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部年终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8 08:25:43

研发部年终总结

研发部年终总结篇1

此次新品会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商认识健尔弹春夏款的设计理念及产品卖点,另一方面是让大家根据自己市场网络情况,对春夏新品进行科学合理地订货,让总公司能按订单进行计划生产,及时供货,减少旺季货品短缺问题。并且向商简单介绍2010年春夏新品的研发方向和设计理念,以及健尔弹市场运作方面的一个大致规划。

会议中健尔弹品牌营销总监夏衡芳先生分析了品牌化运作是市场发展之必然趋势,2010年是健尔弹品牌发展腾飞的一年,健尔弹总部将以实际行动支持全国市场,和各地健尔弹商一起齐心协力,提高综合经营能力,提升终端店单店销量。接着夏经理向大家阐述了2010年健尔弹总部对市场的运作规划,同时要求商建立市场运营规范体系;要求商建立终端服务配套体系;最后向现场在座的嘉宾送上真诚的祝福。

健尔弹营销总监夏衡芳还为在座的各位终端商积极介绍了成功的营销之道。经营终端内衣店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选择。选择什么呢?店铺位置、店员以及合作伙伴都需要选择。还剩下重要的一个选择是什么呢?――那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一个适合自己经营的品牌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而铸造一个好的品牌靠的是厂家的实力和思路,没有实力和思路作后盾的品牌做起来大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健尔弹公司总部现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来支持全国市场,和各地健尔弹商一起重点服务终端、提升终端、强化终端,提高终端店在当地的竞争能力。

一、建立市场规范体系:

1、区域保护独家经销制:终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享有独家经销权;

2、商要与所有合作的终端签订加盟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没有签订加盟合同的终端不允许随便发货;

3、总公司严格禁止各级销售渠道任意变动价格,规定商全省执行统一的供货折扣。

二、建立健全终端店铺品牌形象:

1、公司总部要求终端上健尔弹产品时必上健尔弹品牌形象S1系统,规定每个加盟健尔弹品牌的终端店至少要上三个形象高柜:

2、为加快品牌建设,更好地推广品牌与销售产品,公司总部在今年准备很多辅助物料用于支持终端推广;

3、为提高品牌视觉引导效果,加深终端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规范化印象,公司总部提倡大力推广终端平面广告宣传,所有的物料费用由公司承担。

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1、2010年公司完善和扩张产品研发中心,聘请行业内资深内衣高级设计师,重点从产品款形、颜色、杯型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逐步完善和优化健尔弹整个产品结构。

2、以后每个季度开发出来的款式在20个款左右,每个款由专业试衣模特和公司内部的女性员工进行试穿后再调版,调版后再试穿,反反复复调试新款,组织新品审核会议2-3次以上,最终才能确定这个新品投产上市。

四、建立终端培训服务体系:

1、公司聘请了行业内专业的市场营销经理和培训老师,将定期和不定期的派往各省终端市场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

2、公司将和商定期组织相关培训会议,对各位终端加盟商及其下面的导购人员开展各项销售技能的授课形式的培训:

3、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公司筹划将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的封闭式终端高级培训l交流会议。

五、加强公司内部产品品质管理:

公司扩大了品质管理团队,严格实行奖罚管理制度。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公司产品对原材料(大到布料、花边,小到配件)严格制定了检验标准,凡未达到要求的原材料,公司一概不允许采购进来;在成品生产方面,加强对每件产品的每个部位仔细车版,详细检验,从而进行严格把控产品质量。

一、人才机制方面:

1、公司将逐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吸收各方面人才,推进企业发展;

2、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保证知识更新顺应行业发展潮流,符合企业发展要求;

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人才创造自身价值的积极性,为人才提供内部创业平台。

二、产品研发方面:

1、公司将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组建和完善产品研发部内部架构,优化产品结构,直接突破地区的局限性,做到产品研发适应南北方不同地区:

2、根据品牌定位,健尔弹将创立独特的产品风格,聘请内衣行业资深设计师组建研发团队,独立研发健尔弹品牌产品,以迎合市场需求。

三、品牌经营方面:

1、提高健尔弹品牌运作管理效率,统一VI形象系统,建立健全市场管控机制,不断深化和完善特许加盟连锁经营体系;

2、利源公司将彻底对生产模式进行改制,健全品控部,设立完善的IQC系统,严格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成品整个链条中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加大生产调配的灵活性,扩大产量,使货品供应更及时,更顺畅!

3、成立营销中心,组建专门为健尔弹品牌服务的市场营销团队,包括产品研发部、市场部、客服部、品牌推广部、培训部、物流部等专业型团队,为的就是引导和支持商服务市场,更好地服务终端客户。

四、终端维护方面:

1、为更好地支援和帮助终端,健尔弹总部建立健全全各项市场培训服务机制,以培训会议与直接下终端店培训相结合,将不定期地在全国进行巡回培训,旨在提高终端客户店铺管理能力,提升导购员综合素质和销售业绩;

2、为了让我们的终端客户能持续性成长和赢利,健尔弹总部要求全国每个商配备专业的服务营销团队。实实在在地帮助终端,服务好终端客户;

研发部年终总结篇2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分解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96-03

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呈现了快速的增长。该快速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为满足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江苏省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大省,属于CO2重度排放区域之一。近些年来,江苏省CO2的排放量仍在不断的增长。

目前,国内对CO2排放问题的研究主要以全国为研究对象,具体到某一省份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关江苏省CO2研究的主要有张秀梅(2010)、赵欣(2010)、梁洁(2013)等。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江苏省CO2的研究主要是利用LIMI因素分解分析法,较少涉及结构分解法。相较于因素分解分析法,结构分解法不仅考虑了各部门能源消费中的直接CO2排放量,而且考虑到了能源间接消费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陈红敏,2009)。本文考虑了19种不同能源碳排放系数的差别,对CO2的排放量进行了更为精确的估算,并采用结构分解法,对影响江苏省的CO2完全排放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

(一)估算方法

由于能源部门对CO2排放总量的贡献占90%以上,本文主要估算与江苏省能源活动有关的CO2排放。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介绍,估算化石燃料燃烧排放CO2的方法如下:

C=Ej×NCVi×CCi×COi×(44/12) (1)

式(1)种,C代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i代表消耗的能源种类,E代表能源实物消耗量,NVC代表各类能源净发热值,CC代表碳含量,即单位热值当量的碳排放因子,CO代表碳氧化率,44/12 代表二氧化碳对碳的分子量比值。

(二)数据说明

1.能源实物消耗量

各部门的能源消费种类细化为19种,具体能源实物消耗量由相应年份《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终端消费量给出。

除电力和热力外,可假定在1997—2007年这一比较短的时间段内,其他各类能源的碳排放参数的微小变化可忽略。参数设定说明如下:(1)能源净发热值:根据《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附录A,可获取除型煤、其他石油制品和其他焦化产品之外的各类化石燃料净发热值的数据;根据《国家温室气体库存指南》(IPCC,2006),可获取型煤、其他石油制品和其他焦化产品的净发热值数据。(2)碳含量:各类能源碳含量数据由《国家温室气体库存指南》(IPCC,2006)获取。(3)碳氧化率:由于在燃烧过程中,化石燃料中绝大部分都被氧化,故碳氧化率缺省值设为1。

2.电力及热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由于在短时间内火力发电及供热的燃料构成和技术条件都可能有较大变化,因而,我们需要对不同年份的电力和热力二氧化化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借鉴周五七(2012)的估算方法:(1)根据火电部门在发电中各类燃料消耗量计算火力发电过程中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将所得到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除以当年全部的电力供应量,得到当年平均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同理,可得到各年热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三)估算结果

根据能源消费数据和所设定的参数,1997、2000、2002、2005及2007年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各部门二氧化碳排量的估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CO2排放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从2002年开始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截止至2007年,排放总量已接近5亿吨。CO2排放总量主要受到工业部门的影响,其排放量占总量的80%以上,且与总排放量保持非常一致的变化趋势:除在1997—2007年间不断增加外,2002开始开始急剧上升。除工业部门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CO2排放量也有明显上升。农林牧渔业部门的CO2排放量则排放总量有相反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CO2排放量逐步的下降。这是因为近些年来,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农业部门CO2放量不断下降。建筑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及生活消费部门的CO2排放量则无明显变化。

二、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分解模型

(一) 结构分解模型的构建

假设将各产业部门CO2的排放总量为C,则有:

C=Ci=e×X (1)

其中:i表示各产业部门,e为各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行向量,ei=Ci/Xi,表示产业部门i的CO2直接排放强度,X为各产业部门总产出的列向量,Xi表示产业部门i的总产出。

根据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原理可得到:

X=(I-A)-1Y=(I-A)-1BFy=LBFy (2)

其中:A代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L代表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即列昂惕夫逆矩阵,Y表示最终需求的列向量,B代表最终需求产品结构系数矩阵,F代表最终需求分配系数列向量,y表示最终需求总量。

记I=C/y,则I表示江苏省CO2完全排放强度。结合式(1)(2)可得:

I=eLBF (3)

根据式(3)可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e,投入技术L,最终需求产品结构B,最终需求分配结构F。

根据结构分解法的基本思路,我们可将二氧化碳完全排放强度进行以下分解:

ΔIt=It-It-1=I(Δe)+I(ΔL)+I(ΔB)+I(ΔF) (4)

利用式(4),我们可得到各种因素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本文参照Dietzenbacher et al(1998)所提出的方法,利用两级分解的平均值来对各因素的变动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测算。则式(4)可由以下几个因素的变动之和进行表示:

ΔIe= ΔIL=

ΔIB= ΔIF=

其中:ΔIe表示直接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对I产生的影响,即能源使用效率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所带来的影响,ΔIL表示投入技术的变动对I产生的影响,ΔIB表示最终需求产品结构的变动对I产生的影响,ΔIF表示最终需求分配结构的变动对I产生的影响。

(二)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江苏省1997、2000、2002、2005及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及其延长表进行分析。在进行分析前,需进行行业调整和可比价调整。行业分类调整是指将不同年份的投入产出表统一口径。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终端能源消费量中所给出的行业分类为基准,将投入产出表中所有行业划分为六大类: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生活消费及其他。可比价调整是为剔除各年份因价格因素的变动所造成的影响。本文将各年投入产出表转化为以1997年为基期价格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

(三)实证结果

根据估算的CO2排放量、投入产出表和式(3),可得出CO2完全排放强度,如表2所示。

表2 江苏省1997—2007年二氧化碳完全排放强度吨/万元

根据CO2完全排放强度结构分解模型进行结构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1.结果分析

表2中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10年间,江苏省CO2完全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9.47吨/万元下降至2007年5.51吨/万元,累计下降幅度达42%。其中,1997年至2002年下降幅度明显,2002年至2005年有小幅度上升。具体分析如下:

(1) CO2直接排放强度

CO2直接排放强度的变化反映了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由表3中的数据可看出,1997—2007年间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对CO2完全排放强度影响最大:在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导致CO2完全排放强度下降3.48吨/万元,贡献率为36.74%,是CO2完全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表4中反映了1997—2007年间各产业部门CO2直接排放强度系数。不难看出,除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住宿及餐饮业有小幅度上升外,其他产业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CO2直接排放强度都有明显下降。这说明各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途径。

(2)投入技术

由表3可知,1997—2000年及2000—2002年投入技术的变动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使CO2完全排放强度降低-0.17吨/万元和-0.06吨/万元。而2002—2005年及2005—2007年投入技术的变动则使得CO2完全排放强度分别上升0.12吨/万元和0.14吨/万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997—2002年间,在中国政府出台相关整顿高能耗高污染的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使得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出现短暂下滑。2002年后,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CO2排放强度的上升。虽然1997—2007年投入技术的累计影响不明显,但是从趋势上来看其在增加CO2完全排放强方面的影响则有扩张趋势。这说明,江苏省整个生产部门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中间投入需求增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3)最终需求产品结构

最终需求产品结构的变化影响明显,除1997—2000年阶段使CO2完全排放强降低外,其他阶段均使CO2完全排放强增加:2002—2007年间的累计影响为0.64吨/万元。1997—2007年第一产业部门(主要为农业部门)份额下降了约8.5%,第二产业(主要为工业)和第三产业部门的的份额分别上升了约5%和4%。最终产品需求结构中二、三产业部门份额的上升,尤其使工业部门份额的上升,使得CO2排放强度增加。

(4)最终需求分配结构

1997—2007年间最终需求分配结构的变化使CO2完全排放强度有明显的降低,但各阶段影响方向不一。1997—2002年间,使CO2完全排放强度下降了2.14吨/万元,平均贡献率为14.65%。2002—2007年间,使其上升1.30吨/万元,平均贡献率为12.35%,成为2002—2005年阶段内CO2完全排放强度上升的主要因素。分析1997—2007年间最终需求分配结构发现,流出(包括出口及地区间流出)占最终需求的比重1997—2002年间明显下降,由52.42%下降至35%,2002—2007年间内不断上升,在2007年达到53.52%。在流出产品中,80%以上为工业部门产出。产品的流出促进了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但是也在客观上推动了高能耗产业的扩张和发展,增加了CO2完全排放强度。

三、总结

江苏省CO2完全排放强度在1997—2002年及2005—2007年呈现下降趋势,在2002—2005年出现小幅度上涨。反映能源使用效率的CO2直接排放强度的下降是降低CO2完全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投入技术变动的累计效用虽不明显,但其有明显增加CO2完全排放强度的趋势。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总体阻碍了CO2完全排放强度的降低,最终需求分配结构在1997—2002年促进了CO2完全排放强度的降低,在2002—2007年则成为阻碍CO2完全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在未来的实践中,除了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外,江苏省应重视投入技术的影响,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同时,优化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分配结构,降低工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减缓高能耗产品的流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陈红敏.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结构分解分析的研究[J].财贸研究,2009,(3):66-73.

[2]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1-12.

[3] 籍艳丽,郜元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7):37-44.

[4] 梁洁,史安娜,朱恒金.江苏省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3,(5):143-148.

[5] 魏一鸣,等.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0-101.

[6] 赵欣,龙如银.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7):25-30.

[7] 张秀梅,李升峰,等.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与环境,2010,(4):768-775.

[8] 周五七.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面板数据估算:1998—2010年[J].西部论坛,2012,(3):68-77.

研发部年终总结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岗位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绩效考核工作对于建立健全以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多年来事业单位也在考核中不断实践与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的考核制度,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考核结果作为工资待遇调整、岗位变更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职工的奖惩、任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作为人事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单位领导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构建考核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性。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几种发挥绩效考核在岗位管理工作中作用的方法。

一、确定系统全面的考核内容,量化、细化考核指标

提高考核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的前提就是明确考核的内容。因此,要从增加考核的可操作性出发,以岗位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完成工作目标需具备的条件为基本依据,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特点、人员结构,对德、能、勤、绩四个考核要素进行具体的细化、量化,多角度、多方面制定详尽的细则、细化标准、量化指标,防止一把尺子量人的粗放式考核管理。

例如,新疆农科院农机化所近年来在考核工作中确定考核内容时,首先就根据科研、开发推广、管理等不同岗位性质以及所承担的职能,在编制范围内科学合理地设置各工作岗位,各岗位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把科研人员横向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完成情况、开发销售人员完成任务指标、管理人员工作量和获奖达标情况都进行了分值的量化;其次,对德、能、勤、绩四个考核要素进行具体的细化、量化,把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工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以突出工作实绩为主。按照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的要求,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在所内部实行两级聘任管理和目标管理。即所长和各部门主任签订部门目标责任书,再由各部门主任和各具体岗位的工作人员签订本岗位个人目标责任书。将岗位职责落细化、实到每个职工年度的工作中;根据年终量化的分值考评,确定目标考核标准。最后实行年度目标考核。

二、分层次、分类别设计考核指标

为了细化考核内容,各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层次、分类别设计考核指标。为提高考核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考核指标应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对不同层级或不同类别的考核对象进行考核时,考核指标应有所不同。即对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研及实习研究员进行横向指标对比考量;其二,对不同层级或不同类别的考核对象进行考核时,考核指标应该赋予不同的权重。即对主任和部门工作人员分层次,一线职工和二线服务人员分类别考核;其三,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强化考核指标的可比性。比如,在量化科研项目的申报时,将横向和纵向项目分别分层次确定分值;在量化开发创收任务时,增加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开发创收额的分值系数,支持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推广工作(定性和定量分析也是每年考核争议最集中的地方,每年考核指标执行过程中也在不断完善、协调,力争兼顾)。此外,对每个考核指标,还应有具体详细的说明,便于考核者、被考核者准确地把握内涵,减少因对考核指标理解有异而导致的偏差。要把“绩”的考核指标分解为“个性指标”和“共性指标”,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形式,克服原有考核指标过于机械化、缺乏针对性的不足。

三、注意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

事业单位的各级管理者不仅要通过日常的工作了解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表现,还要通过综合考核来评价工作人员在某一时间内的业绩水平。因此,事业单位应该采取月度考核、半年跟踪、年终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对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月度考核能够把考核工作做在平时,逐步积累,形成整体印象,为半年、年终考核提供较为详实的资料。而半年、年终考核又是月度考核的综合反映。这种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克服考核中易受“近因效应”影响的不足,提高了考核的准确性。例如,新疆农科院农机化所的具体做法是:以每个部门为单位,根据工作任务确定每一阶段的职责和任务,定期小结督促,根据工作日志推进工作进度,并将考核结果记录在案,以考核结果确定部门内完成工作任务的档次。年终再由单位进行总考核,评出部门、职工年终考核档次。

四、采取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

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中应该综合运用相关考核方法,以求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有机地结合,克服传统考核方法的不足。笔者认为采取目标考核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有效方法。目标考核需要综合考虑被考核者的工作目标达成度、目标复杂度和工作努力程度等考核要素,能使目标对职工的工作起到约束、激励的作用。目标考核体系为考核工作提供了依据,即考核者能够根据被考核者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仅凭自己对被考核者的印象。例如,新疆农科院农机化所近年来就是采取这种目标考核的方法对职工进行考核。每年年初的时候就以本单位的工作重点、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各项科研、开发推广、管理等工作的业务流程为依据制定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书,每一项工作目标给予不同的分值,采取百分制的考核评分。目标任务分为“个性指标”和“共性指标”,主要是从各部门岗位的不同职能来确定。同时,再根据被考核者的职务责任、职务层次和工作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最后,在确定考核的等次上分为:95分以上为超标、75分以上为达标、60分以下为不达标。具体考核时,首先,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对年度个人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述职,分别填写《年度考核登记表》。其次,在考核中采取自下而上、分级管理、民主测评的考核办法。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避免以偏概全、主观主义等倾向。即每个职工在各自的业务部门进行述职,然后对其进行考核评议,部门主任对民主测评的情况进行汇总并写出评语,初步确定考核的等次,上报考核领导小组审核。部门主任的考核由所考核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书完成的情况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将结果汇总上报考核领导小组审核。最后,由单位负责人根据考核领导小组提出的考核意见,经集体研究后确定每个人最终的考核等次。在本单位工作人员数总不超过12%的比例内确定优秀人数。

研发部年终总结篇4

关键词:最终消费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 线性回归模型

引言

2012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人民币,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中间价6.2855计算,折合82622亿美元,这一数值接近德国、英国和法国三者的GDP总和,超出日本22780亿美元,综合显示了我国近年来整体经济实力的攀升。然而,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面临严重的供求失衡问题,我国自2000年以来相继推出了包括开征利息税、家电下乡、公务员加薪以及消费券发放等措施在内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角度来治理供求脱节问题。然而,十几年过去,中央政府和地方有关部门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未能建立起拉动内部需求的长效机制,国家GDP增长率虽然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是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高投资和对外出口,内部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已经对我国维持经济内在依赖性的基础产生冲击。

一般学术界将最终消费低下的原因归结为较为缓慢的居民年收入增长速度、消费需求结构转移、刚性支出、收入分配体系问题以及不健全的金融市场等因素,其中以收入角度的分析最为具有代表性;对于投资引致的供求失衡,过度投资下的外部经济影响、城镇化、工业化、原材料价格以及地方政府冲动投资等都构成拉伸供求差距的主要原因。对于我国而言,内部消费经济供求失衡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致的结果,表现为投资、消费与政府采购等多元化均衡路径转移,而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作为国民经济统计工具中较有代表性的途径,支出法从产品使用出发,通过加总一年内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额而得到计算期内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对于研究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较为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意义。

从支出法构成来看,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以及资本形成总额构成了其基本权重,而其中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具有较大影响。本文以1978-2011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OLS基础上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最终消费支出为主导,分析了支出法口径下国民生产总值的子项目综合贡献率,希望能够在宏观层面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消费支出来源提供政策参考和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支出法口径下的GDP结构特性与最终消费支出变动趋势

最终消费支出是支出法统计口径下的子项目之一,据我国统计数据显示,最终消费支出从1978-2011年始终保持总量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如表1所示,然而消费增长率却呈现出稳中有降的局面。从最终消费支出构成来看,商品性消费、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自给性消费以及住房和水电煤气消费构成了居民消费的总体,政府性消费则涵盖财政预算内事业性费用支出、预算外资金经常性支出、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

从GDP和最终消费支出变动的时间序列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增长趋势,我国最终消费支出的计算公式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数据的增长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逐年下降的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GDP)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即经济总量高增长的国内外环境基础正在发生动摇,非均衡性发展后遗症有所显现。在面临环境、劳动力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消费和储蓄趋势“倒逼”经济结构的转型,如何落实经济增长和消费政策、释放制度性红利是下一个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国经济应该建立投资和消费的内在良性循环,从经济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四个环节出发,促进有利于消费率增长的国民收入分配和发展机制。

从支出法统计口径构成的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服务净出口方面来看,资本形成总额在小于最终消费支出的整体趋势条件下,保持了逐年上升的态势,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个部分,以常住单位在特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净额为计提对象(见图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一栏呈现出数据变动的阶段性特征,以1994年为分界点,之前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表现出频繁波动且顺差、逆差交替的特征,这既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也与特定时期内的经济体制和国内外经济环境有关,在1994年之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进入同步上升轨道,以常年顺差作为主要结构特征,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实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见图2)。

国内生产总值和组成结构的计量经济模型建立

相对于生产法和收入法的统计方式,在支出法下的国民经济统计工作中,以最终消费支出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可以作为GDP增长的宏观解释变量X1,资本形成总额在最终消费支出之后,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投资和资本变动情况,作为宏观解释变量X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相对于前二者的数值较小,作为宏观解释变量X3,GDP增长值则作为因变量Y,分别包含34维列向量,据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t=β1 X1t+β2 X2t+β3 X3t+εt

其中εt为随即扰动项,本文利用计量软件Eviews6.0版本进行统计处理,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对应的指代系数分别为:β1=1.000099,β2=0.999906,β3=0.999905,εt=

-0.479909。通过观察原始R2值和调整后的R2值可以发现,模型的拟合情况比较好,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可以通过F检验,其中解释变量X1(最终消费支出)、X2(资本形成总额)以及X3(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均可以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即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服务净出口均作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其施加影响,此外,对于D-W检验值,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上,dl=1.21,du=1.65,du

由于X3解释变量(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数据在1978-1994年间经历了比较大的波动过程,数据平稳性较差且占据GDP整体数据样本较小,因此,单独考察X1(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整体变动的结构贡献特性十分必要,通过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在剔除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服务净出口因素后,单变量模型可以在较高的置信水平上分别通过T检验和F检验,拟合优度较高,说明最终消费支出变动可以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解释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对于DW检验,0

计量模型的调整、检验及指标相关性分析

由于原始模型中对于X1解释变量(最终消费支出)的分析中存在随机扰动项的自相关性,因此要建立基于表1数据的单自变量一阶差分模型,得到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调整后的模型拟合状况较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和F检验,DW检验通过表明模型的序列自相关性消除,经调整后的单自变量一阶差分模型为Y=2.05X1-9061.832,表明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每变动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应正向波动2.05个单位,而在三自变量模型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服务净出口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弹性分别为1.000099、0.999906、0.999905,相比之下,最终消费支出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提振作用更大,因此也应是政策层面应着力给予关注的经济因素。

对调整后的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见表4),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对于类别2,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即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会引起最终消费支出的同向变动,而对于类别1,F检验不能通过,即原假设不可以拒绝,表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对于最终消费支出的显性提振作用,最终消费支出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提振作用具有滞后性或次级刺激效应,正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刺激实体经济领域得以改善,进而表现为居民和政府最终消费的增加。

对于多变量模型中的相关性分析也印证了模型的实证结果(见表5),即最终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动之间具有更为密切的联动关系,单变量中的资本形成总额相关性程度次之,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数额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相对最低;最终消费支出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同样具有密切的联动关系,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社会资本力量对于消费支出的支撑作用;最终消费支出与货物服务净出口额相关性较低,表明对外出口或外部需求并不能明显的提振国内消费水平;资本生成总额与货物服务净出口同样相关性较低,说明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较低,社会资本积累更多依靠国内经济刺激而不是外部需求拉动。

最终消费支出视角的GDP增长推动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比于支出法口径下的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服务净出口额指标,最终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更为密切的联动关系,社会消费需求的提升建立在收入水平、保障体系、政策引导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等一系列因素集合的基础上,放弃单一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从制度改革以及货币政策、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切入将是下一个阶段拉动内需战略的侧重点。因此,如何在目前我国内部需求不旺盛和外部需求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下刺激最终消费是落实“稳增长”经济政策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政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出台消费支出改革方案

作为我国最终消费支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最终来源都是分配性国民收入,因此,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是增加有效需求、提升消费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应尽快在政策层面将居民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费用计入工人工资,减小工资中的补贴实物消费形式,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完善福利制度改革,通过社会化和市场化管理居民收入预期,减小周期性经济波动。

(二)从增加农业收入入手,适度提升粮食作物价格并减轻农民消费负担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以基数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前景而构成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农民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特点也决定了提升农民收入的迫切性,因此,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要适度提升粮食收购价格,使这种主要产品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目前的粮食价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民收入提升的政策空间也相应较大,对应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

(三)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就业

我国的内部经济失衡在居民失业问题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如果放任低就业率不管,扩大内需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国要改变传统观念,将中小企业发展和带动就业能力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撑。现阶段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和信用资质水平都较低,生产联系性差,抗风险能力不强,国家应在税收、采购、财政担保、财政贴息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其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支撑和消费潜力的开发。

(四)适度提升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刺激城镇居民消费

在保证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方面,要及时的发放下岗职工的生活补贴,加强失业救济金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险,这既关系到消费水平的增加,也关系到全社会稳定水平的维护。国家要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来配合国民收入向贫困阶层的再分配,使最终消费支出水平能够尽早摆脱高储蓄率的影响而有所增加,在现阶段,消费需求的低下为利息税的开征提供了较好的契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五)全社会建立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思潮,刺激最终消费

我国现阶段的内部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因此,在刺激最终消费的政策方面,要注重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将消费与储蓄放到同等重要的战略角度来设计金融信贷模式,培养居民积极的消费习惯和消费信贷习惯,建立居民个人信用档案制度,推广以住房和汽车等高档耐用品为核心的信贷形式,支持提前消费,在保证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宪春.准确理解中国经济统计[J].经济研究,2010(5)

2.郑学工.世界主要国家季度GDP核算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11(15)

3.许宪春.准确理解中国的收入、消费和投资[J].中国社会科学,2013(2)

4.黎超.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基于国内省级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5)

5.成定平.扩大消费出口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基于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2(3)

6.孙凤.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J].统计研究,2010(3)

7.刘伟.扩大最终消费与提高经济增长效率[J].经济纵横,2012(1)

研发部年终总结篇5

局宣传工作暨政研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十分高兴参加中铁八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暨党建政研会成立大会。首先,我代表总公司党委、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分管总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总公司党委常委、工会主席姚桂清主席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铁八局广大干部员工、政工干部表示诚挚的慰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铁八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工作步入了加快发展的轨道,进一步说明了中铁八局党委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总公司党委工作部署的有力举措,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必将有力地推进中铁八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政研究会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佳绩、再创新辉煌。下面首先介绍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主要情况。总公司政研会成立于1993年,同年召开第一年会和《求实与创新》刊物创刊。1996年召开第二次年会,今年召开第三次年会,明年准备召开第四次年会。总公司政研会原称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xx年国资委成立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随即总公司也更名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为石书记,秦总和党政副职为副会长,总公司主要部门负责人和所属各单位党政正职为理事。近年来,总公司党建政研会在总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领导下,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工作。尤其是20xx-20xx年,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下达了课题研究计划,187家中央企业成立了18个课题组,总公司党建政研究会作为第二课题组牵头单位,撰写的《坚持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发展,把项目党建和现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文,有望获得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奖。下面我想谈谈明年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工作的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20x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往开来、团结奋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实现“三大目标,两大转变”为目标,坚持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方向,坚持以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总公司党委工作部署,不断改进创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完成“三大目标”。实现“两大转变”,开创总公司改革和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一、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进一步做好理论武装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公司党员干部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主心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为衡量和检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尺度,才能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只有抓住理论武装这个首要任务,努力回答广大干部员工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才能不断巩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地位,巩固和发展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的共同思想基础。各单位要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各级宣传干部、各级研究会干部要按照总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的实际,紧密联系本单位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紧密联系干部员工的思想实际,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做到人脑人心,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广大干部员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实现总公司发展战略的精神支柱、强大思想武器。二、坚持以实现“三大目标,两大转变”为中心,为总公司工作大局服务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维护企业稳定,保证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全面贯彻总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围绕总公司发展战略这个中心,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在大局下,服从服务于总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要紧紧抓住总公司发展战略这个执政兴企的第一要务,把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向干部员工讲清楚、讲明白,积极引导干部员工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投身实现“ 三大目标,两大转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引导干部员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形成促进总公司发展战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要积极引导干部员工正确对待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维护企业安定团结的大局。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总公司和各单位发展战略目标深入人心,使推动企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使总公司发展战略观深入人心,使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和企业全面进步作出卓有成效贡献。三、坚持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础,切实加强企业党建思想政治的理论研究各单位要以开展调查研究为主要工作,以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组织各单位宣传部门、研究会开展研究为基本工作方式,以为总公司党委、各级党委决策服务为主要目的,多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有深度、有份量、对工作有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深入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一是在企业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抓好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贯彻和深入研究。总结交流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党员先进性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径、方式的新思路、新经验;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相融共进、把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和经验;在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企业如何落实体现,才能使执政能力与竞争力相统一的措施和经验;党管人才和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机制相结合的措施和经验。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做到“三贴近”,怎样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二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研究。研究推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的经验;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和经验;坚持企业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途径和经验;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的途径和经验;企业文化建设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途径和经验;企业领导积极倡导与广泛参与相结合的途径和经验。三是加强国资监管、企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创新的研究。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推广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现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的做法和经验;企业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使主业精强、辅业兴旺的做法和经验;坚持国企改革方向,规范国企改制和产权转让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深化企业改革中有效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推进股份制改革中的做法和经验;企业体制。机制转变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管理信息化的做法和经验;理顺“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做法和经验;健全董事会的做法和经验;观念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总公司、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将适时组织重点课题调研。各单位要明确研究定位,制定研究计划,突出研究重点,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研究工作。要集中精力研究总公司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关注、广大干部员工关心、事关工作大局的思想倾向和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掌握企业舆情,了解思想动态,摸清原因,提出对策。要通过不懈努力,争取形成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指导性、对策性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和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服务。四、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广大员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在开展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员工,一切依靠员工。要从广大员工的愿望出发,心中装着广大员工的安危冷暖,带着对广大员工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各单位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有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彻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广大员工提高思想境界。要认真倾听广大员工意见,积极反映广大员工呼声,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情,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好,真正把总公司党委和各级党委的温暖送到广大员工的心坎上。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不断改进创新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总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强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总结新经验。坚持中央提出的“三贴近”,是改进创新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突破日,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是宣传思想工作、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要把工作基点始终立足于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上来,工作视点始终对准总公司改革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工作落脚点始终放在实现和维护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上来。要积极适应广大员工的接受能力,多用疏导的方法,员工参与的方法,民主讨论的方法。要不断拓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空间,充分利用中央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报、《求实与创新》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正面引导,掌握思想舆论的主导权。要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广大员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之中,使广大员工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结合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用时代的要求来创新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的改进创新,努力使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六、要切实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总公司宣传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在队伍建设上要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各级研究会干部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营造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工作能力。各级党委、各单位要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这支队伍。各级宣传部门、政研会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做到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用成果推动人才的成长,用人才促进成果的涌现。今年,总公司要召开第四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会,总结经验、部署工作,交流成果、表彰先进,全面推进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20xx年,是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有作为、开拓进取的一年。各级研究会、广大研究会干部要以崭新的姿态、良好的作风,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锐意进取、勇攀高峰、敢争一流的精神,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以增长才干为方向,以精品佳作为目标,以多做贡献为根本,把总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执行好、落实好、贯彻好,为早日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和总公司改革发展再创新辉煌、再攀新高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研发部年终总结篇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文化消费现状和趋势,梳理文化消费影响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根据中国与美国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以及文化消费对产业总产出的拉动,与美国对比分析我国目前文化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总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文化消费;产业结构;结构合理性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30.

1引 言

根据2014年的文化蓝皮书[指《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4)》和《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增长测评报告(2014)》.]数据,我国2012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达到11405.97亿元人民币,总量增长12.64%,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人均文化消费需求达到844.45元人民币,增长12.09%。对比来看,居民文化消费的总量增加比产出水平的增加要多很多,比居民收入的增加要少很多,比总消费的增加要略微低一些,与储蓄的增加相比前者显著低于后者。1991—2012年,全国人均文化消费以13.60%的年均速率增长,而将2004年与2012年的文化产值相比,中国文化产值经历了2.15%至3.48%的增长,居民文化消费率却由2.76%降低至2.20%。可见,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定会在两者之间激发出更多的矛盾,以至于使文化产业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脱离。

2文化消费结构合理性研究

2.1产业结构受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

通过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可以表示文化消费影响产业结构的效应,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可表示为:

(i=1,2,…,n)①

其中,Xij代表i部门为j部门生产消耗提供的产品的数量; Yi代表i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量;Xi代表i部门的总产出数量。

(i,j=1,2,…n)②

为直接消耗系数,即j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品对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将②式代入①式,得到:

(i,j=1,2,…n)③

矩阵形式为:

即AX+Y=X,X为社会总产品向量,Y为最终产品向量,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即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X为A的同阶单位矩阵,为投入产出矩阵,也称之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则有:

④式表示总产出与最终使用间的关系,通过其可知各部门总产品X的情况下,各部门的最终使用Y。由④式两边同乘以 可得:

⑤式的经济含义为当最终总产品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对社会总产品的完全需求量,其投入产出模型为:,其中B起着乘数作用,直接消耗系数就被其放大为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即等于直接消耗系数与间接消耗系数之和。

综上所述,根据⑤式可实现文化消费对产业结构产生的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

2.2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性

文化消费可以对产业结构产生多种影响,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也会从供给的角度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意味着,文化消费的结构绝不是孤立于产业结构而存在的,必须是与产业结构有着良性互动,互相适应并推动彼此顺应时势的发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大环境下,文化消费若想实现结构的优化,不仅要根据居民需求调整自身内部的各项分类的占比,还要与产业相适应、相互协调,这便是实现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性的基本要求。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在讨论文化消费结构时将会分别讨论内、外两部分的合理性问题。在本部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了文化消费与产业关系问题,从而提出中国应需注意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3 我国文化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利用前文介绍的理论基础,本部分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将居民文化消费额对产业总投入的需求关系进行阐述。本文选取的中国数据为投入产出表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教育”两部门数据,来自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网站2005年和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美国的数据为48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教育”一个部门数据,对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美国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文化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方面即处于稳态状态,可以作为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所以选取美国作为比对国家。

2005年,中国居民对于教育的消费数量为3026.27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4.25%;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消费数量为656.33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0.92%。2010年,中国居民对于教育的消费数量为4987.85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3.45%;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消费数量为1077.72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0.74%。可以看出在这个时间段的前后,居民在文化方面的消费绝对值增加了,但是在消费的比例上却是下降了,这说明,虽然在文化消费上居民的需求在增加,但是相比于其他部门的增加速度还是比较缓慢,这其中也不乏由于文化的新的表现形式未被计算于统计数据的情况存在。

针对中国的文化消费对总产出的投入需求分析,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中的X=B*Y,将B*Y中的各部门的值求和,比上居民文化消费的占比,就可以衡量文化消费部门的产品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需要的产业总投入。经过计算,可以得出我国的文化消费部门的产品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需要的产业总投入都在2个单位左右,但对比于2005年的2.24,2010年时的1.91体现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趋于健康完善的。相比于美国的1.7~1.8稳定的浮动范围,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及文化产业可以看出还处于尚不稳定的阶段。在消费发展的推动下,产业也在进行着优化和调整,以适应居民越来越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产业结构方面,未来会在结构调整方面更加趋于合理化,以适应消费需求的结构变化。

4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中国居民的文化产业体系正在日益完善,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在增强,不过仍然存在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第二,文化消费需求在不断增大,种类也在更加趋于多元化,居民消费结构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更加合理。第三,对于同样的产出,中国对产业的需求多于美国,中国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更要加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针对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并不完善且没有与文化消费相适应的情况,提出以下几条建议:第一,应将文化产业的发展适时地贴近文化消费的需求,以需求指引产业发展;第二,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监管,促进更多适应居民需要的新兴形式的出现;第三,重视并且利用文化消费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和影响,来支持产业和消费的结构升级;第四,针对区域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差距,制定相关的鼓励性政策并推动实施,以实现区域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契夫、陈锡康.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87.

[2]刘慧.消费结构升级:经济史呈现的一般规律及中国的轨迹[J]经济问题探索,2013.6,9-14.

研发部年终总结篇7

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绩效;要素密集产业

股权结构的安排是整个公司治理框架的核心,合理的股权安排能够经由多种治理机制提高公司绩效。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产权改革是基本逻辑思路,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近几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伴随现代技术进步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种新的产业形式——以技术和知识为主导要素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并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这种新兴产业同传统产业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企业的关键资源是技术、知识和思想,而不是传统的实物资本,这些技术和知识所依附属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至关重要。相应地,这些以技术和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新型公司和以实物资本为主导要素的传统公司的公司治理方式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魏明海,2003)[5]。基于要素密集度差异的产业分类,探讨不同产业间股权结构的差异以及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就是本文研究的动机。

文献回顾与分析思路

李善民、王彩萍(2002)[6]指出股权结构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股权构成,也即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股东所持股份比例,二是股权集中度。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或者A股、B股、H股等角度来界定股权类型,进而分析股权类型和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如周业安(1999)[7]的研究发现A股、国有股、法人股的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而B股与H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具有负相关关系。孙永祥、黄祖辉(1999)[8]的研究认为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最有利于公司绩效;并指出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Tobin’sQ先是上升,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以后,Tobin’sQ开始下降。Xu和Wang(1999)[1]在一项颇有影响力的关于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与法人股股权比例正相关,与国有股股权比例负相关。而于东智(2001)[9]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家股、法人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但是并不显著,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也不存在倒U型关系。徐晓东、陈小悦(2003)[10]的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的所有权性质不同,其股权结构和公司业绩间关系也不同,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有更高的价值和更强的赢利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从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等角度来划分股权类型,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国内一些学者把原因部分地归结为对国家股和法人股划分的模糊性(刘芍佳等,2003;徐莉萍等,2006)[11][12]。刘芍佳等人(2003)[11]认为将股权分为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的分类方式不能清楚地表明法人股本身的所有权属性,将法人股作为独立的持股主体与国有股、流通股并列是不合理的,这种不恰当的分类方式使得现有的许多关于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研究结论值得怀疑,他们运用LaPorta等人(1999)[2]的“终极产权论”观点,按照新的控股主体分类标准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确实密切相关。徐莉萍等(2006)[12]借鉴了“终极产权论”的观点对我国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不同性质控股股东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而过高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

以上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以技术和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新型公司和以实物资本为主导要素的传统公司之间的区别,本文希望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考察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首先,借鉴LaPorta等人(1999)[2]“终极产权论”的观点,根据实际控股主体把上市公司分为两大类:国家作为终极产权控制人和私人作为终极产权控制人。国家作为终极产权人,通过选择不同的控股方式对上市公司实行控制,而不同的方式选择又可能有不同的所有权成本。例如,两家股份公司都是国家控股且国家所持股份比例一样,但其中一家公司采取“国家股股权下放”。虽然同样是国家控股,但因产生的委托链的数目不同,所有权成本就不相同,从理论上讲,这种差别对公司经营绩效应该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根据第一大股东的身份把把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的持股主体又进一步分为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地方所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高校四种类别。

其次,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可能是状态依存的,取决于行业的特质(施东辉,2004)[13]。陈晓、江东(2000)[14]对电子电器、商业和公用事业三个行业进行了研究,朱武祥、(2001)[15]对家电行业进行的研究,都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在不同产业环境下,各种生产要素如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同,这也将透过不同的公司治理方式影响公司业绩。魏明海(2003)[5]指出,在传统公司中,公司治理就聚集于如何防止权利被滥用上,而在人力资本比较重要的公司中,权利不再集中于金字塔尖,而是扩散到整个公司组织体系中。本文基于要素密集度差异对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分类,分为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进而研究不同要素密集产业间股权结构是否有差异,以及股权结构的差异对公司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文后面的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产业分类进行界定,介绍样本的选取和变量的定义;第三部分是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结果及分析,包括对绩效指标和股权结构变量在各要素密集产业间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全部样本和不同产业子样本的回归分析;最后是对本文的结论以及一些探讨。

产业的界定和样本选取

一、对产业分类的界定

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三种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如钢铁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知识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当前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二、样本的选取

基于上述的产业分类,本文对三个产业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行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选取了农林业,食品,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家具和造纸、印刷制造业。对资本密集产业,选取了钢铁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对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则选取了生物制药业和信息技术行业[注:对不同要素密集产业样本的选择参照了王凤荣、李靖(2005)的产业分类]。研究样本包括2001-2004年间的413个上市公司,共有1652个年度观察值,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巨潮咨询网()提供的上市公司年报。表1是样本的分布情况。

三、对变量的定义

公司绩效的测量采用了三个指标。首先是沿用了基于财务的绩效评价方式,即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国内大多数研究中都采用这两个指标来测量公司绩效(李维安、曹廷求,2004)[16]。其次,托宾Q是国外学者广泛使用的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代表公司的价值成长能力,本文也将托宾Q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之一。对托宾Q的计算方法有多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非流通股,蒲自立、刘芍佳(2004)[17]认为郎咸平所使用的计算方法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准确,本文也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即Q=企业总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总资本的重置成本=(年末流通市值+非流通股中净资产的金额+长期负债合计+短期负债合计)/年末总资产,非流通股中的净资产的金额=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份数。

为了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股权性质(终极所有者、第一大股东实际身份)、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和股权制衡程度(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其余四大股东持股和之比、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持股之比)四个方面来刻画股权结构。已有的研究文献表明,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兼任、上市公司的规模和年龄,以及公司的债务杠杆等都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本文把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对变量的详细定义见表2。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比较分析

1.对绩效指标的比较分析

表3是对绩效指标(中位数和平均数)在不同要素密集产业和终极控制类型公司间的分类统计。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下,对绩效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发现绩效指标在不同要素密集产业和不同终极控制类型的公司间存在显著差别。资本密集产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最高,技术密集产业的ROA居中,劳动密集产业的ROA最差;技术密集产业的托宾Q显著高于劳动和资本密集产业;净资产收益率(ROE)在三个产业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资本密集产业具有较好的财务业绩总资产收益率,而技术密集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表现出较好的价值成长前景(有较高的托宾Q值)和居中的财务业绩总资产收益率。

在全部样本中,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ROA)显著高于由私人最终控制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在国家和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间无显著差异。把全部样本分成三个子样本后对业绩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资本密集产业中,由私人最终控制的公司的财务绩效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显著低于由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而代表价值成长能力的托宾Q却显著高于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在技术密集产业中,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显著低于国家终极控制的公司。初步分析表明,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优于或至少和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一样好,而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则低于或和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一样好,这样的结果似乎与大多数人持有的观点“国有企业绩效低下”并不一致。本文认为对此结果有一个现实解释就是:作为终极权利和经济中心的国家控制着绝大部分的优质资源和优质企业,虽然国有企业中存在诸多如、所有权缺失等问题,但是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导致国有企业的财务业绩仍然高于私人控股的企业。然而从代表价值成长性的托宾Q来看,在资本密集产业中,国有企业的价值成长能力的确不如私人企业,这部分也是因为国企本身的弊病所致。

2.对股权结构变量的比较分析

表4是对股权结构的分类统计。在全部样本中,国家最终控制的样本数为1353个,占81.90%,其中在劳动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中国家最终控制的比例稍低,分别为73.39%和78.95%,而在资本密集产业,国家控制的比例高达87.18%。对Herf,Z,Ratio1,Share1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这五个变量在不同要素密集产业和不同终极控制类型的公司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三个产业中,资本密集产业的公司股权集中度(Herf)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1)最高,而股权制衡程度(Z指数和Ratio1,Z和Ratio1值越高,股权制衡程度越低)最低。无论是在劳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还是在全部样本中,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都显著高于私人最终控制的公司,股权制衡程度则显著低于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值得关注的是在资本密集产业中由国家最终控制的公司,股权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高,股权制衡程度最低(Z指数和Ratio1在全部样本中表现为最高),也就是说,“股权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在资本密集产业尤为突出,国家最终控制着传统的资本密集产业中的绝大部分企业。

二、回归分析和实证结果

利用Eviews5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企业个体潜变量对业绩的影响,本文采用固定个体效应对平行数据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分析,系数方差采用稳健的White截面异方差一致估计量,基本的回归模型是:……,其中为因变量,是一组解释变量,是控制变量组,是扰动项,下标i,t表示第i个公司在t年的观察值。

1.对全部样本的回归分析

表5是对全部样本进行回归的结果(由于变量较多,表中并没有报告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下同)。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存在紧密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项的系数在因变量为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托宾Q时显著为负,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用总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衡量的公司绩效间存在倒U关系,这与孙永祥、黄祖辉(1999)[8]的结论基本一致。根据Shleifer和Vishny(1986,1997)[3][4]的观点,在法律对投资者保护比较弱的情况下,大股东的存在是对法律保护的一种替代机制,大股东有激励去监督管理者,解决小股东中的“搭便车”问题,从而缓解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然而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时,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利益冲突又导致大股东存在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倾向,因此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间应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

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比较复杂。赫芬达尔指数与总资产收益率(ROA)显著正相关,与净资产收益率(ROE)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托宾Q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总资产收益率也较高,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较低。从股权制衡程度来看,Ratio1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较低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经营业绩有不利影响,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和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从而对公司绩效有积极影响,此结论在某种程度上与孙永祥、黄祖辉(1999)[8]的证据相吻合,他们认为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最有利于公司绩效。此结论与徐莉萍等人(2006)[14]的结论刚好相反,他们认为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经营业绩有负面影响。

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国家终极控制对公司业绩存在负向影响,但是只有在绩效指标用托宾Q衡量时系数才显著,绩效指标用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衡量时系数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最终控制对公司绩效存在不利影响,国家终极控制的公司的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值显著低于由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这与多数观点相符合。

根据第一大股东实际身份进行分析,本文发现第一大持股主体的身份对不同的业绩指标具有不同的影响。第一大股东为中央直属企业的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均显著高于其它公司(eq02和eq04中,Iden2的系数显著为正)。而Eq06的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实际身份对公司的托宾Q值具有不同程度影响,第一大股东身份虚拟变量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Iden1,Iden4,Iden3,Iden2,也即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公司有最高的托宾Q值,其次是私人产权直接控制的公司,接着依次是地方所属国有企业和中央所属国有企业,最后是高校。第一大持股主体为中央直属国企的公司的财务绩效明显高于其他类公司,其理论上的原因在于较低的所有权执行成本,根据LaPorta(1999)[2]的“终极产权论”,中央企业直接控股的方式缩短了金字塔式权利结构中的控制链,其产生的成本也较小;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控制着“经济命脉”的国家更倾向于通过直接持有的方式控制着关键的经济部门和优质企业,以获得较好的利益回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对国资委负有保值和增值任务,从总体上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第一大持股主体控制的企业有高于其他企业的价值成长能力。

本文用Z指数代替Ratio1衡量股权制衡程度,对表5中的所有方程进行同样的回归分析,回归系数和显著性均未发生明显变动,结论一致。

2.对不同产业子样本的回归分析

把全部样本分成三个子样本: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进行分析。表6是劳动密集产业的回归结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总资产收益率(ROA)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与净资产收益率(ROE)在1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倒U关系,与托宾Q间存在显著正向线性关系;股权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对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托宾Q有显著负向影响;股权制衡程度(Ratio1)与公司业绩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关系;Contr的系数在因变量为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时都显著为负,因此在劳动密集产业中,国家终极控制对公司业绩存在不利影响。

表7是资本密集产业回归结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同劳动密集产业一样,股权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与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与托宾Q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Ratio1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资本密集产业中,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有利于公司业绩;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国家终极控制对财务绩效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影响为负,对价值成长性托宾Q影响为正,且因变量为总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时影响在统计上是十分显著的,这表明,在资本密集产业中,国家终极控制对财务业绩有不利影响,但是却有利于公司的价值成长性。

表8是技术密集产业回归结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间存在显著倒U关系,与托宾Q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股权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对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正的影响,但对托宾Q影响则显著为负;股权制衡程度与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在因变量为总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时这种关系非常显著,因此,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有利于公司业绩,这种关系在技术密集产业中依然适用;在技术密集产业中,国家终极控制对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托宾Q存在显著的不利影响,这恰与资本密集产业相反。用Z指数衡量股权制衡程度对三个产业子样本分别做同样的回归分析,发现在劳动密集产业中股权制衡程度(Z指数)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的系数显著为正,在技术密集产业中股权制衡程度(Z指数)与净资产收益率(ROE)间的负相关关系变得十分显著,其他结果均没有明显变化。

同是国家终极产权控制,为什么在传统的资本密集产业和新兴的技术密集产业对公司绩效却有完全相反的影响?田利辉(2005)[18]提出的“政府股东两手论”观点或许有助于理解这种产业差异。国家作为终极产权控制人,同时有对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一方面是其政治干预的“掠夺之手”,一方面是优惠扶持的“帮助之手”,对企业可以有消极影响,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资本密集产业(钢铁、石化、汽车制造和重型机械)是比较成熟和能够带来较多现金流的产业,国家的“掠夺之手”多于“帮助之手”,国家通过控制资本密集产业中大部分企业来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以知识和技术为主导要素的高科技产业(信息技术业和生物制药业等)拥有大量的成长前景,现在已经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然而该产业也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帮助之手”大于“掠夺之手”,给予了较多的优惠和扶持。因此导致国家终极控制在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有相反的效果,技术密集产业中国家终极控制的企业有较高的财务绩效。技术密集产业中,拥有知识和技术的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至关重要,所以私人产权控制更有利于企业捕捉到行业中大量的成长机会,从这方面来说,国家终极控制对价值成长性托宾Q有不利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要素密集产业中股权结构的差异,以及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对绩效和股权结构变量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要素密集产业的公司绩效和股权结构变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技术密集产业表现出最高的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资本密集产业有最高的总资产收益率(ROA);资本密集产业的股权集中度(Herf)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1)显著高于劳动和技术密集产业,股权制衡程度(Z指数和Ratio1)则显著低于另外两个产业,也就是说在传统的资本密集产业中,“股权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尤为突出。方差分析还表明,国家终极控制的公司的财务业绩总资产收益率显著高于私人终极控制的公司,尤其是在资本密集产业,这种结果与大多数人持有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观点并不符合,本文提出一种现实的解释是:国家作为终极权利和经济中心,控制着大部分的关键资源和优质资源,使得国有企业表现出高于私人企业的财务业绩,然而国有企业的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的确不如私人控制的企业。

对全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总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间存在倒U关系;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对公司财务业绩总资产收益率有利,对公司的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却有不利影响;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Ratio1低)对公司业绩存在积极影响;国家终极产权控制对公司业绩存在不利影响。对第一大股东实际身份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为中央直属企业的上市公司,其财务业绩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公司;国家终极控制对财务绩效指标有不利影响,对价值成长能力托宾Q却有正向影响;技术密集产业恰和资本密集产业相反,国家终极控制对公司财务绩效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存在正向影响,对托宾Q却有不利影响。本文认为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国家作为终极产权人,一方面是其政治干预的“掠夺之手”,一方面是优惠扶持的“帮助之手”,对传统的资本密集产业和新兴的技术密集产业分别施予不同影响,导致了国家终极产权控制对公司绩效有不同效果。股权集中度在三个产业子样本中的表现相同,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财务绩效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而对托宾Q却有不利影响;股权制衡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在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表现相同,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有利于公司绩效。

最后需要提及的有两个问题。一是采用不同的指标衡量公司绩效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例如基于财务的绩效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代表价值成长能力的托宾Q在一些回归分析中表现出相反的符号,因此本文认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间的确存在相关性,但是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只根据单一的指标来简单的判断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是不全面的,需要从多方面衡量公司绩效,进而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二是不同要素密集产业,其价值评估方式也将有所不同。如新兴的技术密集产业中,公司的价值可能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身上,离开了人力资本的公司价值评估有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魏明海,2003)[5]。传统的基于财务的绩效指标和托宾Q都不能恰当的体现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如何对不同要素密集产业分别采用恰当的价值评估方式来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尤其是技术密集产业),是本文中存在的缺陷,也是以后研究中需要改进的。

参考文献:

[1]Xu,XiaonianandYanWang.OwnershipStructureandCorporateGovernanceinChineseStockCompanies[J],ChinaEconomicReview10,1999.

[2]LaPorta,R.,F.Lopes-de-SilanesandA.Shleifer.CorporateGovernanceAroundtheWorld[J],JournalofFinance(2),1999.

[3]Shleifer,A.andR.W.Vishny.LargeShareholderandCorporateControl[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ic(3),1986.

[4]Shleifer,A.andR.W.Vishny.ASurveyofCorporateGovernance[J],JournalofFinance(2),1997.

[5]魏明海.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视角[J].会计研究,2003,(2).

[6]李善民.王彩萍.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影响研究述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6).

[7]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2).

[8]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

[9]于东智.股权结构、治理效率与公司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1,(5).

[10]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3,(2).

[11]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3,(4).

[12]徐莉萍,辛宇,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1).

[13]施东辉.当代公司治理研究的新发展[J].中国金融学,2004,(3).

[14]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J].经济研究,2000,(8).

[15]朱武祥,.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

[16]李维安,曹廷求.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J].经济研究,2004,(12).

[17]蒲自立,刘芍佳.公司控制中的董事会领导结构和公司绩效[J].管理世界,2004(9).

[18]田利辉.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U型曲线和政府股东两手论[J].经济研究,2005,(10).

研发部年终总结篇8

关键词:就业潜力;投入产出法;影响力系数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2-0117-04

一、引 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的就业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增劳动力、下岗转移劳动力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就业问题日趋凸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的结构和产业之间的关联问题,有的行业增加投入可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些行业增加投入,虽然给本行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但它会直接或间接消耗其它行业的产品,引致其它行业或部门从业人员增加,最终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就业增加。因此,从短期来看,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可以使各行业吸纳劳动力达到最大。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1978~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比重由12.1%增长到30.6%[1],因此,研究我国第三产业各行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对扩大就业潜力、制定就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第三产业各行业间关联程度的基本方法,它针对就业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从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的角度,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第三产业各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计算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就业效应,能比较准确地衡量各行业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二、中国第三产业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分析指标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之间投入和产出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它从一般均衡理论中吸收了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的观点,并用代数联立方程体系来描述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在研究第三产业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问题时,借助投入产出表不仅可以考虑行业直接创造就业的能力,还可以考虑其间接创造就业的能力,这些对行业就业关联程度的研究,都以投入产出分析中的里昂惕夫逆矩阵为基础。在利用里昂惕夫逆矩阵构造分析就业潜力的指标时,考虑到进口对消耗系数的影响以及行业后向和前向关联的影响,对行业就业乘数矩阵作以下调整:

1.直接消耗系数的调整。在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时,中间产品包含了从国外进口的部分,但只有国内生产的部分才能增加就业量,为此,有必要对直接消耗系数做调整。在投入产出表中,行业总产出的含义是国内总产出,国内总产出加上行业进口额等于行业中间使用加上行业最终使用,这样可以得出国产率的计算公式:国产率=行业总产出/(行业中间使用+行业最终使用),在经过国产率调整后的消耗系数的基础上,计算里昂惕夫逆矩阵以及各行业相对就业潜力指标。

2.劳动产出率的调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都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就业效应自然降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可以通过就业弹性系数来反映,而就业弹性表示行业产值每变化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如果考虑各个行业就业人数和所有行业的总产值,就可以得到考虑总产值就业弹性的劳动产出率[2]。

在进行以上调整后,就得到了分析第三产业各行业就业潜力的指标:

4.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指标。从制定就业政策的角度出发,管理层总是希望能够确定出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都很大的行业,因为后向关联大的行业表示这个行业的最终需求上升时,能够引起其它行业或部门的就业人数不同幅度的增长,而前向关联效应大的行业表明当其它行业最终需求增加时,需要这个行业劳动力投入的快速增长[4]。这样可以构造衡量一个行业的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大小的指标,识别出对就业具有较大影响的关键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就会着眼于这些关键部门,使其对就业的影响尽可能地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中去[5]。

(1)后向关联指标(uj):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叶明霞,陈锦华等:中国第三产业各行业就业潜力的实证研究5.成本利税率。在市场经济机制下,资源总是向投入产出率高的行业流动,这样,在全面衡量一个行业的相对就业潜力时,还应该对该行业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行分析,成本利税率是衡量投入产出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第k行业的成本利税率sk=rk/(Xk-rk),其中rk表示行业k所交的利税,在投入产出表中表现为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两个项目,Xk为该行业的增加值。成本利税率高,说明该行业处于发展的成长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它是间接反映行业相对就业潜力的一个辅助指标。

三、中国第三产业各行业就业潜力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199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0×40行业部门表为基础,但40×40行业投入产出表中没有劳动力的数据,而《中国统计年鉴》只提供了16个行业的劳动力数据,因此,这里考虑两者的交叉分类,最终归纳成14个行业,其中第三产业各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行政机关及其它行业。

(二)第三产业各行业就业潜力的评价

根据以上公式和计算方法,利用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及2004年各行业年末从业人员数据,计算得到中国第三产业9个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数值,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第三产业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指标值

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总产出乘数排在首位的是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其总产出乘数为2.772,意味着为该行业最终使用增加1万元,由此引致的各个行业总产出增加2.772万元。其它依次是社会服务业、行政机关和其他行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总产出乘数最小的是房地产业,仅为1.683。除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以外,其它行业的总产出乘数均大于2,说明了第三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能力比较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行业的总产出乘数表示该行业带动各个行业生产的能力,反映了带动就业的能力,从总产出乘数来看,第三产业具有比较大的就业潜力。

(2)直接就业系数波动范围较小。表1中直接就业系数最大的是行政机关和其它行业,最大值为1.096,其它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等,这几个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相对较高,行业发展迅速,进一步吸纳就业的空间比较大;最小的分别是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而且它们的值都为负,说明这两个行业不具有直接吸纳就业的能力,这也说明这两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

(3)综合就业系数反映了一个行业的相对就业潜力,表1中就业潜力最高的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其值为0.159,说明最终使用增加1万元,各个行业的总就业量将增加1590人,排在第二位的是行政机关和其它行业,但值得指出的是,该行业包括的范围很广,许多未纳入第三产业分类的内容全部列入该项下,造成了“行政机关”就业增长乘数虚高的假象。综合就业系数最小的是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以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说明这两个行业的生产效率较高,对就业的带动效应不强。

(4)关联系数的排序几乎一致。在后向关联中,系数大于1的有行政机关和其它行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其它依次是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在前向关联中,系数大于1的也只有行政机关和其它行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其它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社会服务业及金融保险业等。从关联系数可以看出,大部分行业的值都是小于1的,只有两个行业是大于1,表明这两个行业最终需求的变化带动整个就业水平增加的能力很大,是影响就业增加的关键行业。

(5)各个行业的成本利税率差别极大。各行业成本利税率的平均值为18.07%,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高达65.3%,是平均值的3.6倍;最低的行业是行政机关和其它行业,仅为1.1%,与平均水平相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来看,一些事业性单位的成本利税率比较低,如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而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利税率遥遥领先,表明这些行业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但对垄断行业来说,很高的成本利税率未必意味着资源的合理流向和配置,这样,成本利税率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指标来分析垄断行业的就业发展水平。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以上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是影响就业的关键行业,在制定科学的就业政策来扩大就业潜力时可以优先考虑这些行业。在研究各行业相对就业潜力时,综合就业系数是评价行业相对就业潜力的一个较好的指标,能比较深刻地反映第三产业各行业的相对就业潜力[6],关联指标反映的是行业间关联程度的指标,也能反映各行业的相对就业潜力,在识别影响就业潜力的关键行业时,是比较可靠的指标。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指标在评估经济效益方面不一定是有效的,在进行实际分析时,还需要结合其它指标进行评价,如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要高,但综合就业系数却很低,而有些指标是评价经济效益的较好指标,但对评估就业潜力并不是最好的指标,因此,在评价就业潜力时还要结合行业总产出乘数和成本利税率等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刘辉群.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效应新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3):28-30.

[2]徐现祥,舒元.劳动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2):9-14.

[3]雷明,敬晓清.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研究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投入产出核算分析[J].统计研究,2004,(1):55-60.

[4]曾国平,曹跃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2):30-33.

[5]齐建国.中国总量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24-29.

[6]赵建国.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J].改革,2002,(1):36-39.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Potential of

Tertiary Industries in China YEMing-xia1,CHENJin-hua2,XIONG Yi-peng3

(1.School of Business,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China;

2.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Jiangxi 330013,China;

3.PingAn Insurance Company of China,Beijing 100032,China)

Abstract:Tertiary industry has already been the main industry that absorbs the employment, and the analysis of employment potential of tertiary industry is very necessary. On the basis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method, this paper designs Output Multiplier of Industry, Direct Employment Multiplier, Integrated Employment Multiplier, Backward Linkage Effect, Forward Linkage Effects, Pretax Profit on Cost and related indicators to analyze the employment potential of tertiary industry. Finally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Wholesale Trade, Restaurant, Transportation,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re the critical industries to enhance the employment.

Key words:Employment Potential; Input and Output;ApproachEffect Coefficient

上一篇:品管部年终总结范文 下一篇:秩序部年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