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有多远

时间:2022-03-12 09:38:56

基层有多远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广播联盟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的积极探索和一些基层的编采经验,探析新闻界有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明确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出发点是对媒体职能的再认识,“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报道是媒体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新时期媒体属性中需要坚持和明确的重要职能。

关键词:媒体 基层 走转改 亲历 新机遇

对媒体在新形势下的任务和挑战,去年8月、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发起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号召全国新闻媒体积极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去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在全社会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基层在哪里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记者编辑有计划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基层。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来自民间小人物的事迹、基层劳动者的风采和城乡大变化的景象以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方式不断占据着大版面、大时段,新闻媒体距离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新闻记者的心与人民群众越来越近,他们在工厂,在街市,在乡间地头,倾听着人民群众的真实呼声,感受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点滴。综观大多数媒体,我们有一个这样的印象:走得远、来到农村,离开城市,就是走基层。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远离城市的地方就是基层。

“基层”在哪里?“基层”到底有多远?无论在城市或农村,也无论偏僻或繁华,总有可以代表生活本质的一些人和事,他们是社会万象的一个分子,是一种生动的存在。比如我们身边的进城务工者,他们怎样生活,他们找工作的艰辛是什么样的,他们怎样度过客居城市的一天?在这里需要明确的一个概念,基层不是靠距离来划分的。如果仍然怀揣着媒体的自豪和经验主义的想象,即使走到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许仍然看不到真正的基层。所以,我认为,走基层就是“向下看”,而不是简单地“向远走”。基层,并不远。

2012年4月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合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连续推出了《倾听浙江》、《倾听贵州》、《倾听新疆》、《倾听安徽》等一系列声势浩大、精彩迭出的大型采访活动,把“倾听”系列打造成为具有国家电台特色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知名品牌。在《倾听浙江》采访活动中,报道以科学发展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引擎”为主题,深入剖析经历危机洗礼后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出路,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和谐统一,报道浙江如何朝着海洋经济强省的构想大步迈进;在《倾听贵州》采访活动中,中央电台组成强大的报道团队,深入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工矿企业和偏远农村调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民生变化,积极反映贵州全方位的建设成果。《倾听新疆》采访活动是采访地域跨度最广、行程最长、基层采访点最多的一次走基层采访活动,采访团辗转行进7000多公里,以现场连线、录音报道、网络图片、微博互动等方式体验百姓生活,报道新疆变化,传递了新疆经济稳步增长,民生大幅改善,人民收入增长的良好态势,展示出正在新疆大地上徐徐打开的和谐幸福的美丽画卷。《倾听安徽》采访报道见证了今日安徽的变迁,呈现出人民群众最真实的声音,让听众真切感受到安徽大地上蓬勃的发展生机和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

这组有关“倾听”的报道,并没有一味地走“远”,但体现了“走转改”活动的真正意义,报道中的“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这组报道策划的灵魂。央广记者在基层,在火热的一线,观察那些让人心潮澎湃的发展足迹,记录下很多生动的人和事,记者会感动,听众也会感动,而感动大家的不是距离,而是来自基层的生动。

“走”是亲历

基层就在我们身边,“走”是一个怎样的含义呢?毋庸置疑,“走”是一种方法。在当今的各类报道中,流行的方法是“全知”和“先知”,比如很多先进典型的宣传,都是全知视角,典型人物的每一天或是时时刻刻,都是为了成为这个典型而准备着……这怎么能让人信服呢?“走”的含义在于“亲历”和“发现”,主持人在现场的报道方式,就是典型的“亲历”。“走”无疑是新鲜的,从叙事的角度来讲,是对未知的探求,充满期待,当然对受众来说,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认知过程。笔者曾经做过一个甘肃省崇信县退耕还牧的报道,当时去崇信县的时候也想了很多报道方法,但走到一个村庄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村子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树,当地人介绍说,这是渭北高原上唯一的一棵菩提树,而且因为保护得很好,旁边又长出了一株小的菩提树。看着两株神奇的菩提树,有关这个县绿化的报道,一下子生动了很多。只有“走”,我们才能发现,任何道听途说或闭门造车的想象,都无法诠释生活的精彩,也都没有这样的震撼,都无法从思想深处,改变既有的那些经验,所以,“走”可以改变既有,可以让受众期待。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之际,中国广播联盟发起了“全国百家电台携手走转改——我们在基层”大型异地采访活动,来自60多个联盟台的120多名记者分赴山西、四川、贵州三地深入采访,发回大量真实、鲜活的稿件。中央电台副台长赵忠颖在总结时很有感慨地说:“很多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只有到了现场才能看到、才能听到、才体会深刻。在灾区看到的这一切只能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变化真是太大了。”

“真”的坚守

关于“改文风”,最应该关注的是报道的方法。有关农民致富的报道,我们经常看到的报道方法是农民对着镜头数一大摞钱,然后露出满意的笑容。这绝对是一个经验主义的形式,是一个经过拙劣导演的现场。一个致富了的人,首先需要的是尊重,对着镜头数钱是一个很不符合逻辑的生活片段,但大家却都在用。改文风,就是要转变类似不符合基本逻辑的报道方法和叙述习惯。这种“文风”中的假,其实并不是报道者没有觉察,没有判断,而是报道者没有坚守,报道者为了迎合某种价值观而明知故犯。所以,“文风”的转变,一种说的是叙述技巧,更重要的是,内心价值观的坚守。“改文风”中的求新,是技巧,要不落俗套,要不照搬照抄。

“走转改”带来的新机遇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非一时之计,而是新闻宣传的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将会为我国的新闻乃至广播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要想开展好“走转改”活动,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采编播人员下基层的制度,做到“真下去、真深入、真转变”。假以时日,必能涌现出一大批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新闻宣传工作大局、为时展需要服务、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优秀记者,正确引导舆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

通过“走转改”活动,广播工作者深入一线亲身收集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挖掘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先进典型,找准报道着力点,写出真实、客观、生动的新闻报道,贴近人民群众最平凡的生活、最真实的需要,把脉改革发展的关键,做到与人民群众冷暖两相知,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拉近听众与广播之间的距离,与听众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吸引更多人民群众收听广播节目。

“走转改”活动已经持续了一年有余,其根本的出发点是对媒体职能的再认识,“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报道是媒体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新时期媒体属性中需要坚持和明确的重要职能。离基层最近,就是离新闻最近,这就是“走转改”的现实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

上一篇:广播听众社群刍论 下一篇: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的发展趋势和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