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阅读的美好

时间:2022-03-11 10:50:48

体味阅读的美好

有一种美好,让我在走往不惑的路上时时回归童真;有一种美好,让我在焦躁迷惘时找到平静安守的理由;有一种美好,让我在林林总总、人云亦云中看到人性的良善、原野的开阔和无限高远的天空……这,就是阅读。

一、情感培养,擦亮生命的底色

对很多人而言,书的情感是从小培养的,小时候所接受的书的芳芬是这一辈子的财富――浸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

母亲常告诉我,当我刚咿呀学语,便教了我很多儿歌。每次看到村前的小河里鸭子戏水,我便会用小手指着,边学边唱“鸭子鸭子嘎嘎叫,走起路来真好笑。摇摇尾,尾摇摇,好像小船水上漂。”琅琅上口的儿歌为我与书结缘奠定了情感基调。当自己能翻书时,父亲给我订阅了第一份期刊《幼儿画报》,16开的彩印本,很漂亮。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的礼物。每个月我都盼望着她的到来,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读。看《一休哥》连载,《小狗乖乖》又到哪儿调皮了。起初是母亲讲给我听,后来不满足了,便渐渐开始认字,一旦自己能大概读下故事,便兴奋得不得了,再绘声绘色地讲给周围的小伙伴听。后来,上了小学,父亲又给我订了几份报纸,《少年儿童故事报》《童话报》《少年智力开发报》这三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各种学科期刊。说起来很有意思,每周拿到报纸,我总是很矛盾,既想早早看完,又怕早早看完:想一口气看遍其中的精彩,又担心一下子看完又要再等下一期。所以每一篇文章我都是看了又看,边看边读边想象,细细咀嚼品味。小伙伴们都愿意和我玩,缠着我讲有趣的故事。渐渐地,我不满足于讲书刊上的故事,便把自己的想象加入其中,编自己喜欢的故事。记得有一个阶段,还和小伙伴玩故事接龙的游戏,很有趣。

父亲很支持我读书,给我订做了一个木制小书架。如今,随着家里几次搬家,旧家具都成了记忆,只有这个小书架我一直让父母保存着,至今仍置放在父母家的阁楼上。每次去娘家,我总到阁楼上看看――最下面一层搁板已经有些弯了,我的眼里常常盈满潮潮的感激。这里码放的,是我最弥足珍贵的童年记忆。已经泛黄的纸张时常提醒我感念这段美好、充实的时光,她给我的人生提供了源头活水,让我与书开始结缘。

若真要归因,我觉得与其说感谢这段时光,不如说感谢我的父母亲。他们在我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帮助我选择,给了我与书结缘的机会,直至让我爱上读书。很多时候,听到有的父母说,孩子不爱读书就爱玩诸如此类的话。我们不妨想想,作为父母亲,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是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还是充实向上的精神氛围?不经意的小事天天在家庭中上演,可就是这些不经意,却能影响孩子的性格、兴趣及至改变孩子的命运。所以,我一直感激我的父母,感激那段书香弥漫的童年生活。像一个美丽深刻的童话梦,不经意间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种温暖的影像。

岁月在渐行渐进中走远,我愈发感觉到与书的这份情缘带给我的神奇力量。不管任何时候,书页的翻动、墨香的流彩总会让我的心平静而温和。我不会化妆,也不懂时尚,但我喜欢买书、藏书。书卷在握,似乎就是我的力量源泉。当对一本书有了感觉,我肯定要把它买回来。每次买回喜欢的书都特别舒服。可以不分时段,或早或晚,或长或短,每次读的时候夹一支钢笔在里面当书签。感兴趣的书可能一口气读完了,意犹未尽的时候再翻看;有的也可能读了几篇放书架上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徘徊在书架前又把它拿下来。我很喜欢在书架前看书脊,然后把它们挑下来那一瞬间的感觉。那一刻,被选中的书一定是欣喜若狂地、迫不及待地想跳下来。因为很多时候,书可能是寂寞的。有的人书架每天擦得锃亮,书珍藏很多,可能有的书却没翻开几页。书的生命在我们翻开时,才是灵魂在歌唱。

二、师生同读,呼吸自由的教育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从懵懵懂懂中走来,从教之初的我也曾怀疑过我是否适合做语文教师,我也曾彷徨过我能带给孩子什么……这所有的困惑和很多从教的同龄人一样。但当阅读成了我和孩子们共同的生命时,我确认:我适合做一名语文教师,我也能做好一名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要带给孩子们什么?一个有阅读的童年,一个爱阅读的人生,无疑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之一。我喜欢在课间捧一本书,和孩子们同读同诵。起初,我会结合课本和教研室的推荐书目给孩子们做名著导读推介、开班级读书交流会……调动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后来,我设立了班级读书奖。每年春节和十一,我都到潍坊中百大厦,因为这个时候中百图书区打的折扣很低,有时候能打到五六折。每次去,我都买回好几百元的书。我们家的书架上有一个区专门放未开封的新书。书的所有权赠予大家评选出的“读书之星”,但阅读权每个孩子都有。或许,家长送给他们一本书,他们不会在意。但是,当孩子们从我手里接过一本写有我亲笔签名与赠言的书,孩子们的眼中闪动的全是兴奋和希望。

日子一天天地走过,我觉得我还需要有更多的规划。今年我教一年级,我给家长们发了教研室王主任推荐的《好妈妈儿歌四百首》,并制作了系统的背诵进阶卡。一个学期下来,很多孩子已积累好几百首琅琅上口的儿歌,还有经典成语、俗语、歇后语、谚语等几百条。为保持他们的兴趣,我们还进行了星级“诵读小明星”和“诵读小名士”的评选,一张张盖着红章章的奖状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经历。

为了刺激孩子们对书的内在需求,我坚持每周到书店,接触更多有关童书的信息,并结合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点给班里的孩子推荐更多的经典。我学会了舍得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花婆婆》,做让世界更美丽的事情;阅读《不一样的卡梅拉》,敢于去努力追寻梦想……我试着与家长沟通,征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我争取机会,把家长会和亲子共读经验交流会融合到一起,让所有的家长都能感受到阅读的力量,让他们有愿望和自己的孩子徜徉于阅读中。时间就是这么微妙而神奇,很多孩子在引导、激励与评价中,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下五千年的精华正源源不断地汇流到他们的储存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我品尝到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幸福。

就这样,和孩子们一起徜徉书海,原本在心中萌动的东西更加清晰起来,思想的活水汩汩而出。其间我先后参加了市教科所、市教体局、烟台教科院组织的中小学教师读书演讲比赛,均获一等奖第一名。海阳教研室的车言勇主任在点评时,说:刘艳妮老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听到这句话,我确实有些汗颜。因为我觉得自己离真正的读书人还有相当的距离。一面之缘,我在台上仅仅站了八分钟,这八分钟里能得到如此的肯定,对我是莫大的鼓励与鞭策。烟台教科院管锡基主任亲自把证书和奖品递到了我的手中,语重心长地叮嘱:静下心来教书……这些宝贵的经历成为我专业成长中的加油站。我每年都参加烟台教科院组织的读书随笔征文,多次获一等奖;从2010年开始,我每年都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暑期读书随笔征文活动,均获一等奖。

三、团队引领,感受和谐与共生

我非常幸运也非常自豪的是,我成长在一个热爱阅读的团队里。市教科所每年都举行读书沙龙、读书交流、读书演讲活动,我沉浸于其中,感受到读书活动于我的馈赠。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里,在市教科所的组织下,一群爱书人启动了“百千万经典精读”活动。作为城区小学组的组长,我和城区小学的读书骨干们共同徜徉在精读《给教师的建议》中。“每天读两条建议,每天随手记录读《建议》的所得”,这成为我们每天生活中的必需。起初,组内的成员难免发怵,时不时在群里唠叨几句。每当这时,我都是他们忠实的聆听者。我知道,每个人都需要理解与尊重,所以尽可能地让老师们有个诉说的领地。为鼓励老师们读书的热情,每当收到老师们的作品,我都不忘由衷地称赞几句。为保证读书活动的有序开展,我们在第一时间就确立值日制度,作业有收有批有记录。学期末,组内的每位成员都按要求递交了高质量的作品。于我个人而言,虽然对《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已读了几遍,但随着精读活动的深入,我才发现:原来对许多观点的理解我只是蜻蜓点水。只有真正沉潜,才有真正的飞跃。加之分享老师们的读书感悟,心灵的契合无以言表,思想在无声中提升。

精读经典活动惠及的不止是一个人,一个小团队,更是一所所学校。每个读书骨干所在的学校也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精读活动。我校在教科所的推荐下分阶段和专题对整本书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阅读。我们首先把整本书浏览一遍,发现其中的关键词和内在关系,确立了五个主题:“如何转化后进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如何提高教师素养”,分层面地进行阅读实践。然后,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来解决,每个主题都确定重点研读的书目,带着问题去分头阅读,再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读书沙龙交流,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在一起碰撞,这个时候又会有很多思考。

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会多么让人受益。但当自己渐渐走过这一路,发现整本书的内容已经完全被覆盖,而且很多内容是交叉相融的,这时候,你会有融会贯通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团队的有效带动是促进教师经典阅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这个途径是普惠的。很多老师是爱书人,可能会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读书热情,但是对更多老师而言,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会让读书成为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体会不到也无心去抚去书页上的落尘。这个时候,学校团队的有效引领非常重要。当老师们带着问题去读书,然后在教育实践中体验,再把自己的收获坐在一起交流时,思维的碰撞会愉悦,年轻每个人的生命,外在的驱动就会转化为内在的响应和自觉。

四、亲子共读,温暖母亲的情怀

作为母亲,我们应该感谢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当孩子清亮的啼哭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深情时,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坚韧而柔软的温暖力量,这就是母爱。

每一个母亲对孩子成长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我也不例外。从儿子还未降生开始,我便重新开始习读经典、研磨书画,以修养性德。从儿子出生开始,我们就一起阅读童书、唐诗宋词、诗词,还有诸子百家的一些启蒙读物。我对于唐诗的情感,对于诗词的偏爱,对于很多经典思想的涉猎,都是和儿子一起开始的。我至今感念的是,儿子在不到两岁时,就对百余首唐诗、宋词、诗词以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中的很多章节熟读成诵了,而且能适时适地吟诵运用。

与同龄的小伙伴相比,儿子的语言发展十分迅速,一岁半的时候已能与大人进行基本的交流,喜欢说长句子,表达准确的意思。那日晨起,未睁其眼,先闻其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一首诗完毕,从梦里而来。“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儿子特别喜欢反复吟诵这些唯美的诗句,甚至自己编成了上口的曲调唱了起来。有时候我也在想,这是有着怎样神奇魔力的词句能有如此的感染力?或许,是由于诗句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至高境界――让儿子白纸一样纯净的天地里添上了一幅幅奇妙无穷的诗画?还记得那年冬天第一场大雪,铺天盖地、飘飘洒洒。我带儿子走到室外,儿子举起双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还有一次,儿子因为什么事哭了,我对他说“别哭”。儿子竟擦了擦泪,仰起脸,说:“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刚听到时,我怔了一下,原来儿子是把“别哭”音同了李白《劳劳亭》中的名句“春风知别苦”。虽然理解不够正确,音同意不同,但我看到的却是孩子在学着运用和感悟,在试着把诗境融汇到自己的心情中。读诗时,我很少给他解释诗意。诗句本来已经通俗易懂,纯美的词句里包含的情意只有原诗才能诠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会有自己的感悟。孩子还小,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如何,也不想让我们的希望成为孩子们身上沉重的枷锁。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诗句会淡忘,但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做的是小心地呵护这种热情、这份美好。

我从来不让他在众人面前展示,也不以物质奖励的形式刺激他的阅读,这让我和儿子的阅读很纯粹。我能感觉到的是,他陶醉在语言平平仄仄的韵律里,精炼的文字在唇齿之间幻化成了那些远逝的岁月,温暖的母爱氤氲着文字的香气,静静地流淌。与此同时,语感的迅速发展和对语言的敏感捕捉能力时时让身为母亲的我感到惊喜与感动。

感谢阅读,让我可以赊上几千年的光阴在思想的河流里涵泳;感谢阅读,让我可以永葆青春的活力在智慧和勇气的星海中采撷……红袖盈香,让我们继续在书页中潜心穿行,在岁月静好里安然灿然,体味阅读美好

(作者单位:山东莱州中心小学)

上一篇:家长会上谈“什么” 下一篇: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