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03-14 11:22:08

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使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阶段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这对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校可以通过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布局、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识、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力度等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和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因此,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的影响

1.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得到空前拓展。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对外界事物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但又缺乏必要的信息筛选能力。超过一定限度时,他们对信息的概括和抽象就会出现错误,看事物肤浅化、感情化,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出现认知问题。

2.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网络交流具有时效性、互动性、自由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方便和隐蔽,甚至可以使人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建立起各种关系。许多大学生在网络或者游戏中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与人交流的目的,于是网络的“去抑制性”特征在他们身上不断扩张和扭曲,使他们对网络产生依赖,甚至出现网瘾。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丰富多样,所以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教育模式的复杂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一切心理教育都要归结为自我教育。网络交流的自由性、匿名性等特征使人们在网络上具有天然的平等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把教师当成平等的交流对象,而不是传统意义上“高高在上”的教师。由于网络交流的互动性,学生既能以被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又能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协助教师对其他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动型的教育机制。

3.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种教育资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不仅可以覆盖本校的学生,也可以覆盖其他学校的学生,甚至可以覆盖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员。同时,由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非紧密型的,如果教育模式和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就会不接受,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二、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战略规划方面

互联网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所以许多高校在开始进行网络建设和网络教育时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对校园网的功能不能准确定位。许多校园网仅仅作为学校新闻的窗口存在,没有设置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的栏目,使校园网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另外,高校开展网络建设和网络教育的人才储备也不足。在许多高校中,懂网络的教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而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教师却又不熟悉网络的相关知识,这就严重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指导思想方面

网络可以迅速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也使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范围更广、力度更大、形式更多样。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时刻警惕,要积极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仅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还要面对一般商业网站的竞争。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他们上网时大多挑选最能吸引自己、最能引起共鸣的网站。学校的网站如果不能吸引他们浏览,就无法起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商业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运作手段,而高校网站在这方面则做得远远不够。对于高校而言,并不是建立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就万事大吉了,建立网站仅仅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高校还要用较高的建设质量吸引大多数学生看,让学生感到看过之后有所收获,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网站内容方面

网络教育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见的任何教育方式。网络教育中,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往往会感觉无所适从,难以分辨真假正误,容易形成迷失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抽象变为具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然而,很多高校的校园网内容陈旧、说教味浓,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无法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校园网内容的枯燥直接导致点击率不高,网站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四)教育形式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必须能够吸引学生、启发学生,这样才能发挥作用。随着网络的普及,视频、音频、聊天软件等许多新兴载体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是,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页面呆板、内容单调,没有充分利用新兴载体,只是简单地将政治理论知识的文字上传到网上,没有充分依托网络的技术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这样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劳而无获。

(五)管理方法方面

目前,很多校园网都存在功能定位不准确、结构不严谨、主题不突出、栏目缺乏互动性等问题,对于学生关心的情感、娱乐、健康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缺乏迅速的反应。这就造成网站和网页上的信息缺乏时效性,容易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偏差,学生的思想问题也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网络的交互性和隐蔽性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过程,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与电视、手机一样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高校必须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一)科学规划,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布局

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抓住重点。为此,高校应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和整体部署,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和资源投入进行科学的规划。

(二)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要对网络流行文化中消极之处及时矫正,为大学生在心理接受机制上砌起一道“红色防火墙”。我国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采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但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很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被腐朽思想腐蚀。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使大学生提高认识水平,不迷信网上的言论和行为,敢于革故鼎新、激浊扬清。

(三)完善机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力度

高校要让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重点建设内容丰富、服务性强、受众面广的校园网,在网站内容和形式建设上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在网站运行中,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发挥网络高度自由性、广泛性和参与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学校网站的认同度,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良好互动平台。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他们就会把积极性转化为强大的内驱力和行动执行力,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积极创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将政治辅导工作从“网下”转化为“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对于许多人提出的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人才”的意见,笔者不能苟同。在现代社会,上网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技术或科研行为,而只是一种休闲和生活方式,因为上网并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对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必须掌握的工作技能,是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必不可少的工具。诚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辅导员都是网络高手,也不能只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选择辅导员。网络的普及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使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网络中同样有用武之地。

(五)加大投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长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无法自主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无法发挥网络的思想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必须坚持长期性、时效性和互动性,及时维护,及时监管,及时互动,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及时、全面的改善,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最好使各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联合起来,加强交流,形成一个具有规模性和互补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网络,这将使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得以不断扩大和巩固。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建设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艰巨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方法。高校只有积极调整思路,才能成功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孟勇.论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9).

[2]蔡海江,杨华琴.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网络健康的互动关系[J].前沿,2005,(5).

[3]潘敏,陈中润,于朝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2005,(5).

[4]刘建萍,李琦.高校网络德育亲和力、渗透力和有效性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责编:思源

上一篇:基于词汇对比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下一篇:“后危机时代”政府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