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血宁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时间:2022-03-12 08:41:59

摘要 目的:观察舒血宁、倍他司汀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3例,观察组给予舒血宁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给予灯盏花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88%,对照组总有效率60.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舒血宁倍他司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临床十分常见,发病率高,患者逐年增长,因此,对于本病的进一步认识,寻求更好地治疗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应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VBI性眩晕患者2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均为中西医结合内科住院治疗的VBI性眩晕患者,病例选择参考《临床神经病学》中有关VBI性眩晕诊断标准[1]:年龄40岁以上;符合脑血管病发病规律;反复发作性眩晕、呕吐;一侧或两侧肢体感觉障碍,无共济失调;脑彩色多普勒(TCD)检查VBI: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入选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50.8岁;观察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6岁。两组性别、年龄、症状、辅助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观察组用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输注,1次/日,共7天;倍他司汀注射液2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1次/日,共7天。对照组用灯盏花素注射液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1次/日,共7天。治疗期间两组均不使用其他扩血管药物,并在病因上都进行了对症处理,如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等,治疗后判断疗效。治疗期间观察并每天询问症状。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基本消失;②有效: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60%以上,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③无效: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不足60%或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有效率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老血管疾病常见病,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患者,多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病史。临床病症多是多样,眩晕常为首发症状,据国内资料统计,45.5%~81.6%,眩晕的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移动性,或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自觉地面摇晃,倾斜。主要治疗措施以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循环为原则。舒血宁注射液是从银杏叶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含总黄酮醇苷、银杏内酯。银杏叶中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因而引起了国内外药学专家的关注[2]。

倍他司汀为H1受体激动剂,对脑血管、心血管,特别是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有明显的扩张作用,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此外能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还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内水肿;能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并降低动脉压,并有抑制血液凝固及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8.88%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该药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没有影响,故采用舒血宁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性眩晕是一种安全、经济、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患者眩晕呕吐症状明显且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变动困难者,不失为一种简洁、速效的治疗方法,不足之处为小样本,例数少,需进一步观察积累。

参考文献

1黄如训,梁秀玲.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5.

2吴立军.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79.

上一篇:微创治疗肺大疱合并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下一篇:腹膜后腹腔镜治疗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