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引进技术低位徘徊的思考

时间:2022-03-15 08:47:03

关于我国引进技术低位徘徊的思考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重点从发达国家和我国自身两个角度分析了制约我国引进技术效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技术引进 核心技术 FDI

参考消息于2005年12月20日转载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登载的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该文描述了普通美国人对我国产品的印象:“没有中国(产品)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事实,即现在世界各国的人包括像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人们,都在不同程度的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尽管“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低廉,节省了普通百姓的开支,但我国产品的不可替代程度较低,也远远不是名牌产品的代名词。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20多年来,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名称。但是,出口产品仍然处于较低的档次,也就是说具有一定档次的“中国创造”的产品仍然寥寥无几。这无疑对我国提出多年的“市场换技术”的效果提出了置疑:我国引进的先进技术在哪里?我国引进技术的同时,为什么没有带来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中国创造”的产品?

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稳步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都与我国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分不开。我国目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5%左右。据商务部业务统计,2005年我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9902份,同比增长15.1%;合同总金额190.5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其中技术费118.3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62.1%。技术引进合同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但是我国的技术引进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至200%。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最新的排名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后劲,提高引进技术的适用性,切实提高“中国创造”产品的出口,深入分析我国技术引进工作的效果差强人意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制约我国引进技术效果的原因

发达国家转让核心技术的动因分析

发达国家不乐于转让核心技术:不愿意培养竞争对手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市场竞争中的理性人,投资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早在上世纪70年代,邓宁在分析发达国家投资的动因时就提出:发达国家在对外投资时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所有权优势、地理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南凯姆(Nunnenkamp)在分析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也指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来降低其生产成本。而我国之所以成为最受欢迎的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家之一主要是由于我国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稳定的政局、优惠的投资政策等等。因此,转移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不是发达国家的目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乐于在中国的土地上亲自培养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在转移技术时,他们一般都是选择标准化的或在国外已经过时的技术,或者对转移技术实施技术锁定战略,最大程度的限制技术溢出效应。

发达国家不必要转让核心技术:我国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国外经济学家科考(KoKKo)和布鲁姆斯托姆(Blomstr m)、阿罗(Arrow)、阿格赫恩(Aghion),以及我国学者江小涓等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转让技术的层次与接受国自身竞争力水平间呈正相关关系,即行业中的竞争比垄断更能促进研发活动进而提高技术转让的水平。而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很多行业都存在产业集中度、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以钢铁行业为例,2002年世界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有41家,其中:日本5家,其钢产量占日本钢产量的75%;美国6家,占美国钢产量的50%;而我国的8家企业中,钢产量只占全国产量的36.9%。可想而知,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原本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基础上又握紧了“拳头”,而我国企业在其他方面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各自为政,使得竞争力更加减弱。因此,跨国公司在没有向中国投入核心技术时,就已经能够应付中国市场内的竞争了。

发达国家不敢转让核心技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虽然在加入WTO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已经逐步完善,但人们在这方面的观念还有待提高,对他国的知识产权的尊重程度也急需加强,而所有这些不完善也使得跨国公司在对我国进行技术转移时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为了防止技术外溢、延长技术收益期并且强化总公司对全球研发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一般采取能控制企业的股权结构,即外商更倾向于采用独资和控股的股权结构,如表1所示。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形式已逐步呈现出独资取代合资的趋势。如摩托罗拉、IBM、富士通等跨国公司虽然在我国设立了研发机构,但这些研发机构的形势都是独资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获得技术外溢效果大打折扣。

我国在技术引进工作中的问题

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严重滞后于技术引进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局面,开始注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很多企业盲目追求技术引进,而对后续的吸收、创新工作置若罔闻。

2002年底,我国引进技术的资金为327.5亿元,同期用于吸收引进技术的资金仅为25.7亿元,二者之比为1:0.07,而韩国和日本的这一比率分别为1:8和1:5,相比之下我国的差距可见一斑。其实,技术引进工作只是我国为了实现技术升级工作的第一步,而最终通过消化吸收拥有符合我国国情的专有技术才是最终目的。但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盲目引进技术、依赖引进技术的思想,似乎引进技术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但实际上引进的技术只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引进了技术而不掌握技术不能真正改变企业的命运。也就是说,通过引进技术我国的企业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至于怎么行走,则还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大脑和双腿。

企业对技术研发工作不够重视 这方面具体表现在研发投入不足,专利数目较少。企业不是研发主体,大企业由于考核机制没有积极性,小企业资金不足。早在1975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科研工作的具体表现却不容乐观。中国企业联合会近日公布的数字表明,全国71%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与此同时,反映科技产出能力的专利核准数指标我国处于绝对落后地位。2003年,我国全国企业职务发明专利为3382件,而根据美国专利局公布的数字,IBM公司当年的发明专利为3415件,即我国全国专利总额比IBM一家企业少33件。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受考核机制的影响,追求任期内的短期效益,对技术研发工作热情不高;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来源渠道少,因而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工作。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匮乏。

吸引外商技术引进的激励机制过于单一 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并带来一定的先进技术,我国对外商投资给予了比较多的优惠政策,但我国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优惠给予外商的。基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事实,为了吸引发达国家投资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而对外资直接投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是基本合理的,但在实践中,这种优惠方式却带来了“外资挤占内资”的问题,而影响了我国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从客观上讲,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具有相当的差距,而在这种情况下外资企业又享有了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无疑使得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不利的位置,而打击了部分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

其实,早些时候美国巴罗(Barlow)和文德(Wender)教授就曾经对247家准备投资海外的美国公司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10%的公司把税收优惠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另有11%的公司会考虑“国外政府对企业的鼓励措施”。当把这两项结果相加与其他因素相比时,仍然落后于其他因素,仅排名第7名。2004年,麦肯锡公司调查了中国、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吸收FDI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的14个产业的情况(汽车、消费电子、信息技术、银行、外包服务等),发现吸引FDI的不是一些短期的税收优惠、廉价土地等,而是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法律环境、监管框架和竞争水平,同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资吸收国本土市场的规模,而税收优惠等财务激励措施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就我国而言,税收优惠吸引外商投资技术中的作用相当于“甜点”,而中国广袤的市场资源,低廉的劳动力,近年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配套产业,稳定的政局才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真正的大餐。

科研人员相对较少 任何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参与,而我国的这方面人才相当少。每万人劳动力中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在我国是10人,而这一数字在美国、日本分别为90人和97人。如果谈到又懂技术又懂英语的高级技术人才时,这个数字就更少了,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在这方面也较我国有一定的优势。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在49个主要国家中,做了关于“熟练劳动力在贵国市场上可获得性”指标的排名,印度排在第13位,而我国则排在倒数第2即48位。更令人痛心的是另一指标“人才流失对贵国竞争力损害”的排名中我国排名46位,而印度为28位,即我国的人才流失损失超过印度。

由此可见,无论引进技术还是吸收技术,人的因素永远是不可忽视的,而我国科研人员的缺乏势必成为技术发展的“瓶颈”。

关于提高我国技术引进水平的建议

加强对跨国公司转让先进技术的优惠措施。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国内要求统一税率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鼓励先进技术的引入,我国可以采取其他优惠措施。如针对科研投入一次性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我国可以根据转让技术给我国产业带来的具体推动作用,从应税所得中减免研发费用的方式来起到对跨国公司技术投资的促进作用。

在国内市场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跨国公司将先进技术引入我国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会的作用,联合国内各个分散的企业联合起来与国外企业进行有序竞争,在产品的品种、质量上多下功夫,避免过去的盲目比拼价格的恶性竞争局面。针对短时间内提高我国的竞争力比较难的现实,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引入多个跨国公司参与竞争,吸引国外企业将尖端技术投入我国,推动我国技术的升级。

为了实现国家“科技兴贸”战略向“科技强贸”战略的转变,各企业必须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首位。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较大,的确需要政府的支持,但企业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重视创新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自主创新才能进入成熟的轨道。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在对大企业的考核机制中应加入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考核指标,提高领导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而针对小企业资金不足的情况,我国还应设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其进行相应的创新工作。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和反垄断法。加入WTO后,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但仍有一些与国际规则不相适应的法律条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与我国相对比的是,印度虽然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得也不是尽善尽美,但其法律制度主要采用的还是英国的体系,因此得到了很多发达国家的认同。与此同时,鉴于我国已经成为《专利国际合作条约》(即PCT)的成员国之一,企业应学会利用条约保护中国已有的技术,防止发达国家滥用知识产权对我国利益造成损害。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科研技术人员。我国国民教育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企业可以加强岗内培训,提高员工对实用性技术的掌握,进而促进先进技术在我国企业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羽.市场竞争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财经研究,2005.10

2.杜成功,何俊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数字解读技术创新[J].经济论坛,2005(17)

3.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02)[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上一篇:化解公司僵局的有效途径探析 下一篇:刍议现阶段技术专利标准竞争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