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实证分析

时间:2022-03-11 03:23:05

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成渝两地为例,利用协调指数来测度成渝同城化过程中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效果,结果表明,重庆的协调指数数值不稳定,成都的协调指数数值趋于减小,分析得出,成渝两地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不足与产业结构同构程度较高并存,各自产业发展并没有为同城化而进行产业结构互补性调整,进而成渝同城化过程中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效果不佳,需要抓住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契机推动成渝同城化发展新局面,促进两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 优化效果 协调指数 同城化

问题的提出

地区产业结构不仅是全社会生产分工的产物,也是地域分工的产物。各个地区因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等差异产生了地域分工,使各产业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分布情况。合理与协调的地区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也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条件。在当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区域差距的大背景下,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必然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差距与变动趋势的重要因素。而伴随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作为西部两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庆与成都,由于天然的历史渊源、地域特点以及发展的需求,成渝两地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成渝同城化特征日趋明显,并不断引起成渝两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两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效果又将极大地影响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献回顾

目前,在国内关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果的实证研究中,主要是运用区位熵、产业专业化系数、相似系数、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等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刘晓红、李国平(2006)运用区位熵指标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关实证分析。关爱萍(2007)梳理了结构相似系数、结构差异指数等地区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张建华、李博(2008)基于KLEMS生产率核算方法,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产业结构测评体系,为评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黄新飞、郑华懋(2010)以珠江三角洲地区9市为例,利用行业空间集中度和地区专业化水平指标,分析地区专业化发展与产业同构,发现珠三角地区城市间专业化水平提高,但东岸、西岸各城市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同构性。李丽、陈迅(2009)运用我国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跨期变化及变迁趋势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各产业关联程度差异有明显上升趋势,产业间相互影响效果差异增大。曹华、张茜(2010)从循环经济的角度,通过构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果进行分析。田钊平(2010)基于湖北省恩施州案例,结合产业结构比重、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转换等指标分析了中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并对此从支柱产业选择、发展新兴服务业、产业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对策。周元、刘建平(2011)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指标对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份额、竞争力份额及其贡献率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珠三角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

以上学者利用不同技术方法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运用某个或某几个产业结构分析指标来测度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果。而对于成渝两地产业结构优化效果而言,考虑到成渝同城化这一特征因素,单纯利用产业结构一般评价指标进行测度,未能反映二者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利用协调指数这种新的测度方法,并将成渝同城化因素引入相关模型,评价成渝同城化过程中成渝两地产业结构优化效果。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一般而言,首先出现产业高度化,即在单个产业或行业内部通过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创新变革,改变该产业生产方式,进而通过产业关联作用影响其他产业,此时的高度化打破原有产业间的相对均衡状态,由此各个产业或行业发生结构调整,从而导致产业的合理化。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新的产业结构呈现,达到更高层次上的产业结构相对均衡状态,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可知,产业结构高度化重在高级生产要素创新的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重在产业间协调的优化,且产业结构高度化所产生的优化效果也蕴含在产业结构合理化所产生的优化效果之中。由此,产业结构优化效果的测度可转化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效果的测度。

根据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是产业间的协调问题。而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紧密相连,产业间的协调程度(产业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必将影响整个社会总产出。因而,排除其它影响产出的因素,即在总投入、三次产业产值及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只考察三次产业之间比例变动的总产出效应,从而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效果。因此,龚唯平、赵金朝(2010)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经济增长与生产函数理论,根据刘伟、李绍荣(2002)与宋锦剑(2000)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模型的推导,构建协调指数来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效果,即产业结构优化效果。

(一)模型构建

1.基础模型。反映产业结构关系的生产函数:

Y=F(X1,X2,X3,A) (1)

其中Y表示总产出,Xi,i=1,2,3,表示第i产业产出量;A表示经济制度和技术进步。对上式求全微分可得:

(2)

上式两端同时除以Y,从而使相互独立的产业之间取得联系,即:

(3)

其中,表示第i产业的总产出弹性,用表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的贡献,(3)式改写为:

(4)

上式国民经济生产函数隐含产业间的相互联系,更具协调性的意义。β1:β2:β3可用以表示产业结构比例关系,同时也是三次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水平。

2.调整后的模型。在以上推导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而引入调整后的经济增长模型:

(5)

其中Y、X1、X2、X3分别为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再根据假定在短期内不变而为常数项,ε为随机扰动项。

上一篇:英特尔:创新变革 共赢未来 下一篇: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