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 治理造纸业污染

时间:2022-03-13 12:18:02

调整产业结构 治理造纸业污染

近年来,长安八水之一的渭河水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此,陕西省环保局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调研。看来,有效解决好造纸企业污染问题,是实施渭河流域治理的关键。

陕西造纸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陕西,尤其是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是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产区,每年产生的秸秆约3000万吨,综合利用的秸秆仅为1300万吨左右。这些秸秆过去主要以柴火的形式进入千家万户用于取暖做饭。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广大农村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和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秸秆作为生活资料的用途越来越少,因而不少群众无法解决剩余秸秆,往往就地焚烧。每年为制止类似焚烧活动,各级政府要用不少精力、财力去应对,但收效并不明显。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各地立足这些资源,建设了一大批以秸秆利用为主的化学制浆、半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尤其在渭河流域发展迅速,1995年达到高峰。据当时统计,全省各类造纸企业达到728家,这些企业年产能力一般不足3000吨,环保设施不全,废水无序排放严重量。小造纸企业的兴起,虽然利用了农村相当一部分秸秆资源,但由于它们采用的是传统制浆技术,工艺简单,管理粗放,企业规模小,环保设施落后,产生了大量碱、挥发酚等污染物,有的企业COD排放达到每立方米几千克甚至上万克,这种结构性污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群众反映强烈。

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各地在1997年6月底前关闭年产5000吨规模以下的小造纸企业。我省各地迅速行动,经过几次大规模行动,到2000年底只剩下约250家。保留企业大都在国家要求的产业规模以上,并陆续建设了各类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先天性不足”,多数仍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不少企业为了节约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用,时常存在偷排、暗排等行为。

2002年10月,省环保局在征求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与原省经贸委联合发文,又提出在2004年底前关闭年产能力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和年产1万吨以下的废纸造纸企业。近三年来,各地又先后关闭了100余家规模以下企业。2005年7月中下旬,省环保局组织力量对渭河流域造纸企业进行了普查,根据普查结果,目前关中五市一区现存造纸企业149家,其中,西安62家,宝鸡20家,咸阳16家,渭南45家,铜川5家,杨凌1家。年设计生产能力约330万吨,2004年实际生产173.3万吨,实现产值47.5亿元,上缴税金2.95亿元,安排从业人员5.07万人。年排放废水约1.5亿吨左右,COD排放量约7万吨。

造纸产业发展中的教训与存在问题

造纸业的发展为麦草综合利用增加了新的途径,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按现有生产能力计算。这些企业年消耗麦草约500万吨,以每吨收购价400元计,为农民增收20多亿元(含外省部分),消耗废纸约200万吨。一方面使废物变为资源,减少了垃圾存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加工实现了资源再利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对秸秆、还是对废纸进行综合利用,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问题是多数企业在利用过程中没有采取对环境友好的措施,存在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快的膨胀性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措施,产业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压缩性的区域污染问题突出;二是企业规模不足,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环保设施欠账太多,偷排、暗排、超标排污问题突出;三是企业经营者环保意识差,法制观念淡漠,经营管理粗放,基层政府问题突出。由此,带来诸多环境问题:

1.污染严重,环境压力大。造纸业是渭河的主要污染源。2004年渭河流域COD总排放量约27万吨,其中区域内工业COD排放量约11.3万吨,而149家造纸企业2004年实际排放COD约7万吨,占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60%以上。而沣、河流域造纸企业COD排放量在流域内工业COD排放置中所占的比例更高。在造纸企业中,又以全化学制浆企业污染最重。据统计,现有的20家全化学制浆企业2004年排放COD4万吨左右,占造纸企业总排放量的60%,而产量只占总量的20%。

2.环保设施欠账多。全化学制浆造纸企业的治污难点是黑液处置,根据山东、江苏等省经验,最有效和最可靠的处理办法是上碱回收装置。到2004年底,全省仅有汉兴纸业公司安装了试验性的简易碱回收装置。2005年,在环保执法的强大压力下,有6家企业在上简易碱回收装置,4家在建设正规碱回收项目。据测算,安装一套1000吨简易碱回收装置大约需要投入300万~500万元,加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总共需要1000万元。建设一套150吨正规碱回收装置需投入4500万元,加上其他水处理设施需要5500万元。由于投入大,不少小企业因筹资困难仍在观望。

3.先天不足造成监管难度大。一是不少企业过去建厂时就是依河而建,有的还在地下埋设了暗排管。二是利益驱动,偷排、暗排污染物。据测算,全化学制浆造纸企业每处理达标1万吨废水,需费用1万元,一些企业为节省费用,竟然白天生产,晚上偷排,有的还不惜将暗排管引到两公里以外进行远距离偷排。三是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队伍不健全,经费保障差,手段落后的问题普遍存在。

对策与建议

纸张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国家进行规模限制的重点行业之一。结合我省实际,解决目前造纸产业的突出问题,应下决心走调整结构和“扶优治大关小”的路子,通过经济与行政相结合,环保排放标准控制与执法监督相结合,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造纸产业“调大、调优、调高”,把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是完全可能的。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按照“关小治大扶优”的原则,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根据国家对渭河流域地表水质标准要求测算,要保证渭河出境水质达标,其纳污量为年7万吨COD,而据环境统计,2004年渭河流域的COD实际排放量超过了27万吨,超过纳污量的2.9倍。因此,必须加强排污许可管理,用许可来进行结构调整,三管齐下,下硬茬解决。一是推行排污许可管理,对超标者加倍收取排污费,对偷排者坚决关停,情节严重的依法提起环境公诉。二是严格限制产业规模,全化学制浆生产能力在2万吨,废纸造纸年生产能力在1万吨以下规模的,必须予以关闭淘汰;到2006年底,年生产能力在3.4万吨以下的全化学制浆、半化学制浆企业和年生产能力在2万吨以下的利用废纸生产本色纸企业要全部关闭。三是上收新建、扩建、技改的环境审批权,“十一五”期间渭河

流域原则上不再新建5万吨以下化学制浆和2万吨以下废纸造纸项目。

2.规范环保设施,确保达标排放;到2006年底,凡年产能力在3.4万吨以上的化学制浆企业,必须全部建成正规碱回收装置,否则纳入淘汰范围;对利用废纸生产本色纸年产能力在2万吨以上的,必须实施“零排放”技术,否则予以停产;凡符合规模并采用半化学制浆的企业,必须采用生化法污水处理技术,确保达标排放,否则予以关闭;禁止爆破法制浆和利用物理法、渗坑工艺处理污水。

3.加强环境监管。一是对保留的规模以上企业,必须在2006年6月底前完成排污口整治,一个厂子只允许设置一个外排口,并将排污口设置情况报当地环保部门备查。二是安装在线监控系统,既要监控污水排放量,又要监控污染物浓度,并将实时监测结果并入省、市监控平台。监控由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备查。同时,对造纸企业集中分布区,如皂河、太平河、小韦河等河流的市、县(区)界面安装水质自动监测装置,以便于检查当地政府履行区域环境管理的责任执行情况。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保持高压态势。除各级环保部门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外,要营造公众参与监督的氛围。使超标排污者处于全方位监督之下。

4.开展科技创新,破解技术瓶颈。全化学制浆技,术产生的黑液含有大量碱和挥发酚。目前,国内外较有效的办法是采取回收工艺,有的回收率可达85%~90%,凡是采用这种工艺的,后处理就省事,实现达标排放一般不会有问题。但投资较大,管理要求严,一般经济实力不强、管理落后的企业难以做到。利用废纸造本色纸排放的污水,采用厌氧加生化法处理,结合生产工艺改进,实现“零排放”看来不成问题。以上两条途径处理造纸企业的废水,不仅可以做到资源再利用,而且可以大量节约用水。从西安市惠宁纸业零排放技术试验看,其吨纸节约用水115吨,废纸原料年节约240万元,年节电165万度,效果十分明显。因此,在坚持运用已有成熟技术的前提下,加大技术创新,破解治污技术瓶颈,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资源充分利用,污染排放大幅度减少,投入产出比例适当的新的纸业发展路子,完全可以实现。

5.积极实施造纸循环经济战略。目前,我省造纸企业的原料主要有两大类,即麦草和废纸。从长远和国内外造纸业发展的趋势看,这个结构必须逐步予以调整。我省林木资源丰富,尤其是关中的杨树发展迅速,据了解,仅渭南、咸阳两市已栽植速生杨树80万亩,其中渭南市73万亩,已进入可利用期。杨树是较好的纸浆材料,利用杨木浆再配上其他长纤维浆,不仅可以提高纸品质量,而且能增加品种,并逐步减少对秸秆的单一依赖。因此,很有必要选择一两家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试验走“林纸一体化”的路子。我省黄河滩地、渭河沿岸和群众房前屋后,有不少空闲地,适宜发展速生制浆林,建设造纸林基地,一旦做好了,既可以给农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能给造纸产业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出路。

(作者系陕西省环保局局长)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一个吏治清明的王朝 下一篇:罗布泊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