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以读促写之作文教学

时间:2022-03-11 04:25:26

浅谈高中语文以读促写之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是读和写,读是写的基础,读可以带动促进写。没有好的“读”的基本功,“写”就成了沙滩上修建的房子、基础不牢的建筑,读与写是分不开的。可是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因为国家考试结构制度,教师教学认识,师资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读与写的认识上存在着较多的毛病。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为了应付考试,许多语文教师注重学生做习题。上课时只讲考试可能考到的重点段落,在重点段落上挖空心思去出一大堆的题让学生做,学生整天就围在这些题中转圈子,没有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问题联系起来,这样一来,许多学生处在对课文不熟的层面上,根本不知课文的内容是什么,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一问三不知,造成见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这样的教学怎能谈“写”,学生作文怎能提高呢?其次是一味的强调“写”,写日记,一周一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教师在指导“写”上根本没有把学了的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与学生的“写”联系起来。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写”上,找不到内容,或是找到内容不知如何写,更不知如何把作文写好。上述两种情况均是语文教学中把读与写分割开、学与运用的脱离,造成了学生作文能力提不高的现状。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可以促写,并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

一、读整体结构促进写

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许多学生在这方面出问题往往是在读课文或理解时,放弃了对整篇课文的把握,以至于读完或学完后,课文究竟讲什么都不明白。同时,教师在讲解时也不注意这些东西,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没有什么益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对课文整体的把握贯穿到作文中去,引导学生看名家是如何谋篇布局与整体构思细处安排的。在写法上、选材上、顺序上重点、中心的突出地方是如何处理的,再回到作文中来,这样引导就能使学生作文在整体构思上收益不小。如用《过万重山漫想》这篇文章的整体布局来引导学生,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课文通过过三峡夔门产生的一系列联想来表达这样的主题:历史的前进就是由无数个“第一个”有“迎难而上、勇于进取”的精神换来的,而作者这一主题,是通过三个层面的联想来表现的,不能等量齐观,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第一个层面是过三峡想到“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第二个层面是想到“历史上许多第一人”,第三个层面是“现在、将来,需要第一个”这种整体把握,给学生在处理《根的联想》、《父亲》等作文有指导作用。

二、读中心促进写作

在学生初写中,如何提炼所掌握的材料的中心,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难题。许多学生材料有了,内容有了,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更合适、更能贴切地体现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这是学生很难把握的问题。在对学生的“读”的训练中,就要有意识的贯穿这些,了解掌握我们教材中所选文章的材料,作者要反映什么样的主题,又是如何体现主题的。学生在作文上对如何提炼材料中心,就有了基础认识。如第四册《药》共有两条线索,明线材料: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暗线材料: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这些材料概括出,明线为表现“群众的愚昧”,暗线为“革命者的悲哀”。学生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就能选择较合适的材料来提炼出中心。

三、读特殊方法促进写

在教材选取的许多文章中都运用了不少的好的特殊的方法。如果我们在读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这些写法,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好的途径。现在有许多学生在写作上,不讲方法或运用不来方法,因而写出的作文枯燥无味,一丝新颖的感觉都没有,使作文显得毫无生机。其实教材上的许多文章就是我们依照学习的例子,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读课文时去体会这些方法,再在实际作文中加强训练,学生作文能力就会提高很快。高一《荷塘月色》中写月色的通感手法,就是一种特殊手法,“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青纱的梦。”如在让学生读的过程中能结合作文来讲,并有目的地训练,对学生写作能力也是一个帮助。

四、读优美的句子促进写

优美的文章读起来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能陶醉、冶练人的情操。优美的语句是使文章优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对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空间的限制,见识范围的狭小,思维空间的狭窄,受文学作品熏陶的影响少等诸方面原因,往往作文语句不生动。其实我们所读的课文中就有许多优美的句子、优美的情景,在学生读中善于引导,多加摹仿,反复训练能使学生的语言丰富起来,使思维活跃起来,也能使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起来,有了这些,作文自然也会生动起来。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优美的描写:“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撒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让学生读时能体会出语言的优美,并试着让学生摹仿,逐渐达到一种写作上的语言高度。

五、先写后读促进写

其实在“读”与“写”中,先读后写是我们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训练方式,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先写后读。这种方法能以优显劣,实际是通过一种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材料,不这样做好不好。学生在写作中,可以把自己掌握的材料运用自如。初中语文《白杨礼赞》中茅盾先生在第一自然段就以满腔热情赞美白杨树,而第二自然段却主要写黄土高原。我们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就可以让学生取消这一自然段,写成一篇赞美白杨树的文章,让学生比较取消后仍是赞美白杨树,但与原文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好。通过比较,学生自然明白,茅盾先生之所以要写这一段,其妙处是不可言状的:其一,他首先吸引了我们,把我们带入一幅雄伟壮阔而又略显悲苍的大背景画中,在这幅画中,我们的主体形象白杨树就巍然地挺立在中间,使我们不得不想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其次,这也为后面的象征对象北方农民提供了生活的大环境,又使我们想到北方农民的不平凡。通过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十分清楚一篇文章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多次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效果会十分明显。

六、读课文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写作

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思维打不开,造成了许多学生不会写作文或不知如何写,或者一写就是老材料。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要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形式的,有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方式,实际在教学中这种机会是很多的。如《项链》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全文在此结束。教师在此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玛蒂尔德后来怎样,写成一篇文章,学生写出来可能是五花八门,这无疑是学生思维拓展的结果。这些写作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很多,以“读”促“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笔者只是在教学中探索出来的所谓“经验”。由于水平、能力的限制,只能浅尝辄止,在教学中还得以更新的方式来适应学生,适应未来的教学。

上一篇:让初中科学课堂更有效策略探究 下一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