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4 08:00:40

摘要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病毒唑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注射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成,对照组为8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利巴韦林注射液病毒唑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等特点,可发于任何年龄,以冬春为好发季节,多出现刺激性咳嗽和发作性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1]。发热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有效地控制体温,对于疾病的治疗及恢复非常重要[3]。本文对80例患者分别采用利巴韦林与病毒唑治疗,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体温≥37.4℃,病程≤24小时,排除并发严重心功能不全者,患者家属同意,以阵发性干咳、咳嗽迁延为临床表现[2]。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2~66岁,多为小儿;胸片X线检查显示肺纹理增粗者32例,显示支气管肺炎浸润改变或肺门周围炎症者25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治疗,15mg/kg/日,分3次服用。治疗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2~3次/日。两组治疗均以3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退热时间及主要临床表现变化情况等。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②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均有好转;③无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9.0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各项参数做统计分析,P

结果

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退热时间:经过观察,治疗组在开始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表2两组退热时间比较(小时)

组别例数开始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治疗组400.71±0.41*23.25±1.26*对照组401.25±2.1448.32±4.25 注:与对照组比较,*P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引起,可占原发性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病毒主要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后,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发细菌感染[3]。最为严重的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表面抗原易发生变异,因此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由于不易获得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故治疗时加用抗生素与常规病毒唑治疗,往往存在疗效不高等问题。近年来在有关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的探讨上已有大量实验及临床证据证实上呼吸道感染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由免疫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反应[4]。

利巴韦林为一种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抑制剂,抑制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从而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具有广谱抗病毒性能,对多种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单剂量口服三氮唑核苷1200mg后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用二室模型拟合,峰时间和峰浓度分别为1.94小时和1.46mg/L,吸收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0.65小时和16.40小时。利巴韦林有两条代谢通路,主要经肾脏排泄,72~80小时尿排泄率为30%~55%,72小时粪便排泄率约15%,利巴韦林在红细胞中的蓄积可达数周在应用该药时需尽早用药,在临床上多采用注射治疗,因为所导致的并发症更少[5]。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总之,利巴韦林作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用抗病毒药物,疗效好,起效快,在临床上应用较多。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9—129.

2谢林,刘晓东.人体内三氮唑核苷的药物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6):325—327.

3董琳,周晓聪,黄志英.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思维[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43—144.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上呼吸道感染学组.上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25(9):453—460.

5杨晓春,张涛.阿奇零素、红霉素、头孢噻肟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疗效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1):31—32.

上一篇: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破坏中免疫炎症细胞与细胞因... 下一篇: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平台的开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