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教育本质的视角审思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时间:2022-03-12 03:33:19

浅谈从教育本质的视角审思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论文摘要]文章从教育本质的视角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思考,认为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定位不明确、培养方向不清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表述趋同、未能充分与地域经济特点良好结合等问题。文章指出,科学制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首先回归教育的本质,重新思考教育的真义,进一步厘清高职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职的本质,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的科学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引领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教育本质

一、问题的提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现状及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并渐趋规范的发展过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两部分组成,其中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指人才毕业后的去向及将来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人才培养规格包含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部分应达到的水平和程度,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具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仍存在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不清晰、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表述趋同、未能充分与地域经济特点良好结合等问题,引起社会多方的困惑。

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现状。目前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不清晰。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包含的内容较为空泛,缺乏针对性。我国高职教育从最初确定“面向生产第一线”到面向“经济建设、生产第一线”再到后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语言的变化虽然体现了高职教育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积极反应,但也使得人才培养方向变宽,直接导致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引发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争论。二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述趋同。由于“高素质”的目标引领,强调满足“岗位群”发展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中较多出现“综合”“多元”“宽基础”等字眼。从表面来看,这体现了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但也说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存在诸多困惑。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有限,而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却不断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限定下,既能照顾到专业发展的深度又能提升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对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来讲是突出的矛盾。三是未能体现地域发展需求。各地域之间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长期以来出现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造成了贫富不均等诸多社会问题。高职教育尤其要承担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其职业发展道路较之普通高等教育更多指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能够更快更直接地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宏观引领作用,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应在准确分析当地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做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具体标准制定,以便在专业设置、课程组合和实习实训安排上综合考虑。

2.来自多方的困惑。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学校据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选择课程组合;企业据此了解学校所培养人才的素质水平和能力结构;社会据此了解各高职的专业设置及具体培养水平的差异,因此,制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但从现状来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语言描述却未能很好地消除人们的疑虑,没有帮助各方更好地了解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一是学校之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引发了学界对“高素质”研究的热潮。综合各项研究结果,一般把素质分解为“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并认为素质高于知识和能力,包含的内容更广。也有学者提出,高职人才素质应满足“岗位群”的需要,需要“多元”和“综合”,于是出现高职院校大设人文课程的现象。课程门类多固然好,但却与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产生矛盾。技能型人才培养强调产学结合,通过专业的实习实训来提升人才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这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学生的社会实习、实践。高职三年如何既能保证专业知识的深度、技能的熟练程度,又能同时学习宽泛的人文课程,这些问题困惑了许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二是企业之困。企业理应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但目前却无法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看到高职学生的专业特性。虽然高职培养目标中对技能的表述较中职和技校高了一个层次,但距离企业要求的高级技术人才仍有较大差距。从宏大的语言表述中,企业看到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模糊、宽泛的,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三是社会之困。面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将高职理解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专”形式或是中等技校的高级形式,但高职的含义究竟为何、高职的竞争力何在,社会并不了解。根据目前情况来看,社会对高职的误解及对高职的困惑,直接导致社会对高职所培养的人才认可度不高,影响了高职生的就业和发展。

科学制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正确解读高职教育的本质,重申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审慎思考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应遵循的具体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的具体内容。

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的重要意义

1.从学校角度讲,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教育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组织课程体系,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合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的定位和清晰的描述可以让教育管理者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更有效地选择和组织各种资源。

2.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讲,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向。学生在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时,可以根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预设,明确高职的人才定位。

3.从社会角度来讲,人才培养目标是对社会需求的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有不同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是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形式呈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特征,社会需求的变化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高职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可以弥补原有教育序列发展的不足,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思考

综合目前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多是对领导讲话、有关政策语义的字面解读,表现出较强的形而上学倾向和主观化倾向,缺乏对社会实际的调研和准确理解,缺乏对我国高职特点的具体把握和市场所需人才规格的客观分析,未能较好结合社会发展对高职的明确要求,使得目标的制定脱离现实。具体来讲,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综合考虑以下内容:

1.厘清教育本质——注重教育目标的终极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首先要具备“教育”的本质特征。台湾教育家贾馥茗女士认为,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高职教育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带来的自然结果,而不应本末倒置,将社会发展置于个体发展之前。当前的高职教育无论知识内容的选择还是教育的方式都出现了只谈“社会”而不见“人”的情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和发展潜能,长此以往,将会因个体后续发展能力不足、底蕴缺乏而影响社会发展。

2.把握高职特性——区别已有教育形式准确定位。什么是高职教育?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一般来说,对高职特性的把握要区别于两个相近概念: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注重“学术性”和“研究性”,而高职教育则要面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够直接做到“学以致用”,将理论和实践做到更快、更好地衔接。高职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明显的层次之分。高职更为强调“术”,强调对技术的掌握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具备更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在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人之为人的整体素质上,更注重生命的哲学意识和对人生的宏观把握。

3.遵循系统性原则,兼顾“度”的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注意把握“度”的平衡,既要体现教育本质,又要突出高职特性。针对当前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语词的表述精练而不失具体。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语词的表述上有诸多模糊之处。为了扩大生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么大而全,使得人们对高职的定位产生模糊的感觉;要么不能准确把握高职特性,不能合理预期毕业后的人才去向,使学生对高职产生不合理期待。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中,要使人清晰了解高职的定位与特性,明白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在校期间的知识结构,对未来发展产生合理预期。二是专业能力设定要体现差异性。高职诸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出现趋同的现象,有学者认为,这是为了满足“岗位群”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而“岗位群”这一概念过于宽泛,而不同专业之间首先应体现区别和差异,帮助企业和个体能够更好地了解专业特性与人才的具体培养规格,使个体有的放矢地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发展自己,使得企业能够更清晰地将用人单位需求与学校的不同专业更好地匹配。三是时间考量兼顾短期与长期。高职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序列,对人的培养不应仅着重于单项技能的具体掌握,而应从生命质量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个体禀赋和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引发人内在的创造性,更好致力于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为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注入更强的生命力,使教育适当超前于个体和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促进个体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四是空间限定侧重本土区域。从经济学角度来讲,高职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是对资源的高效利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适销对路”的人才。此外,还可依据对当地政策的深度了解、对当地经济的合理预期以及对当地人力资源特点的充分了解,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资源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经济的有效发展。五是内涵兼具做人与做事。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因此,应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避免学生成为只拥有“专业性”和“技术”的工具性人才,而应首先致力于个体生命的发展和完善。

上一篇: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 下一篇:试析和谐校园建设的人文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