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2-03-17 07:13:28

浅谈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和花生价格的上升,花生以其管理简便、省人工、效益高等优势,种植面积在安阳县逐年扩大。但是,由于花生重茬种植,造成土壤内花生青枯病病残体大量累积,致使花生青枯病成为花生生产上最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并逐年加重。做好花生青枯病的防治,成为夺取花生高产的重要因素。

一、发病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细菌性病害,该细菌致病性很强,寄主范围很广,最常见的寄主植物有花生、茄子、辣椒等;禾本科植物如西瓜、大豆、绿豆、豇豆等对青枯病免疫。感病初期顶梢第2片叶首先表现失水萎蔫,早晨延迟开展,午后提前闭合,白天虽现凋萎,晚上还能恢复。以后病株叶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叶片变为灰绿,逐渐青枯死亡。

二、发病规律

花生青枯病从花生幼苗期一直到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重。重发生年份一般田块病株率10%~30%,有的高达50%以上。该病造成的损失与发病早晚有关,结荚前发病绝收,结荚期发病损失30%左右。

三、传播途径

花生青枯病种子不带菌,病菌主要在土中越冬,一般存活3~5年,病土的迁移、深翻、耙地、地下水均造成该病的扩散和传播,从而引起青枯死亡。

四、发病条件

一是品种和耕作制度。花生品种间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一般珍珠豆型和龙生型品种比普通型品种抗病;蔓生型品种比直立型品种抗病。

二是气候条件。花生青枯病的病菌是一种喜高温的细菌,发病盛期在花生盛花期前。当气温达25℃以上,降雨的多少与迟早决定此病发生早晚与程度大小。

三是地势和土质。实践证明,随着土壤含沙量增高,土壤中的空气含量逐渐增高,发病率也相应增大。因此,粗砂土内充足的空气,为青枯病提供了优良的生态条件,利于病菌生存,病菌遇到适宜寄主立即侵入为害,发病重;黏土、有机质含量高的田块发病轻;低洼排水不良地块较高板地发生严重;砂土、薄土层、保水保肥差的地块较壤土、肥土发生严重;酸性土壤较微碱性土壤发生严重。

四是土壤肥力及种植密度。有机质含量少,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青枯病发生较重;有机质含量高,种植密度适宜,配方施肥,尤其是接种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田块,花生长势强,发病轻。连作田较轮作田发生严重;草害多较草害少地块发生严重。

五、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高产品种防治青枯病最经济是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但各品种的抗病性因地点不同表现不太一致,因此在大面积引种前应先做好试验。目前,适宜安阳县种植的花生品种有新花一号、豫花15、海花1号、花育22等,近几年的花生种植实践证明,这些品种表现为高抗青枯病。

2.轮作倒茬由于花生青枯病的寄主范围较广,轮作地块花生青枯病发生较轻,轮作时要考虑好茬口的安排,一般应与玉米、红薯、西瓜、绿豆、大豆、豇豆、水稻轮作,轮作周期达3年~5年。青枯病发生严重田块,要求水旱轮作2年以上,旱地轮作4年以上,花生青枯病基本可以得到根除。

3.配方施肥,培育壮苗,提高花生的抗病性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氮肥,促进其稳长早发。基肥每667平方米施生物有机肥80千克、复合肥20千克、尿素5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硼砂2千克,培育壮苗,增强花生根系的抵抗力,从而减轻病害。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间深埋,并用石灰消毒。花生收获时及时清除病株与残余物,减少土壤病源。

4.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喷施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20%噻菌铜溶液、20%叶枯唑、春雷霉素等,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以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等进行灌根处理,每株灌兑好的药液250毫升,每10天1次,连续灌2~3次。

上一篇:除草剂形成药害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浅议PPP模式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