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反训”微探

时间:2022-03-15 03:32:42

古代汉语“反训”微探

摘要:反训是训诂学术语,它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方法。有些词古代含有相反两义,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反训在古代汉语中普遍存在,不可悉数。

关键词:反训;类型;应用;整理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33-01

由于在课堂上老师稍微提了一下反训,让我对它产生了好奇。我想当时肯定有很多同学和我一样不是很理解吧。那么借着这次论文,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吧。

一、对反训的大概认识

最早提出“反训”的是晋代郭璞。他在《尔雅•释故下》说:“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条下注云:“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又于同篇“徂、在,存也”条下注云:“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他在《方言》卷二中又提到:“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者也。”说得明白一点,反训就是用已知某词之反义词来训释该词的意义,又称反义相训。新版辞海这样说:“有些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而《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训诂学上称反训。”

二、反训的类型(美恶同辞、施受同辞、正反同辞)

(一)美恶同辞是常见一种现象,它是指同一个词兼有好坏两方面的义项,它可能反映事物本身美恶两个方面,也有可能反映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爱憎态度。

(二)施受同辞主要表现在动作行为词的上面。所谓“施”就是发出某种动作行为,“受”就是接受某种动作行为,即同一个词能够表示发出的动作又能表示接受的动作。

(三)正反同辞是指一个词兼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从广义上讲,美恶同辞和施受同辞也是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意思,一切反训现象都可以称为正反同辞。

三、反训字、词的应用和整理

《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句中“相率”一词,朱振家《古代汉语》将其理解为“互相率领”,“相率而为伪者也”即谓互相率领着做欺诈的事。而“率”可反训为“循”、“从”。《尚书•舜典》:“蛮夷率服。”孙星衍疏:“蛮夷循服。”《尔雅•释诂上》:“率,循也。”不仅“率”可以训“从”,且“从”也能训“率”。《战国策•楚策》中“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鄢陵君和寿陵君……”这里的“从”读“zong”四声。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解释为“跟从、侍从”,这里是鄢陵君和寿陵君跟随着楚王。其实在这里直接训“从”为“率”就会表达得更加明确,即楚王率领着鄢陵君和寿陵君。“率”既有“跟从”也有“率领”的意思,二者是互训的。还有“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祥兼祥祲”也是训诂学中常举的例证。《说文注•示部》:“祥,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对文则异,散文则通,这是训诂学中的通例。《汉语大字典》对祥解释的第三个义项是吉凶的征兆,这与“统言之”本质上是相同的。

董璠发表了一篇用骈体文写的题为《反训纂例》的文章,里面以字为单位把反训分为十类:一曰同字同声反训,二曰同字异读反训,三曰从声反训,四曰异形反训,五曰表德反训,六曰彰用反训,七曰省语反训,十曰叠词反训。后来徐世荣在《古汉语反训集释》中再以“字”为单位,把反训分为十三类:内含,破读,互换,引申,适应,省语,隐讳,混同,否定,殊方,异俗,假借,讹误。两位学者主要从文字学角度对一字兼有正反两义的反训现象作了全面而系统地整理。

综上所述,让我们知道了关于反训的一些知识。了解到反训就是在词义系统里,两个看似矛盾而互为相反的意义,又可以共存于同一语言单位中的一种训诂学。

参考文献:

[1]王红.也谈反训[J].语文教研,2007.6.5.

[2]李仕春,艾红娟.反训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莫沉.“反训”之现象探微[C].语言文化,2010.10.15.

[4]王兴才.汉语语法和语法化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7.

[5]秦越.中国学术研究[J].杂志期刊,2010年第1期.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0.1.

作者简介:

陈瑶,(1990-)女,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五桥人,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现在是一名重庆三峡学院大三的学生,多次获得奖学金、并在实习岗位获得“优秀教师”的称号;从小酷爱看书与写作,视“积极乐观”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未来梦想是:弘扬民族文化,教化孩子不惧写作,热爱中国文学,做一位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师。

上一篇:水墨动画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初中班级管理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