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点滴

时间:2022-03-10 09:52:37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点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皆来源于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参与学习,进而长知识增能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则成了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的一个话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融洽感情,激发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而数学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首先应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只有在这样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老师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才会敢于参与学习,乐于参与学习,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

1、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求”。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2、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喜欢,对数学的热爱。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而冷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就要和学生一起玩一起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这样他们就会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上的数学课。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当成教学活动的朋友,与学生共同学习,我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用积极鼓励的态度对他们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可以畅所欲言,敢想、敢问,从而激发他们继续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使他们想学、乐学。

1、充分利用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一步。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着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2、导入课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好奇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学生上好整堂数学课埋下伏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接着我又问:“如果是长方形的或三角形的行吗?”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的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马上活跃起来,仪论纷纷。这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的探究中去,从而寻找答案,这样找到的结论,掌握的知识,无论在理解和记忆上都是比较牢固的。

三、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数学非常重要的一点,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新知识的探索、形成过程,从直观、形象中获得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所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掌握牢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用眼睛观察、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公式。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给每组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及一些沙子、水,引导学生先把两个容器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它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再动手装沙子或装水进行量一量,通过观察比较,说说它们的容积有什么关系?如果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议一议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快学生就得出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变成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兴趣,学习效果较好。而且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有的是牙膏盒,有的是香皂盒,有的是礼品盒,有的是自己做的小纸盒等各式各样的长方体盒子。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学生学得特别的积极、主动,很多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而且算出了自己小纸盒的表面积,感到很有成就感,一个个心里特别愉快。之后我让学生去测量计算教室里装教具的长方体纸箱的表面积,学生非常感兴趣,我提示学生这是个无盖的箱子,通过实际操作,讨论后,学生很快的掌握了计算方法。这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学习效果非常好。学习是为了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真正懂得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浅谈发散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在职教英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