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条件性知识的缺失与重构

时间:2022-03-11 01:33:21

农村教师条件性知识的缺失与重构

摘 要:农村教师缺乏对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学科教学法、教育研究等条件性知识的关注,这制约着农村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原因是农村教师在职前教育中接受的条件性知识课程不足,在职学习渠道不畅,造成农村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的缺失。因此,要通过在职培训与学习,参与教育研究等来重构农村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体系,促进农村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进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农村教师;条件性知识;教育理论;教育研究

一、条件性知识的界定

(一)教育科学知识。既包括教育科学基础知识,也包括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动态的知识。

(二)心理科学的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中关于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学生认知与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等。

(三)学科教学法知识。包括学科性质、目标和教学原则;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问题的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教学的基础,掌握学科教学所特有的方法,熟悉学科教材,具有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

(四)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特点和类型,科研课题的选择、计划的编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的选择运用、成果的表达等。

二、农村教师条件性知识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师在职前教育中接受的条件性知识课程不足

1.课程设置理念落后,课程内容陈旧。一直以来,教育类课程重视传统经典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现代的新信息新理论的介绍却浅尝辄止。教师教育的基础学科课程设置仍然是老三门体系: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学科教育论(教学法)。这些学科有的理论很经典,确实具有继承的价值;但学科也缺少前沿的信息,与现代社会的需要有一定距离,难以应用于教育实践,这导致教师在职前学习中条件性知识的不足。

2.本体性知识课程与条件性知识课程比例失衡。有专家说:教师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师不一定有高深的学科水平,不一定是学科专业的专家,但必须是教育和教学的专家,他的学科知识只需具有严谨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就可以。在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课程里,通识课程、本体性课程和条件性课程,在结构上一直是重本体性课程,轻条件性课程。

(二)农村教师的在职学习渠道不畅,教育理论知识欠缺

1.农村教师入职起点低,条件性知识先天欠缺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村教师构成主要有:第一种是普通师范毕业生,通过在职学习,这一教师群体中大部分学历已经达标,但是知识更新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第二种是农村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教育,仅凭借经验开展工作,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第三种是近年来毕业的一批具有较高学历的新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有待积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与之相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教师不仅本体性知识和教学能力不高,条件性知识也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工作任务繁重

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没有太多的时间接受培训和自主学习,有的农村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农村教师无暇去学习,影响自身素质提高,最终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

3.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这需要向教师传授新的教育理念,帮助其更新知识结构,了解课程改革前沿信息。然而,在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中,由于部分培训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功底,但是对中小学教学现状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和一线的基础教育改革需求脱节;在培训方法上,仅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和知识讲解,方法单一,缺乏生动性,难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育科研理论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缺乏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对学科前沿知识、动态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也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因此能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仍是少数。而能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并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方面,形成科研成果发表的更是少数。

三、重构农村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体系的思考

(一)开展继续教育,帮助农村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

在传统师范性教育中,进行条件性知识教育是“老三样”课程,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这样的课程内容陈旧,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距较远,学习效果欠佳。因此,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条件性知识的内容就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老三样”课程,而要让他们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心理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课程理论、现代教学理论、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等。这些内容学习可以使他们全面完整地理解教育这门科学的内涵,从而充实其条件性知识体系。

(二)通过在职学习实现农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谢维和教授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教学经验、技能和知识方面是适当的,甚至是比较丰富的,它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等等。它们与当前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数量方面的问题,或者个别的不足,而是一个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知识结构的重新优化问题。……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就应该是一种转型式的,更加注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而不过分强调具体的知识、技能或者是那些技术性的因素。” 因此,通过农村教师在职学习,使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被全新的教育理念代替是更主要的。要帮助农村教师形成哪些现代教育理念呢?

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专家顾明远和孟繁华在他们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将现代教育理念分三个层次,即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理念。宏观教育理念部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一般教育理念:合作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环境教育、全民教育等教育理念,较好地体现当今时代的特点,这些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有关教与学的理念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如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对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教师既从宏观上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三)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发展教育理论

1.帮助农村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

教育研究从研究课题确立到研究素材获取、整理、分析和综合,再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农村教师虽然也有强烈的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愿望,但由于他们身处经济文化等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缺乏基本的教育研究的方法,加之接触到的教改前沿信息少,课题项目申请的成功率极低。因此,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理论,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

2.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科研理论水平

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有新的课题出现在教师面前,因此教师拥有丰富的科研素材,这是教师比教育专家更了解教学实际,更容易产生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农村教师对教育的“问题意识”不强,科研理论水平有限,常常对出现在眼前的教育问题无动于衷。因此,农村教师要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来提升其科研理论水平。

首先,学会选择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有在教育教学现实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教育理论研讨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教育实践经验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检索查新中寻找科研课题和在合作中寻找科研课题;其次,了解获取研究素材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经验法等;再次,掌握研究素材的整理、分析和综合方法,主要有归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数据统计法等等;最后,完成教研成果表述:教研成果表述形式多种多样,表述形式本身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主要是专著、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工具书、电脑软件或其他;其中,基本的表述形式是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等。

参考文献:

[1]王艳玲.近20年来教师知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7,(2):39-43.

[2]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86.

[3]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教师发展之本.[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

上一篇: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