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时间:2022-03-12 04:53:48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就业乃民生之本,无“业”哪来的“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为职业而进行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但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难以融为一体,学校与企业之间互不沟通,教师、学生对企业的需求一无所知。学校与企业距离越来越大,供应与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造成了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素质型人才短缺现象。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教育应运而生了: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职业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构建起以企业为主导的深层次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N种模式:

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发展的原则,经过精心准备,我校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一武昌造船厂联合培养“武船班”,并高薪聘请船厂的技术师傅到校开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造船生产现场实际操作能力,悉知“武船”工作流程与规范,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较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们第一年在校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从第二年开始将被武昌造船厂安排到厂实作培训,实作培训结束后工厂安排考试考核,并根据考试考核结果择优录用,进而与工厂签定劳动合同并上岗。这种合作模式的产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今后的工作任务,一年后到厂更是看到了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具体工作内容,使学生明白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清楚学习是为自己,不是为家长和老师,自己现在的努力不是无谓的,是可以看见结果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的用功,老师教的舒心,以此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学校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目的就是让毕业生能顺利上岗就业。

当然校企合作是多种层面,内容丰富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实还有很多种方式,我归纳了一下别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在模式上的创新:

模式一:订单式。学校按企业急需工种开设专业,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对新招职工进行上岗前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把课堂搬至车间,根据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培养。这种合作的关键是不搞形式主义,要确保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整个管理。

模式二:三段式。第一年对新生进行文化课程教育;第二年让其掌握专业理论。第三年进人车间作实践操作,学生在校外进行为期一年的“真刀真枪”的磨炼,即最后一年就进入准职业状态,使其毕业后就能参与企业生产。

模式三:助学式。由劳动部门牵线,企业出资、学校出教育,开展“校企助学边工边读就业教育工程”。这一工程主要是针对后备劳动力相对富裕、经济较贫困地区设置的。助学对象先在其本地进行为期1年的文化课程学习,再到其他市接受两年半工半读的职教。作为定向培养的技术工人,毕业后将全部进入原出资企业就业。

模式四:后备式。由学校出单提出各类专业工种。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培训。

模式五:实训式。学校企业共建学校实训基地。如:汽车的汽配实验室、汽车修理实验室等大型的实验室,均由校企共建,增强了学校的实训实力,学校的每幢大楼或教室均以合作企业冠名,实训工场挂上联办企业的大幅照片和知名企业家的照片和格言,让学生在校园感受企业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为将来就业作好准备。

模式六:指导式。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并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实践。

我们应在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学校的创新模式,不断创新出更多符合我国目前形式下的第N个模式,第N种创新!

二、做好校企合作的四大意义

意义一: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通过理论与操作、教育与劳动的紧密结合,密切了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关系,并互换师傅和学生、老师和师傅、课堂和车间、讲台和车间等人物角色、空间位置,促进了校、企、学生三者的良性循环。为杜绝“民工荒”现象,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

意义二:供求与需要的完美融合。企业需要什么工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企业需求多少人员,学校就招收多少名额。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校企就共同培养什么人才。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产业教育资源的组合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意义三:有效缓解了“用工难”问题。为什么用工难?技术工人缺乏;有效缓解了“就业难”问题。为什么就业难?学生没一技之长;有效缓解了“招生难”问题。为什么技术学校招生难?学用脱节,学无所用。

意义四:实现四方共赢。对企业来说,人才结构更趋合理,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对学校来说,不仅降低了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对学生来说,技术能力得以提高,就业能力得以增强。技能越优,竞争力越强,找工作越轻松,对应收入也越高;对社会来说,学校从源头上控制低素质劳动者的增长速度,高技能人才的增多,将极大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到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做到“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建立职校和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职校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客观需要。达尔文说:“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那些环境变化能作出最快反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只有坚持教育创新.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开拓,送教师去企业学习,邀企业技术员来学校上课,让学校和企业“亲密”接触。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同发展的空间,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实践中,在国家不断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东风下,使职业技术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新闻作品信息含量问题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元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语用功能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