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的教育战争

时间:2022-03-12 04:52:25

一个家庭的教育战争

把孩子逼“跳楼”了

13岁的小诗人朱夏妮再也不想写诗了,哪怕著名诗人北岛都欣赏她的诗,她的诗歌还曾多次获得国内诗歌节奖项,被译成英文入选第44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中国诗歌单元。

妈妈胡杨却说:“写诗、写诗,写诗能考上好高中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朱夏妮的生活里只剩下“为考试而学习”。不管多努力,妈妈根本看不到,只要一停下来,她就会在两分钟内出现,一遍遍絮叨那些大道理,压得人喘不过气。进厕所5分钟,便听到妈妈急促地敲门;妈妈还特地搬到她的屋里,上下铺睡觉。有时妈妈明明已经睡着了,突然腾地坐起来,看到她没有玩手机,才放心睡去。

那天,胡杨又因为学习念叨起来,朱夏妮冲进卧室,重重摔上门。

半天没动静。胡杨不放心,连唤几声没有回应,赶紧叫来丈夫朱又可踢开门进去。卧室窗户大开着,屋里没有人,唯见女儿的拖鞋摆在飘窗下面。朱又可绝望地哀号,迅速冲出了门。胡杨拧着眉,鼻子酸酸的,挪到窗户前,畏畏缩缩伸头望了出去。

楼下什么也没有,胡杨发疯似的在屋子里寻找,终于在衣柜里发现了朱夏妮。朱夏妮蜷坐着,因恶作剧成功嘿嘿冲她笑。胡杨却一下子大哭起来。

节节败退的教育理想

在朱夏妮的记忆里,以前的妈妈可不是这样的。

胡杨曾是教育杂志的编辑,对如何培养孩子很有主张。她和朱又可结婚早,一直因工作到处奔波,33岁时才有了女儿朱夏妮。

“身体健康、开心最重要,让她自由生长,哪怕不上学,没有工作。”2000年,胡杨看着枕边的新生命,许下期许。

胡杨努力践行自己的期许。平日里,她保证朱夏妮每天9小时的睡眠时间。朱夏妮4岁入学,老做不完作业。胡杨掐着时间,一到点就让她休息。为此,胡杨没少模仿朱夏妮的字迹,歪歪扭扭地帮她写作业。

孩子喜欢阅读,胡杨就给她买书;孩子不喜欢跳舞学琴,胡杨没有给她报任何兴趣班。一到假期,她就带女儿出游到各个城市,或是去胡杨朋友家的大草原。

7岁那年,一家人因朱又可调职迁居广州。迁居后,胡杨完全变了一个人。

在广州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胡杨突然发现,朱夏妮处处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上的兴趣班、学的奥数……

她每天到学校门口接孩子,总能听到家长们的各种炫,“我家妮妮钢琴过了八级,她还学了大提琴、芭蕾舞。”转头问她,她答不上来。起初,她还能忍住,问的人多了,胡杨越来越不安,一无所长的朱夏妮,似乎输在了起跑线上。

终于,提倡自由生长的胡杨也给朱夏妮报了小提琴,让她进了排球队,因为附近的重点中学会特招排球特长生。她的逼迫随着女儿学习任务的加重愈演愈烈。

朱夏妮再也没有到过草原,再也没有好好过一个假期,再也没能在9点前休息。做作业到12点,胡杨就等到12点。胡杨就在客厅等着,不开电视、不发出任何声响。“她不学习,我就心慌。”胡杨说,这是大部分家长的焦虑。

教育是一条给希望的路

2012年7月,《诗刊》杂志刊发朱夏妮的13首随堂小诗,诗人王小妮发表评论:“中国教育所特有的、早被习以为常的紧张的教学关系,正被这风声鹤唳中的一个孩子敏感地体会着。”

胡杨虽然看过女儿写的诗,知道家是孩子最后的退路,但马上要上初三了,她完全不能忍受朱夏妮停下来休息片刻。

在她的逼迫下,朱夏妮开始反抗,甚至设计了上面的“跳楼”事件,彻底唬住了胡杨。相较于学习成绩和功成名就,女儿的生命和快乐重要多了,胡杨开始反思,“总要给她留个可以喘气的避风港。”

慢慢地,朱家的氛围又恢复了轻松愉快。胡杨很认可著名教育专家周运清的观点,教育就是给予后代希望的过程,能够给他希望就成功了。胡杨和朱又可商量后,认为希望的前提是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提出让她考托福,出国念书。

向往自由的朱夏妮果然变得上进起来,每天拼命做题,看美剧练听力。她的托福成绩迅速飙升,2014年4月初,她顺利拿到了美国一所中学的录取通知书。

胡杨又开始操心了,这同样是一条未知的路,女儿年纪还小,又从来没有离开父母身边单独生活过。但朱夏妮很向往,恢复了快乐,不再暴戾,用期待的心情迎接新的生活。

(晓雨摘自《家人》 2014年7期)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课堂设计技巧探讨 下一篇:三种心理效应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