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导学案效果之我见

时间:2022-03-14 07:01:52

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导学案效果之我见

摘 要: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还课堂给学生。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更应深挖教材,深入研究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可能生成问题进行预设,研究最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升的学习方式。我找到了学案导学法,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自主学习。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导学案;效果

随着教改的深入,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改大方向不会改变。那就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还课堂给学生。别以为这样教师就可以轻松自得的玩着上课了,其实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主体之后,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更应深挖教材,深入研究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可能生成问题进行预设,研究最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升的学习方式。

我在近阶段,尝试采用学案导学,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的放矢。

一、导学案的内涵

顾名思义,导学案即是指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教材知识的方案。学生的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因此设计导学案时就要考虑每个阶段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面设计导学案: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学习过程、课堂小结、反馈练习、课后提高练习。

(一)课前学习指导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

预习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把书简单的看一遍。要求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本课题的学习内容,怎样让学生进行预习呢,我的做法是:将学习内容以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通过预习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我在设计《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导学案时,课前预习指导中设计了这样练习:

(1)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有哪些?

(2)水污染造成的因素有哪些?

(3)水污染的危害有那些?

(4)水污染的防治应采取哪些措施?

有了以上四个问题的引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就有了方向。

(二)课堂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达成课堂目标

为了实现课堂目标,老师要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让学生做什么,比如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等,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体现出来。而每一环节中学生是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有多少学生做了?老师同样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进行实验探究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

如:我在设计《常见的碱》这一课的“导学案”时,其中有一个知识点,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教材中没有探究实验,但该知识点非常重要,是中考考查的热点和难点,并且考查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住这个反应是达不到课标要求的。于是,我就在导学案中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2)怎样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学生就会结合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提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案。但在进行实验时却观察不到现象。

(3)在第六单元课题探究3做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把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塑料瓶明显变瘪了。这一现象足以说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4)讨论:除了上述实验,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时学生就开始讨论,说出了很多种方案,总结出了几种比较典型的方案。最后老师引导学生:等后面学习了碳酸钠的性质,我们还可以通过检验生成物的方法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不仅为碳酸钠性质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充满了好奇。

(三)课堂小结能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导学案编写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小结时,可由学习小组进行简单的交流,回顾学习目标,检查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要在课下努力完成。

(四)反馈练习和课后提高练习设计要有层次,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涉及本课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既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

(3)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

(4)避免教师占用过多讲解时间,在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习题的设计应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按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也可以适当编一些选做题型,使他们吃得饱,同时也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果。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

我在自己所教的初中化学学科中,是这样运用导学案的:提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明天学习的目标及其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教师课前把学案收上来,对学生完成的预习情况进行批改。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课堂上教师不讲,让学生自己展示。对于重难点知识,教师以导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导学案和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通过小组学习与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较大难度的问题,全班同学集体解决。

三、问题生成及反思

课前设计导学案时,要深挖教材研究学生为前提。因为整个教学中所用的导学案是自己编写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但是实施导学案,对于想我们这样的农村的学校还有一定的问题:

一是学生的基础较差且参差不齐,一节课内容往往完不成任务。二是学生从预习到合作交流需要很长的时间,时间不够。三是课堂展示过程学生表达能力欠缺,有待于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设计导学案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自主学习。“导学案”是一种引导学生紧张有序的求知过程,使用学案后,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较为普遍提高,对新信息的接受及迁移运用灵活性增强,对陌生题目没有畏惧感,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解决,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导学案”已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进行教学指导、教学研究比较综合的理论与实践,所以可称其为一种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上一篇:小学美术体验与触发式教学策略 下一篇:贵州省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