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管理

时间:2022-06-10 05:20:38

人力资本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经典委托理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问题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认为市场竞争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其替代作用表现在市场竞争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以及市场竞争对国有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治理行为的影响上。同时文章也分析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中企业不可让渡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公司治理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市场竞争人力资本

公司治理问题的理论渊源

自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青木昌彦教授和钱颖一教授首次将“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框架引入中国企业改革的理论分析之中,对我国经济学界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学界、政府和企业界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学说文献。目前有关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研究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问题,但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以及企业所面临的新形势都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公司治理理论的主流是经典的委托理论,这一理论对许多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其最优契约思想特征在于所有决策都在事前作出,而事后仅仅是执行的问题,经典委托理论缺陷很明显,它无法对组织形式、产权配置、公司治理等许多社会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在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中,Hart(1999)等人发展的不完全契约理论(incompletecontracttheory,GHM)及Rajan(2000)等学者对企业研究中引入的“关键性资源”概念,使得公司治理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极大的拓展。

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最新发展,使用经典委托理论来解释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多种现象就存在较多问题,同时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本身都存在着较大的变化,在研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时必须对当前企业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分析,其中激烈的产品市场环境与企业人力资本因素是公司治理产生变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产品市场竞争很早就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一治理机制正受到世界各国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另外,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已发生了改变,随着人力资本重要性的上升,作为租金(以及控制权)源泉的物质资本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因此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机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公司治理问题在现实中都是针对离散的股东之间难以达成集体行动、不同公司利益要求者事后就公司形成的准租金进行分配的谈判机制和制度安排,具体表现为公司投资者(或利益相关者)对负责公司经营的管理者实施的激励和约束,以及不同股东之间或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首先公司治理不只是对股东利益的保护,不能够用委托关系来解释公司治理中的多种现象,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本身都存在着较大的变化时,在研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时必须对当前企业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分析,其中激烈的市场环境与企业人力资本因素是公司治理产生变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产品市场竞争很早就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一治理机制正受到世界各国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另外,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已发生了改变,随着人力资本重要性的上升,作为租金(以及控制权)源泉的物质资本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因此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机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政府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的缺陷;其次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缺位”,虽然可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另外初始委托人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不相匹配导致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激励不足,缺乏监督的动力也是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政府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表现在国企经理、国资委、行政组织和集团母公司(单指控股公司)之间存在多层委托关系上,行政组织成为强激励主体。其设计的激励不是一项正式的制度安排,而是通过企业业绩与经理职位变动联系围绕着晋升、提拔等人事安排而形成的一项非正式的激励规则。对于内部人控制问题,费方域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并对其外在表象进行详细的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亟待改革。刘世锦认为,某些令人费解的企业行为可以由治理结构状况得到合理解释,如果企业兼并和其他形式的重组损害了经营者的实际剩余索取权,抵制就成为他们的“理性选择”。反之,如果兼并有助于其扩大剩余控制权和实际剩余索取权,他们不仅赞成兼并,而且可能表现出过度扩张的倾向。豆建民认为,我国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公司内部治理机构中的缺陷,有相当多的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是由企业的原班管理人员组成,由于缺乏对董事会成员的考核、奖惩、任免等具体规定,难以起到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其次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缺位”,国家对国有资产进行多部门管理,缺乏能真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的人格化代表的专职部门。最根本的原因是初始委托人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不相匹配导致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激励不足,缺乏监督的动力,并认为我国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是委托人。

对于是否存在最优的公司治理模式,张维迎认为,最优公司治理结构应当是一种依存控制权结构状态,即控制权应当与自然状态相关,不同状态下企业应当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如当企业业绩优良时,外部人应当少干预企业事务以作为对经理的奖励,而业绩欠佳时,外部人应当加强对企业的干预以作为对经理的惩罚;在通常条件下,当企业业绩优良时,股东应当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当企业处境艰难时,债权人应当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因为在干预企业方面股东比债权人更为消极被动。林毅夫等学者认为,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以及具体的对于控制权的监督机制比较来看,任何一种现有的公司内部治理模式都不能无条件地应用于所有的公司经营环境中,也没有一种完善监督机制可以单独起作用。公司内部治理模式和具体的监督机制是多样的、特殊的,而且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但竞争的市场环境却是可以确定的,永远是两权分离下形成有效的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吴敬琏则认为,各国公司制度既有共同的规范,又因各国市场经济模式不同而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各有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上。而一个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具备以下的性质:所有权与控制权在业主与经理人员之间的适度分离,以便公司领导人有充分的自以实现有效率的管理;企业领导人应当充分了解股东、职工和社会公众对公司的期望,并有充分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这种期望;公司的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应当掌握关于公司运作的充分信息以便判断他们的愿望是否得到了实现,同时握有充分的权力和手段,能在经理人员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时采取果断行动进行干预。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有关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文献主要都集中研究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问题,关注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产权安排,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对于公司治理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企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关注却不够,因此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研究也不能只局限于当前西方国家已有的理论体系。

市场竞争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关系分析

有关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研究集中在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问题上,由于董事会并不能有效地克服问题,研究的焦点就转移到外部治理机制问题上。但是理论和经验证据都表明,这些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有部分学者提出超产权论,认为竞争才是企业治理效益方面改善的根本保证条件,竞争会迫使企业自动改善治理权利。实际上市场竞争很早就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一治理机制正受到世界各国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在市场竞争下由产权安排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才能驱动企业改善机制,以提高效益。正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与其他成分公司的经营效益并没有太大差异,这也可以理解为市场竞争弱化了由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所有者缺位”等产权配置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将结合对管理者的激励,探讨有关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关系。

(一)产品市场竞争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

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的根源是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一是经理人拥有更多的关于需求与成本的信息;二是经理人的行为是难以观察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经理人就有机会追求个人目标,导致管理松懈以及X非效率等现象。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来说,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问题更加突出,这是由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所有者缺位”造成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有效激励问题,而产品市场竞争的重要作用就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通过增强对经营者的激励来提高企业效率。另外如果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经营不善,也存在破产或被兼并的可能,当然其前提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存在于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更容易迫使经营不善的公司被清算或者被兼并,而经营者往往会在企业被兼并或者被清算后丢掉工作。因此,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里,经理人员的不努力更容易导致其效用遭受损失。除此之外,产品市场竞争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还体现在个人声誉上,在竞争的市场中,声誉是决定个人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对有关个人行为和能力等方面信息的综合反映。经营者必须关注个人名声,声誉好才会继续留任,他也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信誉激励机制是维持长期合作关系而放弃眼前利益的一种行为激励机制。

(二)市场竞争对国有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回顾国有企业治理的改革措施,从最初的扩权让利、工业经济责任制到承包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工作的核心目的就在于想将国有企业改变成为能够自负盈亏的单位,能够成为一个在政府控制下的具有独立意志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使国有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独立个体。对国有企业的治理改革的源动力来源于市场竞争压力,正是市场竞争迫使国有企业逐步建设成为现代意义的公司。市场竞争的压力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国有大股东来讲,必须要思考如何确保治理效率的同时,保证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和监管机制将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因此可以说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国有大股东做出改变,并对治理机制进行必要的完善。

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研究一直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因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所有者缺位,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主要解决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但是市场竞争压力的存在,使我们必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于公司治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关于公司属于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契约的缔结。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经营的成败有直接关联,如何确保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治理中的地位和利益,是公司紧要的成败关键。

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关系分析

公司治理问题在现实中都是针对离散的股东之间难以达成集体行动、不同公司利益要求者事后就公司形成的准租金进行分配的谈判机制和制度安排,具体表现为公司投资者(或利益相关者)对负责公司经营的管理者实施的激励和约束,以及不同股东之间或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在现代企业中,不仅物质资本投资者承担了风险,企业内包括一般员工在内也进行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因此也应该分享组织租金,也就是说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允许众多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进行治理。

根据Rajan和Zingalas(2000)的研究,在新型公司里,企业权力不仅来自于物质资本的所有权(法理上的机制),而且也来源于对“使用权”(access)的控制(事实上的机制),这种使用权能促进专用性投资。在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中这种使用权是掌握在企业家等人力资本手中,这也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内部人控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通过委托理论可以对两权分析的治理问题进行有效解释,但是并不能提供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公司治理的作用就是要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当中分配权力,以使剩余收益最大化。而对企业权力本质进行分析,权力来自于对有价值资源的控制,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享有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由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在于如何确保国有大股东实现有效的治理,以达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的,因此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研究一直忽视对企业人力资本重要性的认识,认为目前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在当前的形势下,考虑到我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宏观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以及工业化进程、经济现代化进程尚未完成的事实,结合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改革的特殊原因,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应当围绕股东利益保护这一核心目标构建。但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历经20多年,现代公司制度已逐步完善,企业产权也非常明晰,如果忽视内部人力资本的不可让渡作用,其结果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公司治理结构[M].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外文出版社,1999

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上一篇:司法局加强调解管理讲话 下一篇:税务局办税服务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