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3-11 09:53:21

研发投入、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摘要:采用创业板企业2010~2014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探讨冗余资源对于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当期绩效显著负相关,而与滞后一至三期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考虑企业冗余资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沉淀性冗余资源和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对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的调节效应,说明沉淀性冗余资源不利于企业研发绩效的提升,而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则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提高研发效率,最终提升企业绩效。关键词: 研发投入;沉淀性冗余;非沉淀性冗余;企业绩效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5-0057-06一、引言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学者们结论不一。促进论认为研发投入有利于生产效率或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而抑制论则指出,研发投入阻碍了效率或绩效的稳步增长;不确定性论则认为研发投入对产出效率或企业绩效的影响尚不明确。Dimmick和Murray(1978)、Palmer和Wiseman(1999)研究指出冗余资源作为企业资金短缺时的缓冲器,与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密切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能力实现创新[1,2]。Sharfmanetal(1988)研究表明企业拥有的冗余资源数量与企业资源配置灵活度呈正相关关系,且冗余资源有利于增强企业对研发活动不确定性风险的承受度,从而促进企业实施持续创新投资[3]。企业行为理论认为,组织冗余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驱动因素,有必要将其纳入到企业风险承担与绩效关系研究的框架之中[4]。资源基础观认为,冗余资源作为企业可利用资源之一,企业对其利用能力因其灵活性和适用性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将冗余资源、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整合到同一研究框架,在分析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企业冗余资源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希望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制定更优研发策略,提高研发效率,合理安排资源等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一)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1.研发投入对当期绩效的影响。Lin( 2006)以258家美国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张俭(2014)从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两方面剖析企业研发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认为研发活动对企业当年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相对于发展能力,研发活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5]。目前,大多数研究都认为研发投资有利于本期绩效。Sougiannis (1994)研究了研发投资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增加一美元的研发投资,将带来五美元市场价值提升,并将此归因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方面,直接效应是指研发信息自身的传递价值,而间接效应指的是对研发投资回报的未来预期,总体而言,间接效应影响更大[6]。filatotchev和Piesse(2009)研究表明研发投入与销售增长率显著正相关[7];Ehie和Olibe(2010)、Borisov和Brown(2013)分别以托宾Q值和投机机会作为企业绩效的替代变量,均得出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的结论;李璐等(2013)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样本,研究结论认为研发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对企业当期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研发资金贡献程度显著高于研发人员[8]。杜勇等(2014)以高新技术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同样得出研发投入与盈利水平显著正相关的结论[9]。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而研发投入又是实现技术进步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10]。研发投入在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在“创造式破坏”的前提下,重新建立一种生产函数,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入到生产体系,重新建立的“新组合”使企业在优化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更好地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生产效率[11]。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1:研发投入能显著提升企业当期绩效。2.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滞后性影响。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滞后效应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对于滞后期限却还没有一致结论。AlbertGuangzhouHu(2001)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研发投入对绩效存在滞后性影响[12]。任海云、师萍(2009)以71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发现研发投入与滞后1~4年的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且研发投入贡献度滞后期内逐渐降低[13]。赵心刚等(2012)则认为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的滞后效应在第二年效果最为显著,同时建议企业在制定研发政策时应注重研发投入的持续性并合理把握研发投入的时机[14]。赵月红和许敏也得出了与此相同的结论[15]。李璐、张婉婷(2013)研究得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滞后性影响期限为两年,影响程度在滞后一期时达到最大。笔者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滞后性影响源自于几个方面。首先,企业从研发投入到产出直至获利提高财务绩效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其次,企业通过研发活动开发出新技术或新产品,因此形成相应的市场暂时性垄断,这一垄断格局会一直持续到竞争企业引用或研制出相似甚至更高水平的产品技术为止,因此,研发投入带来的绩效提升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2: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二)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冗余资源是企业产出水平既定的情况下,超出最低必要投入的资源存积,包括未使用的资本、多余的人员和不必要的资本费用等超额投入以及未开发的、能增加产出的各种机会[16]。Sharfman et al(1988)根据资产流动性和使用灵活性的高低,把冗余资源分为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和沉淀性冗余资源两种。由于研发费用的投入具有高度的自由裁量权,我们将分别研究流动性灵活性均高的非沉淀性冗余资源、流动性灵活性均差的沉淀性冗余资源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企业组织理论和理论从不同角度诠释冗余资源对公司绩效的影响。Tang和Pen(2003)认为组织理论对非沉淀性冗余的诠释更为深刻,理论观点则侧重于对沉淀性冗余资源的分析[17]。George(2005)研究表明,组织理论与理论观点考虑的是不同形式的冗余及不同的程度冗余程度[18]。基于委托人与人契约关系的委托-理论,从委托人角度出发,强调冗余资源的存在仅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公司高管们倾向于保持企业内部资源的富余性以满足他们对财富、权力、职业稳定性及名望声誉等的追求[19]。Salge和Vera(2011)指出当管理者在与企业所有者目标不一致时,这些冗余资源的存在促使管理者进行过度多元化、超额预算、研发活动的浪费性投资以及构建“管理帝国”(empirebuilding)[20]。Simon(1957)认为大量冗余资源的存在隔绝了外部动荡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使管理者趋于满足现状,无法灵活应对突发的市场变化及竞争对手的行动,甚至会实施一些不适宜的战略决策,导致企业绩效的受损[21]。此外,大部分经济学家也都认同冗余资源的存在加剧了问题,违背了效率原则,把冗余资源等同于低效甚至浪费,Leibenstein(1969)甚至提出了“X非效率”(Xinefficiency)来表示冗余资源对效率的侵害,X非效率强调了冗余导致的实际产出与最高产出之间的差距[22]。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3:沉淀性冗余资源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相对于沉淀性冗余资源,非沉淀性冗余流动性和灵活性较高,如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债务融资等,很容易配置到其他用途。Bradleyet al(2011)认为非沉淀冗余资源有利于企业开展新的战略行动,如创新研发、新市场开拓及新产品导入等[23]。企业行为理论认为,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便于企业根据内外部压力进行战略机制调整,甚至发起企业变革[24]。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偏小,成立时间较短,业绩不突出,但其巨大的成长空间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较为严重的资源匮乏,则拥有非沉淀性冗余资源的企业会更充分利用其来获取竞争优势。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假设:H4: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样本(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6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2014年的相关数据,同时剔除数据有异常值和空缺值的公司,最终获得1052个样本观察值。样本数据来源于两个数据库:巨潮资讯网,主要获取企业的年报中披露的研发支出。企业绩效、冗余资源及控制变量的相关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二)变量测量因变量:企业绩效。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于国内企业绩效方面的研究,基于数据模型的可操作性,本文选取ROA作为企业绩效的测量指标,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企业平均资产总额。自变量:研发投入。本研究借鉴张兆国等(2014)的研究,采用研发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来衡量研发投入。调节变量:沉淀性冗余资源和非沉淀性冗余资源。现有文献对沉淀性冗余资源的衡量有两种,一种是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如:Greenley和Oktemgil);另一种是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SGA/S)(如:Singh、Wiseman和Bromiley)。控制变量:根据以往文献,本文选用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财务杠杆、投资机会、股权集中度、企业成长性、企业性质及所属行业等。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三)模型设定研究采用面板数据,具体模型如下。四、实证分析(一)描述性统计结果表2列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创业板上市公司之间企业绩效具有较大差别,绩优企业的资产收益率达到了36.22%,而绩效低劣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低至-64.73%。

根据表4中模型1.2~1.5,可以看出研发投入与滞后一~三期的企业绩效(ROA)分别在5%、1%和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与滞后四期的财务绩效尽管正相关,但是并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创业板公司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ROA)存在滞后效应,且从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滞后影响情况来看,研发投入的回归系数在滞后一~三期分别为1.642、2.216、1.017,说明创业板公司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促进作用在滞后一期时开始显现,对滞后二期的作用力最强,随后逐渐减弱,并截至到滞后三期,对滞后四期的绩效不再有显著影响,关于研发投入滞后性影响的假设H2得到验证。2.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为了研究冗余资源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设置交叉项RD×LDslack和RD×HDslack,分别检验检验沉淀性冗余资源及非沉淀性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如表5,从模型2.1(当期)、2.2(滞后二期)可以看出,交互项RD×LDslack系数均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沉淀性冗余资源会加强(削弱)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负(正)关系,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假设H3得到验证。从模型3.1(当期)、3.2(滞后二期)可以看出,交互项RD×HDslack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非沉淀性冗余资源能削弱(强化)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负(正)相关关系,存在正调节作用,假设H4得到验证。(三)稳健性检验进行稳健性检验以确保回归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具体地,用每股盈余(EPS)替代资产收益率(ROA)作为企业绩效的衡量变量;对于调节变量,用速动比率表示非沉淀性冗余,而沉淀性冗余采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扣除费用化的研发金额)之和除以营业收入的比率测量。在同样采用固定面板回归分析的情况下得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显著影响依然存在,且非沉淀性冗余和沉淀性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各个假设的结果具有稳健性。五、研究结论及启示本文通过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研发投入与企业当期绩效显著负相关,而与企业滞后1~3期绩效显著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从项目研发阶段引进人才、设备,研究新技术、设计和工艺,到投放市场形成利润的周期较长,基本上超过了一个会计年度。为了维持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企业当期绩效,但是滞后几期的绩效增长使研发支出得以补偿,正如技术创新理论所述。此外,本文进一步探索了企业内部不同类型资源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得出沉淀性冗余资源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而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则会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企业自身不同类型冗余资源因资源配置灵活度不同而性能各异。鉴于本文的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尽管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已领先于其他板块,但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集聚地,还应加强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绩效。(2)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虽然削减了当年财务绩效,但是在未来三年时间内对企业绩效产生促进作用,因此,企业不应只注重当期利益而有短视行为,应该结合以自身情况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分阶段维持经久不衰的研发投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保持不竭的动力,保持绩效稳定增长。(3)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关注冗余资源对研发绩效的影响。一方面,企业需保持充足的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在缓冲外部环境的动荡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研发优势,有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另一方面,在维持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沉淀性冗余资源的前提下,加强预算和管理控制,尽可能减少沉淀性冗余资源,以减少其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获取最佳绩效。 参考文献:[1]Dimmickand Murray. Correlates ofsubstantive policy decisions in organizations:the case of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1978,(21):611-623.[2]Palmer T B,Wiseman R M. Decoupling risk taking from income stream university: a holistic model of risk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9,12(2):147-160.[3]SharfmanM P, Wolf G, Chase R B, Tansik D A.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88,(4): 601-614.[4]Cyert R, March J.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3.[5]张俭,张玲红.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来自2009-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J].科学决策,2014,(1):54-72.[6]Sougiannis T, The accounting based valuation of corporate R&D [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44-68.[7]Filatotchev I,Piesse J.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rowth of newly listed firms:european eviden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8):1260-1276.[8]李璐,张婉婷.研发投入对我国制造类企业绩效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80-85.[9]杜勇,鄢波,陈建英.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87-92[10]刘彬,王汀汀. 研发投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5):7-12.[11]叶明.技术创新理论的由来与发展[J].软科学,1990,(3):7-10.[12]AlbertGuangzhouHu. Ownership, government R&D,private R&D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1):136-157.[13]任海云,师萍.公司R&D投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2):89-93.[14]赵心刚,汪克夷,孙海洋.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滞后效应研究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8):17-19.[15]赵月红,许敏.R&D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基于长三角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95-98.[16]巩杰,李金生. 高技术企业组织冗余开发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80-84.[17]TanJ, Pen M.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firm performance during economic transitions: Two studies from an emerging econom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1249-1264.[18]George, G. Slack resourc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privately held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48(4):661-676.[19]李晓翔,刘春林. 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情境研究――兼谈冗余资源的数量变化[J]. 南开管理评论,2011,(3):4-14.[20]Salge T O,Vera A.Small steps that matter:incremental learning ,slack resourc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24):156-173.[21]Simon H A. Administrative Behavior[M]. New York, Free Press,1957.[22]Leibenstein H. Organizational or frictional equilibria, xefficiencyand the rate of innov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1969,(4):600-623.[23]BradleyS,WiklundJ, ShepherdD. Swinginga doubleedged sword: the effect of slack on entrepreneurialmanagement and growth[J]. 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2011,26,(5):537-554.[24]Bourgeois L J. On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1,(6):29-39.(责任编辑:王铁军)

上一篇:皮皮猴的导演梦 下一篇:其他综合收益、分析师预测与决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