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简析

时间:2022-03-16 08:32:03

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简析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在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区都有分布。该病是淮北地区小麦上的一个主要病害,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常年病株率30%—50%,严重田块可达70—80%,已成为小麦生产的一大障碍。发病麦株抽穗之前就可能有部分茎糵死亡,茎杆未死的病蘖也会因输导组织遭到破坏,养分和水分运转受阻而影响麦株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麦穗的穗粒数减少,籽粒灌浆不足和千粒重降低。发病严重的麦株在小麦抽穗前后开始死亡,形成“枯白穗”,未死亡的病株会造成灌浆不满,千粒重明显下降。

1、 危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及茎杆上,发病初期,在叶鞘上产生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向内侧发展,开始浸染茎部,颜色变深。重病株茎部一、二节间变黑甚至腐烂,常提早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常形成云纹状花纹,云纹斑连片后,茎基部如同花杆状。病斑可深及茎壁,发展成中部灰褐色近椭圆形眼点。

发生规律 小麦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病原物无性态主要是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病菌附着在病残体上或在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是初次浸染的主要来源。被害植株上的病斑在天气潮湿时可形成担孢子,并进行再浸染。小麦成熟之前,在病部的菌丝层上产生菌核。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过程一般可分成五个阶段:(1)冬前发病期。病菌冬前浸染麦苗,早的年份,一般在三叶期前后开始见病斑,病症多发生在土面附近或略高于土面的叶鞘上,此时发病率一般都在10%以下;(2)越冬停止期。麦苗进入越冬阶段后,病情停止发展,冬前病株可以带菌越冬;(3)病情回升期。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的上升,发病株率迅速增加,病情呈水平扩展状态,但严重度一般在1—2级;(4)发病高峰期。一般发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随着植株基部节间的伸长与病菌的蔓延发展,病菌由叶鞘向茎杆浸染,严重度迅速增加,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5)病情稳定期。抽穗后,茎杆变硬,阻止菌丝继续扩展,病症开始稳定,病组织部位产生菌核。发病严重的植株因疏导组织受损,而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品种、播期、土壤水分、气候等密切相关。(1)品种。小麦品种间的发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冬性、半冬性发生较轻,春性较强的品种发病较重;(2)播期。播期愈早,冬前有效积温高,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发病愈早愈重;(3)土壤养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土壤氮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使用氮肥愈多,植株长势过旺,发病愈重。

2、 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纹枯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发病早,发病部位隐蔽,发生规律复杂,在防治上依靠任何单一的措施都难以从根本上控制其危害,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对纹枯病的防治应力争主动,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优化化学防治。具体措施如下:

(1)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 在重病区要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在品种的结构选用上要压缩偏春性品种的种植面积,以减轻发生危害。

适期播种 近年来淮北地区小麦播种期有提前的趋势,这是纹枯病加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播种期的提前,加之气候的变暖,增加了病害浸染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小麦因提前拔节而遭受冻害的机会,小麦的抗病能力也明显下降,病害就明显加重。因此适期播种是减轻纹枯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淮北适宜的播期以10月中旬为宜。要大力提倡精量播种,使小麦群体结构合理,利于抗病。

合理施肥 主要是增施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增施钾肥的途径有多种,如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撒施草木灰、复合肥、钾肥等,都能增加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

加强麦田管理 要搞好田间沟系配套,及时清沟理墒,防止田间积水,及时排水,防除田间杂草,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田间生态环境;早春还要加强防冻防寒措施的落实。

(1) 化学防治

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秋播种子处理加春季接力喷雾。

种子处理 通过种子处理防治纹枯病是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项措施。药剂拌种可以有效推迟发病期,明显减轻危害,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据试验,实行种子处理后,一般可以推迟发病期20天以上,防治效果可达40%—60%,对枯白穗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主要方法:10%苯醚甲环唑(超护)拌种,7毫升(一袋)加水100毫升拌种7公斤,该药剂可同时兼治全蚀病、散黑穗病;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15%拌种,即立克秀15克,兑水200毫升,搅拌成糊状,混拌麦种10公斤。

春季防治 春季纹枯病发病较严重麦田,可于麦苗返青期用15%井冈丙环唑每亩30克,或5%井冈霉素水剂250毫升,或12.5%井腊芽100毫升,或50%甲基立枯灵200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春季防治的技术关键是掌握好喷药的时期和质量,时间应在早春纹枯病的浸染之前,即3月中旬之前,要适当加大喷水量,喷药时要喷到麦株的基部,才能保证防治效果。用水量少时可以趁露水打药。

上一篇:农作物药害症状与补救措施 下一篇:无公害蔬菜生产钙肥施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