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

时间:2022-03-17 11:22:22

浅谈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反观当前小学生的习作现状却不尽如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学生缺少习作素材积累。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习作素材的缺乏。平时习作课上学生愁眉苦脸,感觉没有话说,胡编一通,结果只是几个词语干巴巴的拼凑在一起。其二,对于习作字数的要求过高。现在的学业测试基本上要求习作“不少于400字”、或者“不低于400字”等严格的字数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逐渐失去了兴趣。其三,习作指导过细,限制学生思维发展。

习作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学生习作现状不佳关键在于素材积累的匮乏。因此,增加学生习作素材积累显得至关重要。

一、?多读

习作素材的积累不是靠看一本两本书就得来了的。这“好比攒钱,这个‘钱’要天天攒,天天花,一直到老”。(于永正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基础。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书目找来书让学生读,这样我定期把学校图书室里的一些图书借到班级里。为了解决图书不足的问题,还发动学生把家里的图书带到班级的“阅读角”里,让更多的学生共同来分享。

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此,笔者还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在阅读当中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一学期下来学生手里就记了满满的一本子,为以后的习作打下了基础。积累多了,“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

二、?体验

我们不仅是让学生从读书中积累素材,而且要让学生进行“快乐体验”。在体验中吸取,在体验中收获。比如,农村农忙时让学生帮助父母播种花生,为庄稼除草等;夏天和一些小伙伴捕鱼摸虾,平时学着做饭、炒菜等等。这样的体验学生真的是终身难忘,写出的习作也是妙趣横生。

三、?多练

许多著名作家在谈起时都说写作没有捷径,关键是多练。说起来,写作和开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同样得在实践中习得能力,就像一位司机说的那样:“你要真的学会开车,开够了十万公里就一切全明白了。”实际上,这位司机一句道出了习作的真谛。

仿写中练。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的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桥梁。在讲读课文的同时,进行课文内容仿写是一种有效训练方法。

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名篇佳作,各有所长,许多文章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或者有的文章的某一段值得借鉴。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比如,《孔子游春》一课在描写泗水河畔时,写道:“温暖的太阳是她的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的甜蜜的絮语……”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仿写,前面有范例可以仿照,学生写起来易如反掌,有的学生这样写:“奔腾不息的河流是她的流动的血液,笼罩大地的浓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补白中练。许多课文写得很含蓄,或者说很简单,这样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延伸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找准这些“留白”,让学生把写得简单的地方写具体,把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例如《螳螂捕蝉》一课,写“吴王恍然大悟,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到底吴王明白了什么?他会怎样向大臣们解释停止攻打楚国的计划?这些问题,都留给了读者。这时笔者紧紧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些“留白”补充出来,这样便增加了一次练习写作的机会。

抒情中练。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单独对话的形式。学生在阅读时必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如果安排一次练笔就可以让学生达到一吐为快的感觉。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学生深深被谭老师爱生如子、临危不惧所打动了,一个个都有一种想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这时,笔者安排了一次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的小练笔,只见学生笑脸通红,个个拿起笔尽情的书写着自己的感想。

写“画”中练。在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其中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有细致的描绘,可是还有一些插图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这样的插图,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加上合理的想象尝试写一写。例如,《船长》一课,文中的插图是展示船长哈尔威以身殉职的情景,面对这样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学生有着很多感情藏在里面。我顺势让生认真读图,描写此时的哈尔威船长。这样的资源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四、?内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复述教学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对于促进学生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与文本语言亲密接触,在语言的大海中徜徉时,一词一句都在学生的内心驻足,他们尽情的享受着文本语言带来的丰富积累。这样学生深入的阅读文本,不断丰富语言积累,以后他们能随意的从语言库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了。

只要我们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积累素材少、练习机会少的问题,相信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能够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东海县山左口中心小学)

上一篇:兴趣 积累 方法 下一篇: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