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短信认定之思考

时间:2022-03-15 09:13:37

关于垃圾短信认定之思考

摘 要:遏制垃圾短信泛滥的前提是识别、认定垃圾短信,因而需要对垃圾短信进行定义。之所以要制止垃圾短信,是因为垃圾短信侵犯了短信接收者的诸多权利,包括生活安宁权、个人信息权、财产权等,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垃圾短信进行定义时的核心就是“违背接收者的意愿”。出于调动积极性以及维护公民自由与尊严的考虑,应当赋予公民在认定垃圾短信过程中的维权主体地位。

关键词:垃圾短信;认定;生活安宁

中图分类号:F626.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328-02

一、确定垃圾短信的定义

(一)垃圾短信所侵害的主要权利

本文认为在考虑垃圾短信的定义时,其逻辑起点应该是制止垃圾短信的原因,也就是垃圾短信侵犯了接收者的哪些权利。因为垃圾短信是一种侵权行为,所以对其才需要制止。如果能够确定垃圾短信所侵犯的权利,那么其定义就可以自然得出。在这里首先需要说明,垃圾短信依其内容可以分为内容违法和内容不违法两种;内容违法就是违反了国家关于短信内容的强制性规定,比如《电信条例》第57条,还有《广告法》第7条,这种因其本身具有违法性而被禁止的短信,准确来说,应该被称作“违法短信”,所以本文在此不做讨论;接下来仅对内容不违法的垃圾短信所侵犯的接收者的主要权利进行探讨,从而得出“垃圾短信”之定义。

1.生活安宁权。垃圾短信所侵犯的最为直接的权利就是“生活安宁权”。目前,生活安宁权并不是一个为法律所明文规定的权利,关于其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也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公民的生活安宁应该得到保护。生活安宁是指公民享有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个人事务、管理个人领域,维护个人空间不受他人干涉、侵扰的权利。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安宁且不受打扰地生活的权利。依照有关学者的观点,生活安宁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排除对个人正常生活的骚扰。第二,禁止非法侵入个人空间。第三,对个人事项的自主决定权。要确定发送垃圾短信是不是对公民生活安宁权的侵扰,首先需要确定手机内存空间是否为公民的个人生活领域,本文认为手机内存空间当然属于个人生活领域。综上所述,垃圾短信毫无疑问地侵犯了接收者的生活安宁权。生活安宁权的权利主体有权维护自己的生活安宁不受侵扰,公民个人有权决定自己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外界沟通,公民个人有权享受自己的生活不被外界随意打扰,而垃圾短信则显然侵扰了接受者正常生活的秩序和安宁生活的状态。

2.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是一切可以识别本人的信息的总和,这些信息包括了一个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个体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等等方面[1]。在信息社会,信息已经由一个简单的交流工具演变为一种基础资源――信息资源,它和物质、能量并存,而且其作用超过了传统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个人信息是信息资源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分,它不但是一种资源,而且还承载着公民的人格利益。

本文认为,并不是所有发送垃圾短信的行为都会侵犯到个人信息权,有一些垃圾短信发送者在发送短信时,采取无差别的随意发送,也就是说,这些发送者并不知道其所发送的号码所有者的身份等个人情况,甚至该手机是否正常使用都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发送者因为并不知道短信接收者的个人信息而没有侵犯接收者的个人信息权。只有将垃圾短信“精确发送”的发送者才涉及侵犯接收者的个人信息权。有些广告短信发送者为了节约成本,有效利用每一条短信,实现成本效益最优,会有选择的针对某些“潜在客户”发送短信,对接收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码、姓名、性别、年龄情况、民族、婚恋情况、职业情况、收入情况、住址、身体情况等信息,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对有可能的回复的接收者发送短信。这种情形下,发送者的行为涉及到对接收者个人信息的利用,而个人信息权的主体有权控制其个人信息,排除他人在其未授权时的非法利用。故而,这种因了解接收者的个人信息而将垃圾短信“精确发送”行为属于侵犯接收者个人信息权的行为。同时需要说明,这种行为不论是否出于商业的目的,哪怕仅仅是出于骚扰的目的也会因其擅自使用接收者的个人信息而侵犯了接收者的个人信息权。

3.财产权。财产权是民事权利体系中的基本类别,其与人身权相对,共同构成了民事权利体系。之所以认为垃圾短信会侵犯接收者的财产权,是因为垃圾短信会占用接收者的手机内存,用户要识别并删除这些短信,导致手机使用次数的额外增加。每一部手机的使用次数都是有限的,在达到一定的磨损程度后手机就会无法使用,如果因为非用户意愿的手机使用而造成用户手机的额外磨损,进而导致手机的提前报废,那么就是损害了接收者对于手机的财产权。用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识别并删除这些垃圾短信,因为时间与金钱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果将接收者因为必须要删除该垃圾短信而花费的额外时间理解为财产损失,也是可以的。垃圾短信在该因果关系中仅仅是一个诈骗工具,仅仅是误导受骗者的工具,这种诈骗方式与通过言语、书面文字等手段进行诈骗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而不应将这种因受到诈骗而导致财产权受损的不良后果归咎于垃圾短信。

(二)对于“垃圾短信”的定义

由上文可知,垃圾短信侵害了短信接收者的生活安宁权、个人信息权、财产权等权利,因而需要遏制垃圾短信的肆虐。在上各述权利中,个人信息权并不是每一条垃圾短信都会造成侵害的;因垃圾短信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如果平均到每一条垃圾短信上,就会极其微小;至于生活安宁权也是每一条垃圾短信都必然会造成侵害,而且其侵害体现的最为明显、直接。由此可见,垃圾短信对于接收者造成的损失,精神层面要大于物质层面。固然在当前的法治环境下,通过个人信息滥用的财产责任来惩罚垃圾短信发送者,遏制垃圾短信的效果会更好,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此种方式是最适当的选择,这种选择只是在我国法律对于公民精神权利缺乏有效保护的现实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如果法律对于侵犯公民精神权利的惩罚效果等同于甚至超过侵犯财产权利的惩罚效果,那么通过赔偿对于因垃圾短信而造成的精神权利损失和某些情况下的财产权利损失,遏制垃圾短信将会取得更好地效果。

结合上文,垃圾短信,应当是指与接收者没有特殊关系的短信发送者,违背接收者的意愿,擅自发送至接收者手机内存空间的短信息。

该定义的核心是“违背接收者的意愿”,这充分体现了垃圾短信对于接收者生活安宁权、通信自由权的侵害;因为个人信息权不是每一条短信都会侵害,而每一条垃圾短信造成的财产权损失也过于微小,出于精练表达的考虑就不在定义中表述出来了。如果发送者与接收者有特殊关系,哪怕所发送的短信内容并不是接收者所愿意看到的,也不能被视为垃圾短信,比如银行的催款短信、交通违规催缴罚款短信、恋人的分手短信等等;至于特殊关系如何确定则在下面的部分进行论述。除此之外,一条垃圾短信也只有进入到接收者的手机内存空间,处于有机会被接收者看到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对这条垃圾短信进行规制,也才可以将其称为垃圾短信;假如一条短信发出后并没有被接收到,那么对其进行规制就失去了意义,此时就不用考虑这条短信的定性问题。

二、垃圾短信的认定方式

垃圾短信是与接收者没有特殊关系的短信发送者,违背接收者的意愿,擅自发送至接收者手机内存空间的短信息。由此定义可以看出垃圾短信接收者在垃圾短信的认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体而言,垃圾短信接收者应该处于维权主体的地位。如果垃圾短信的内容违反《广告法》、《电信条例》等强制性规定,那么就可以直接被认定为“违法短信”,进而可以由国家的公权力机关予以制止,短信接收者也可以举报或者;而对于内容不违法的垃圾短信,固然可以由公权力机关出面制止,可是单单由公权力机关采取行动是不足的,因为这些垃圾短信数量巨大、内容繁杂,公权力机关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有一些垃圾短信是其无法制止或者制止效果不佳的,因而应该赋予短信接收者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权利,确立垃圾短信接收者维权主体的地位。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是“维权主体”,而不是“认定主体”,因为在一个法治社会,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侵害了另一个人权利的权力只能由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享有。与此同时,公权力机关的认定权也应该是一种“形式认定权”,也就是说,只要公民提出维权主张、提交形式证据(手机和垃圾短信),然后公权力机关就应该做出认定该短信为垃圾短信的判断,除非发送者提出证据证明其与接收者之间存在特殊关系。

之所以要确立垃圾短信接收者维权主体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公民的维权积极性,有效遏制垃圾短信的泛滥,更是有着以下深刻的原因。垃圾短信最直接、最明显侵害到了接收者的生活安宁权。垃圾短信之所以被称为“垃圾”短信,是因为这条短信侵扰了接收者的生活安宁,而生活安宁的含义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生活安宁”是否被侵扰只能而且必须要由接收者来判断,这是因为不同的公民对于同一内容的短信的主观评价标准和结果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在某公民看来是“垃圾”的短信,在其他公民看来,则完全有可能是很有价值的短信,比如说出售房地产的广告短信,对于我这样一个在校学生而言毫无疑问是垃圾短信,但是对于一个正在急于购房的人而言就是很有用的信息。另外,如果我们不给予垃圾短信接收者维权主体的地位,还将会有悖于“私法自治”的民法基本理念。拉伦茨认为,人是伦理学上的基本概念,而私法中的人是伦理学上的人的移植,伦理学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能当作他人达到目的的手段,因为人有其尊严和价值并且是自律的。在伦理学上,人是有尊严与价值的,这种尊严与价值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并且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人虽是肉体的存在,但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理性的和意思的,可谓是伦理的存在。”“在伦理人格主义哲学看来,人正因为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因此他本身具有一种价值,即人不能作为其他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人具有其‘尊严’。”因此康德认为“每个人都享有要求其他人尊重自己的权利,而他也必须相对于任何其他人受到该义务的约束。”由此可知,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和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发送垃圾短信侵犯了接收者的自由和生活安宁不受打扰的尊严,那么就应当赋予短信接收者以维护其自由与尊严的权利,并确立其维权主体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齐爱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J].河北法学,2008,(4).

上一篇:信息化时代器材库房的有效管理 下一篇:价值观与个人主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