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本视角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诠释

时间:2022-03-15 03:19:12

从人力资本视角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诠释

摘 要:文章站在人力资本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进行了诠释:应把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理解为把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并最终在存量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高等教育服务是取得人力资本存量的前提,但教育投入的多少,并不完全决定受教育个体身上的人力资本存量,它还受到大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找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种种原因。

关键词:人力资本;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01-01

有关就业创业能力的概念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直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创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将(DFEE)就业创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英国就业创业能力专家LeeHarvey认为,就业创业能力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过程,不仅仅表现为使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还表现为使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国内学者认为,就业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性、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其对就业能力的理解也并不相同。

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可以把就业创业能力理解为把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并最终在存量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按照舒尔茨和贝克尔的定义,人力资本存量是指凝结在个体中的能够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总和。其中,知识包含基础知识、社会知识以及创造性知识,素质包含基本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能力包含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形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

高等教育服务是取得人力资本存量的前提,但教育投入的多少,并不完全决定受教育个体身上的人力资本存量,它还受到大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同样,即便获得了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也不一定能转化成人力资本价值。转化的实现受三个因素影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相关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以及大学生的求职观念。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近日《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中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技能薄弱。基本技能是指大学生进入职场应该具备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但事实上许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差,实际运用能力很欠缺。在计算机运用方面,虽也有相当多的大学生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获得其他相关证书,但对于最基本办公软件的灵活运用上仍有不足。图书情报学生到了图书馆一年内无法承担核心部门工作,到了企业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分析、提供束手无策。对于这些情况,41.28%的毕业生认为解决办法是“提高自己的技能”。这说明毕业生对在高校所学的技能缺乏自信。

2.实践能力不足。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欠缺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和企业实习两个环节上。首先,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理论部分,缺少实践环节。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应付考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学生在封闭式教育环境下学习、成长,对社会运行规则和人际交往方法也缺乏了解。其次,实习环节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虽然目前高校培养方案中都设有实习部分,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报告显示,真正获得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并不多,我国仅有11.7%的学生有实习经历,其中,包括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有实习经历而找关系盖章却未真正实习的学生。可以说我国大学的学分制实习几乎流于形式。企业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工作岗位适应能力较差、适应期长,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表明,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后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缺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在岗实际能力。同时,我国大学毕业生一般需要1到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到岗适应期只有2到3个月。

3.个人素养欠缺。第一是缺乏奉献精神。大多数就业者的工作选择都是以个人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很少考虑到国家教育投入对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很少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职位。第二是缺乏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但目前作为新进人员的大学生很少能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根据近年来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看重的五个指标中,敬业精神位列第二。但同时也被认为是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陶鹏,朱李楠,陈皓.构建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3:254-255.

[2]施险峰.高等院校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探索[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l25.

[3]刘洋.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92.

上一篇:身边小事:感知人生真谛的别样富矿 下一篇:幼儿科学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