一篇:在古诗文中寻找精神家园 下一篇:以“三级阶梯式”阳光校本课程推动学校文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