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特殊的环境”对建设大学校园环境的启示

时间:2022-03-01 06:58:09

“学校是特殊的环境”对建设大学校园环境的启示

摘 要:“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具有简化环境、净化环境、平衡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和协调的功能。大学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其特殊性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简化和净化的大学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自然美和科学美的基础保障;平衡和协调大学校园非物质环境,重视大学精神环境建设,规范大学制度环境建设以及完善行为环境建设。

关键词:杜威;简化;净化;平衡、协调;大学校园环境

一、“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

由于“环境包括促成或阻碍、刺激或抑制生物的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件”,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学校成员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惊喜塑造的典型,学校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环境,这一特殊的环境也使学校教育成为可能,学校环境就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

首先,学校要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客观上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建立一个井然秩序的环境。其次,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环境。学校还要注意环境的净化,排除不良的东西。学校有责任选择最优秀的文化,全部展现给学生,并使其文化自身的正能量得到强化。这也是学校的伟大之处所在――社会在发展,但学校不会消亡。再次,学校要平衡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使每个人有机会避免社会群体的限制,又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机的联系。学校要保证学生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机的联系,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更多的活动,避免狭小的群体环境的限制和束缚。最后,学校要具有协调功能。每个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不同,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当从一种环境进入另一种环境时,同一准则会变化。学校为学生提供这一特殊的规范化环境,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协调一致的影响,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一体化的作用,并形成一致的评判标准和情感标准。

二、大学校园环境特殊性的表现

大学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站,是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和人类文化传播的中心地。“一个伟大的国家,必定有伟大的学校;同样,没有伟大的学校,也就成不了伟大的国家。”

1.大学校园物质环境

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师生,每天接触最直接、最频繁,感受最直观的就是大学的物质环境,即通常所说的“硬环境”,主要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大学学术环境。校园的整体布局包括校园景点、体育场等诸多方面。校园自然环境应该追求整齐清洁,宁静优雅。无论是宿舍、食堂等硬件设施,还是校牌、校徽、校园纪念封等作为校园环境的外显,是大学具有自身的特色。课程与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等,都为学术造诣的深化和大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2.大学校园非物质环境

大学物质环境是校园环境外显和基础,非物质环境则是内化和灵魂,主要包括大学精神环境、大学制度环境和大学行为环境。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环境的核心与精髓,其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在“大学人”中形成广泛的大学文化认同。大学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机构,它的日常运营和长远发展需要一个有效的、规范的制度环境来保证。具体表现为:教师应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学生要刻苦求知、注重创新,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互助、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学校是特殊环境”的启示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建设简化、净化、平衡和协调的大学校园环境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正如杜威提倡的:“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选择的目的不仅是简化的环境,而且是要清除不良的东西。学校有责任排除它所提供的坏东西,而把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部分传递、保存起来。”

1.简化和净化的大学校园物质环境

学校要为学生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建立一个井然秩序的环境。一方面,要建设自然美的校园环境。建设优美的大学校园环境是大学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校园的整体布局要合理,体现校园景观的校园景点、标志性建筑等要独具特色。大学的校牌、校旗等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外显,也应该更加具有自身特色。如哈佛大学校徽上“VERITAS”的原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但更要以真理为友”。另一方面,建设科学美的学术环境。大学是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大学的课程与学科是大学教育的深刻体现。学校应加强对专业设置和课程选择方面的建设。梅贻琦有云:“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准,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富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和校园网等,对大学师生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追求,在近年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平衡和协调大学校园非物质环境

(1)重视大学精神环境建设。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深层文化,是大学环境核心和本质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大学品牌、大学特色、大学理念以及在大学办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蔡元培指出,大学不应该是官僚养成所,而是应以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为宗旨,坚持“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创立世界近现代大学的洪堡认为:“大学是一个追求光明、自由和学问的地方。”通过这些可以将大学精神概括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规范大学制度环境建设。大学制度环境是大学文化的中间层面,属于规范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规范师生行为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要做到“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政校分开”。“大学自治”是大学制度的根本,可以追溯到西方的中世纪时期,是大学与其他社会因素相争取的结果,也是宝贵之处所在。“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是大学制度环境的有效模式,其实质是大学要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权力。在前三者的集合下最后实行“政校分开”。

(3)完善大学行为环境建设。大学行为环境是大学文化在“大学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的行为载体,也是内化于心的过程。具体的要做好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以及师生良好的关系三方面的工作。教师文化应该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严谨治学的学术追求。学生文化要体现有刻苦求知品质、注重创新精神培养,还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要组织展开合理的教学活动并提高其成效,就必须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树立新的学生观。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2版.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10.

上一篇:IT服务目录的梳理及基于服务的监控方法研究 下一篇:高考体育专项测试100米辅助训练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