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老照片

时间:2022-03-10 02:40:54

长城抗战老照片

万里长城被废弃了四个世纪之后,在20世纪中叶,又重新派上用场。这两张对比鲜明的图像显示出长城在近代战争及和平环境里又返老还童。

1644年初夏,明长城防御工事上除了偶尔的电闪雷鸣和狂风怒号之外一片静寂。长城敌楼曾经是守军烽火报警的平台、遮风避雨的屋檐和粮草兵器的仓库。而如今,人去楼空,那些一度属于长城敌楼一部分的木质门窗,甚至门楣上方的“身份证”式的碑匾均被洗劫一空。虽然长城的绝大部分依然挺立,但是它却像被解除了武装的士兵,无奈地观望着最后一拨来自北方的入侵者撤离远去。

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的“热情款待”。数不清的尘土微粒被风卷起,又一层一层地抛撒在长城上。空中飞舞的各类种子经过鸟类粪便的“滋养”,再经过雨水的润泽发芽生长起来。从小草到灌木,再到繁茂的大树,加上其他自然力的暴虐,万里长城变成了荒芜的“野”长城。

20世纪初期,平静的长城上又重新“热闹”起来。1933年长城的军事作用再次发挥,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又登临其上,准备迎接企图征服整个中国领土的日本军队。

这张长城老照片既没有拍摄年月,也没有图片说明,想要搞清楚它的拍摄地点和拍摄原因,还真让我动了一番心思。这是我在网络“ebay"上通过竞拍得到的。据美国的售卖者说,这张老照片可能出自于一位外国战地记者之手。它是诸多反映抗日战争老照片中的一张,展示了中国士兵在古老的长城上严阵以待的场景。这里有两个问题很重要:其一,400多年前明代建造的防御工事,适用于防御骑兵和弓箭手,但在新的时期是如何用来阻挡机关枪、迫击炮和摩托化的军用车辆的?其二,为何要拍摄这张照片?除了记录时间、地点和事件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用途?

1933年3月17日、18日在罗文峪长城上打过一场硬仗。这是包括罗文峪、古北口、喜峰口、义院口和山海关在内的“长城抗战”中的一个战场。标志着昭和天皇裕仁的日本兵从东三省进入中原的第一步。站在长城“高地”第一个掩体后面的士兵警惕地注视着向东蜿蜒的山谷。这种布局绝对符合《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讲:“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意思是首先占据高处而且朝阳的地方,选择有利于保持粮道通畅的场所作战。在古代长城上,除了占领制高点这个有利地形之外,长城还为现代战争提供包括后勤方面的便利。比如,敌楼稍加修整就可以用作据守的堡垒;长城上的甬道可以用作军队行走和运送粮草的道路。沉寂已久的长城此刻又获得了新生!

另一个问题并非显而易见,但是非常重要。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舆论上赢得更多人的同情至关重要。这张老照片展示的就是“中国人站在长城上,保卫长城,保卫自己的祖国领土,勇敢面对疯狂的日本入侵者”。图片的拍摄和发表,利用媒体传播的力量,能赢得同盟者政治上的支持和帮助。这种宣传效应成为20世纪战争中一个鲜明的特征。

据历史记载,800年前当蒙古人入侵中原时,用残暴的手段杀戮了1200万中原人。而仅仅在75年之前的这场血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伤亡数字超过了2100万!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刻骨铭心,永世不忘。而在这幅老照片中,长城作为中国人民凝聚力的象征,预示了中国不可战胜的意志和决心。

上一篇:婚后更易变敌人 下一篇:喀什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