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求新知的原动力

时间:2022-03-11 05:26:52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求新知的原动力

学习的原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众所周知,远大的志向、正确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必不可少的动力,然而,对于具体的一堂数学课而言,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原动力来自何处呢?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提供探求新知识的原动力呢?下面就曾蕾老师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曾蕾老师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设计对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关注,首先,从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看,曾老师以三个活动构成教学的全过程,分别提出了引出新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新知识,其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也注意到了将问题作为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例如,在活动一的最后,曾老师通过“这个统计图在构成上有什么特征?”“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并得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再次,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设计和设计意图的说明来看,曾老师非常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然而,细读曾老师的设计,总还是感到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笔者认为,对于一堂数学课而言,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问题所引发出的认知冲突,才是推动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第一动力,新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模仿,被动地接受。而必须让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内在的需要,在新知识学习之前,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这些知识与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有怎样的关系,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办,体会新知识的价值都有积极的作用,事实上,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频数分布表等相关统计知识,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主要区别只是条形图主要用于描述分类数据,而直方图主要用于描述数据型数据(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因此,在新课的引入环节,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新的问题(如何直观地描述数据型数据的频数分布情况?)引人新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以此作为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从这个角度上看,曾老师的设计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在没有具体的问题作驱动的前提下直接由师生共同完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势必使学生跟着老师无目的地被动模仿。

其次,教学程序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地向纵深推进,在我看来,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第一步应该是直观感知频数分布直方图(而不是画直方图),然后在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进―步认识频数分布直方图,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结构和特点,最后才能达到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用频数分布直方图描述数据的最高要求,从教材的编写来看,也是作了这样的安排,人教版课标教材有关这部分知识的编排,也是按照认识频数分布直方图――甩频数分布直方图描述数据的顺序单独安排了两节,从这个角度上看,曾老师“先画后认识”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值得商榷。

另外,在归纳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的环节中,曾老师强调的第二点“直方图实际上是用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的,只有当长方形的宽相等时,才可以用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的说法不准确,这里所学习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并不是用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而是用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的,只有将矩形的底边长度视为1时,长方形的面积才等于样本落在该组内的频数,其实,研究频数分布仅是学习统计的最低级阶段,我们更需要研究的是频率分布情况;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便是通过面积的测量来求样本的频率的,即由长方形的面积表示样本数据落在该组内的频率,此时所有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1,矩形的高不是频率,而是频率与组距的比,即频率,组距建议初中的数学教师至少应读懂高中数学教材,以免在某些知识点的教学中误导学生。

上一篇:统计教学离不开有效的问题情境 下一篇:备课的首要任务是吃透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