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环境意象的新农村整治规划设计探讨

时间:2022-03-17 02:17:04

基于乡村环境意象的新农村整治规划设计探讨

摘要:在目前乡村整治规划设计中,乡村环境意象的挖掘和打造是乡村整治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乡村景观意象与人文意象两方面探讨了乡村环境意象相协调的景观设计方法,并以义乌市上新塘村新农村整治规划设计为例,总结了可从明确乡村产业发展定位、整治乡土建筑外观、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创造特色重点环境、重塑乡村人文环境等规划设计方法来体现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环境风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环境意象;整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过去,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规划从业人员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了城市建设,而忽视了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正在逐年提高,乡村面貌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惊人的演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造农村落后面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建设和谐优美的新农村的同时注重乡村环境意象的打造和重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已越来越引起新农村建设者们的重视和思考。

乡村环境意象

乡村环境意象相对于“意象”“城市意象”而言,是很少提及的概念,武汉大学的熊凯,他相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的特点[1]。

乡村环境意象是人文、地理、景观等能充分反映当地乡村形象的特征在人们意识中的定位和延伸。乡村环境意象的形成不但来自于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的感知,而且还来自于非当地居民的感知和认同,当地居民对乡村意象的认识拥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中国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认知过程中,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以天道知人事”、“以人事观天道”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的“共同的心理图像” ,它有着“世外桃源”般的诗意画境,它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它强调“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乡村整体氛围。

与乡村环境意象相协调的景观设计方法

对于乡村环境意象在景观与人文两方面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给予充分考虑,使整治、改造所得成果区别于城市环境而更加贴合乡村环境。

在农村环境整治中,首先,要认定乡村区位条件、资源特色,挖掘其资源价值,明确乡村产业发展定位。从而,依据其特点,通过整治乡土建筑外观、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创造特色重点环境等手段和方法来体现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环境风貌。

乡村意象规划还强调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环境景观的可持续,更是人文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的建立与重构。这就需要规划从业人员重塑乡村人文环境的人文氛围。

义乌市上新塘村整治规划设计之实例分析

3.1 明确农村产业发展定位

上新塘村位于浙江省义乌与兰溪、金华交界的上溪镇,纳入义乌十分钟经济圈。杭金衢高速公路( 在上溪设有二级互通口)、浙赣电气化铁路横贯其中;03省道杭金公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庄距镇中心约10公里,距义乌市第一大水库——岩口水库约4.5公里,西面不远是里东岩水库及以休闲农家游而闻名的贝家村;现有建设用地2.85公顷;现状村庄背山面水,呈“负阴抱阳”之势,乃风水宝地。

上新塘村处于两山之间,山谷幽静,地形地貌特点鲜明。村山地、荒山荒沟以全部栽植桃树,种桃树的历史悠久。

因此,规划将上新塘村定位为:尊重原有村落文脉与空间肌理,发展乡村旅游、提倡高效农业,建成“一轴、两心、两带、四片”,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村风村貌纯朴的省级现代化乡村旅游新农村示范点,发展成为以观光、赏花为主题的观光休闲乡村旅游胜地。

3.2 整治乡土建筑外观

上新塘村现在使用的宗庙祠堂,坐落于山脚,正如江南依水而建的徽派建筑、马头墙、白墙黑瓦,在某一层面上,正是乡土文化的最好反映。但村中现存的其它历史较久的建筑一般都是以木结构建造,到现在都破旧不堪,呈现出内部萧条的景象。新建民居沿马路向村口聚集,争相开办以农家饭为主的农家乐。虽沿小溪临水而居,但确因缺乏统一的规划或控制而存在明显的异构特征。为对其进行梳理和协调,规划通过统一风格来塑造和谐并具有乡村本土特色的乡土建筑,使乡村中的建筑物如民居、宗祠建筑和其他建筑形式都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

规划采用三个途径进行整治。首先,对年老失修,尚无人居住的闲置民居进行拆除,用作公共活动空间。其次,对保留的原有民居进行“穿衣戴帽”整治工程,即在屋顶、挑檐等部位做成仿木的形式,加马头墙、勾线、甚至彩绘,刷白墙身,使之看上去具有中国江南民居古建筑的形式,总体上呈现黑瓦白墙的鲜明特点。(图1)再次,对新建建筑均采用江南民居形式进行建造。充分结合乡村山水环境,或依山傍水变化围合成院,或临水设置景观小品,或于山间建设赏花、采桃游步道,或依水打造儿童嬉戏水上乐园等方法,形成义乌精品桃花坞民居群落。(图2)

图1现有民居整治规划图

新建民居 新建村委会新建村委会南立面

图2 新建建筑风格

3.3 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环境区别于城市环境主要表现在田园野趣和自然地貌。农村环境整治中必定要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尊重地形地貌,山体、水体、动植物等原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上新塘村可耕种的农田不多,却有大面积的山间桃林,无数个大小不等的池塘。

规划在村南的池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既可减轻水患、改善生态,又能在塘基上种桃。在保护和保留大面积的桃林的同时,在山体桃林间就地取材,修筑赏花、采桃游步道、观光长廊等,在保留传统乡村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更好地处理了山与人、水与人的关系,增加了亲水性和可达性,让人们可以更好的融入自然,体现了乡村土地的基本肌理。

此外,在植物种植方面也作了详细规划。比如,种植常绿乔木的同时加进了彩色灌木以及那些既可赏叶又可观花的高档树种,而且村口的空闲地也被改造成了村口接待小广场,进村道路两侧种植观赏性极强的银杏,房前屋后或栽植观赏树木,或点缀以玫瑰、月季等花草等等。

3.4 创造特色重点景观

山体和水体的充分利用体现了乡土的基本肌理,加以重点景观的打造更能活跃乡村气氛。

首先,上新塘村的建筑主要沿中心道路两侧修建,为打造桃花坞乡村旅游设置了一条特色商业街。该商业街结合村中主要道路两侧民居而设,规划约250米,以农家手工制品(布鞋、布娃娃、绣品、竹艺商品、剪纸、桃花艺术品、桃核工艺品、扫帚等)、农家蔬菜瓜果(无公害蔬菜、溪鱼、桃子、桃浆等)买卖为主。让来上新塘旅游的人们能带回一些乡土气息的物品回家,回味乡村的宁静与安详,休闲与淳朴。店门前红红灯笼高高挂,呈现一派祥和而富有生气的新景象。另一方面,商业街的打造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其次,利用现有南北向溪流设置一桃花岛。溪流中段现有吊桥,可供游客及村民行走。但现状溪水较窄,为加强行人高空走索桥强烈的心理感受,深深体会“险”的游玩乐趣,规划将溪水拓宽至30米,并设计一观赏性小岛。该岛最宽处约10米,长30米。岛上种植桃树,布设水车供游人观赏。

3.5 重塑乡村人文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整体上可理解为一种乡村意象, 乡村意象的外观表现既为乡村景观。也有观点认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卖点[2]。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可促进乡村景观的改善, 乡村景观的改善又促进旅游的发展[3]。

上新塘村的规划不仅修复与再现当地的传统民居、特色风貌、风俗宗庙等历史文化痕迹;同时,还通过营建物质性景观,诸如景墙、壁画、灯具、植物造景等来反映当地的传统文化因素。此外,村中商业街的打造,对传统生产资料的保存和利用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且在新建的村委会综合大楼底楼设置农耕农具展示厅;修建了附有传统建筑色彩的山顶农家乐;以传统工艺建造土坯草舍,展示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树立代表地方风俗的雕塑;设立采桃节、滑草比赛、传统高跷节、传统民俗节,开展寻迹松风古道活动等。

结合上新塘村乡土文化特色,与农村经济挂钩,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游,规划设置三大乡村观光、农事体验等相关游线,打造乡土文化品牌。三大游线如下:

(1)寻迹松风古道觅幽一日游(寻松风古道遗迹,觅幽静松林) 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农家商业街观光—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农家院用中餐—过吊桥,至凉风洞—水之源—松风古道—纪念碑—寻访鲤鱼之眼—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2)采摘祈福一日游(采摘桃李瓜果,上香祈福)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凉风洞、水之源参观—农家院用中餐—遍地桃花观光(桃林采摘、农家瓜果采摘)—农家商业街观光—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3)幽静休闲一日游(溪涧嬉戏、山庄下棋、打牌等) 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农家商业街观光—凉风洞、水之源参观—农家山庄用中餐—溪涧嬉戏、下棋、打牌等—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结语

现今我国正在掀起新一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实践已证明,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异,具有其独特性。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上,就必须有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利用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优势。我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内容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能改变农村的居住环境,也利于就地改善农村民居的生产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

[2] 孟明浩, 顾晓艳, 蔡碧凡, 等. 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J] . 福建林业科技, 2006,33 ( 4) : 225- 229.

[3] 梅燕. 论现代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 . 农村经济, 2003, ( 10) : 53- 54.

[ 作者简介]

李莉 女 出生于1982年城市规划中级工程师,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区域规划研究中心设计人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工程硕士在读。

上一篇:混凝土浇筑在施工技术中的常见问题和对策分析 下一篇:剪纸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