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到自然成

时间:2022-03-13 04:50:46

“趣”到自然成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说语文课无论怎样进行课改,无论怎样进行课堂评价,其最终收效看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便知分晓。

因此,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学好语文,关键在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引导学生挖掘、感受语文教材内容中的“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引导学生感受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

汉语具有强烈的美感,优美的语言不仅读来娓娓动听并且能表现出丰富多变的色彩和生动形象的画面,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词中作者用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几幅画面,学生通过这几个简短的词组构成的画面,就会联想到游子思乡的凄凉的心情。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这些简练生动、准确传神而又富有色彩的优美语言,是需要引导学生把他们充分挖掘出来体会其美的内涵的。

2.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语文教材中的“情感美”

德米特里耶娃在《审美教育问题》中提到“虽然审美认识也是一种理智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永远是通过感情上的向往,通过情绪来完成的,这种情绪以不可抗拒的支配力量抓住人的整个心灵”。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教材中的情感,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在情感取向的作用下,对语文课产生强烈的兴趣。如在学习《故乡》这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机智、勇敢、天真可爱的“小闰土”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产生一种心里上的认同感,学生自然会关心“小闰土”的命运,这对学生学好这一课做了情感上的准备,自然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3.引导学生感受语文教材的“艺术美”

叶圣陶认为“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得到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享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因为美蕴含在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中。”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通过引导启发,把学生带入各种美的意境中。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描绘的纯净的雪景;又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表现的清幽的境界这许多的美景,学生生活中不一定见过,但当他们徜徉在美丽的文学世界中又怎会对语文课不着迷呢?

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文学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杨二嫂、莫泊桑笔下的菲利普夫妇、都德的韩麦尔先生,这许许多多的艺术形象通过教师的引导自然对学生有较大的感染力。

二、加强语文教学与艺术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到乐在其中,应将语文教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具体做法有:

一种是把音乐融入语文教学中,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借助音乐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同时也使语文课变得更有情趣,如我们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可以借助音乐来表现狂风破屋风吹茅草的情景,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处境的艰难心境的悲凉,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另一种是将绘画艺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使语文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教学《春》这一课时,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描绘出春花、春草、春雨、春风的图画,学生对春天的美丽的感受会更深,再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些简单的白描,这样不光把学生引入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象上述这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学生有什么理由会不喜欢呢?

三、将语文课与学习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纪伯伦曾说:“学生的理性与热情,是他们航行的灵魂的舵与帆。”前面我们尽管已谈到如何让学生扬起热情的风帆,那么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把握好舵,对准航向,还需晓之以理。也就是说要加深学生对语文课这门基础学科的作用的认识,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因此要将语文课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在平常生活中因势利导启迪他们,学生要请假,要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需要语文知识;将来毕业后走入社会作为公民、建设者、贸易者、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写文论事也需要语文知识,同时还应将语文与当前的市场经济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中不留斧凿痕迹的引导学生爱上语文何愁学不好呢?

总之,文无定法,教无定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乐在其中,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所谓“趣”到自然成!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一篇:生本课堂下的作业讲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