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北部构造应力场探讨

时间:2022-03-14 06:42:28

【摘 要】对巢湖地区地质构造的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大各种观测资料,利用各种地质构造形变痕迹,反推变形作用时期的古应力场方向。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构造形成机制及其动力学背景进行分析,指出该区的主要应力场方向。

【关键词】巢湖地区;构造应力场

巢湖市位于安徽中部,巢湖之滨,该区各种构造发育良好,是多所高等院校的选定的地质实习基地。前人研究表明,安徽的构造行迹以NE、NNE、NW、EW、SN 为主。区内大多构造已经研究透彻,但对细节上仍没有统一的结论,为教学带来了不便。因此本文利用在巢湖地区实习期间得到的野外数据进行分析,对区内的构造形成机制进行讨论。

一、区域构造

本区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的交汇处, 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强烈。本区地质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前震旦纪为地槽发展时期,经皖南运动二幕结束了地槽的历史。震旦纪至中三叠世进入准地台发展阶段。中生代以来,进入了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印支和燕山期地壳运动,在本区表现空前强烈,对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和形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区构造形变主要是中生代形成的褶皱断裂构造。

二、应力场特征及成因探讨

本文根据研究区内地层出露情况较好,各种地质构造形变痕迹分布较多的特点,以断裂构造的统计研究为基础。利用两组共扼剪节理的空间组合和切错关系进行分期、配套,恢复构造应力场方向,来判断构造应力场。

(1)利用断层确定古应力场的方向。该地区内发现有若干反映构造应力场方向的断层,大多以“X”形出现。麒麟山东坡“X”形小断层。此点位于麒麟山东坡采石场内,其坐标: N31°37. 952’,E117°51.054’。为石炭系和周组顶部姜块状灰岩,其内发育有大量的“X”形小断层,断层规模较大,主要有3组: ①359°∠56°;②127°∠29°;③40°∠86°。在这3组断层中,①和②组断层组成“X”节理。第③组断层明显表现为张性小断层, 断层带中有若干小断层组成宽约1m的断层带,该组断层基本上成为①②两组断层的角平分线方位,由此可知第③组小断层指示了本区的主压应力方向。而利用赤平投本影确定的主压应力方向为δ1 = 2520∠780 ,与③基本方向一致,从而说明此处所求的应力方向的可靠性。点应力场方向为δ1 = 337°∠12°,δ2 = 77°∠ 18°,δ3 = 252°∠78°。区内应力场方向与本地区方向一致。

由上所述,在所研究区域内,利用断裂的共轭关系、断面和擦痕等,选取不同位置的观测点求出构造应力场方向,可以发现各点的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反映了该研究区的应力场方向。

(2)利用共轭“X”节理确定古应力场方向。现有理论认为:张节理与最小主压应力方向(δ3)垂直,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δ1)和中间主应力(δ2)方向相平行。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剪节理也与主应力方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利用共轭剪节理来判断主应力的方向。最大主压应力轴(δ1)和最小主压应力轴(δ3)位于共轭的两组剪节理的角平分线上。最大主压应力轴(δ1)在压缩区的等分线上(即在锐角平分线上),最小主压应力(δ3)在伸张区的等分线上(即在钝角平分线上),由此可以确定应力场的方向。

从表中不难看出, 本区应力场方向最大挤压应力方向为NNW-SEE,与断层判别出的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 且与整体地区布局相吻合, 表明了本区的应力场分布特点。

(3)利用褶皱确定古应力方向。现有理论认为,在纵弯褶皱地区在褶皱形态简单、轴面几乎直立的情况下,其轴面即压性结构面。轴面与最大主压应力轴(δ1)垂直;褶皱枢纽线即相当于中间主应力轴(δ2);最小主应力轴(δ3)则必定包含在轴面内,并与轴线垂直。研究区内褶皱资料显示:

(1)平顶山向斜: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平顶山北坡转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

(2)耙子山小向斜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为254°∠45°。

(3)200°∠59°,146°∠86°,为一向北东扬起南西倾伏的不对称向斜。

(4)平顶山向斜核部扇形背斜其产状东翼280°∠54°,西翼135°∠78°,转折端产状为196°∠41°。

上述四组数据经过赤平投影后,得出δ1倾向在100°~140°,倾角3°~30°范围。由此可见, 利用褶皱确定的古应力场方向为NNW-SEE,与前面所测的区域应力场方向保持一致。

三、巢湖古构造应力场分析

综合研究,巢湖地区古构造应力场分布有以下几个特点:本区区域应力场以NNW-SEE向为主。这期应力场发生于中生代印支晚期,以近水平挤压为主,形成了区内NNE向压性构造,如NNE-SWW向褶皱,以及NNE、NEE向剪切构造,从而形成了巢湖地区“M”地貌构造格局。第一期中生代时期构造应力场在中国大陆东部普遍存在,具有区域性规模,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太平洋——拉板块与中国大陆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向板内传递逐渐衰减的侧向挤压应力。巢湖地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与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的交汇处,印支期由于扬子板块相对于华北板块的俯冲碰撞,本区受到强烈构造活动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当地独特的山体地貌及构造特征。

由于本区东西向挤压力作用,产生南北向张应力,与张应力作用相互平行形成东西向正断层或张节理,当东西向侧压力进一步挤压时,则沿东西向正断层面发生平移,从而造成平移断层。

参考文献:

[1]于鹏,宋传中.巢湖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及动力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2)

[2]宋传中,牛漫兰.巢湖北部青苔山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

[3]王浩清,陈家治.巢湖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探讨[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4)

作者简介:

戴娜娜(1986~),女,2008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学士,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上一篇:让学困生扬起学习的风帆 下一篇:浅析Flash多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