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渠道融资对滨海新区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时间:2022-03-10 10:33:50

企业多渠道融资对滨海新区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摘 要:随着滨海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区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区社会资金供给渠道不断拓宽,形成了以信贷融资为主导,以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等为辅助的社会资金融通体系。本文对滨海新区企业多渠道融资情况(这里指外部融资)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反映。

关键词:多渠道融资;金融创新;银行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11-0014-04

一、滨海新区企业多渠道融资情况

(一)信贷融资

一直以来,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是滨海新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截至2007年末,滨海新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426.97亿元,较2005年的869.68亿元,增长了557.29亿元;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639.89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91.4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68.4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66.53亿元。2005年以来,滨海新区信贷融资的特点是:各项贷款增长速度快,中长期贷款增速远超短期贷款,信贷投向不断优化,资产质量继续提高。

(二)股票融资

到2007年末,按照注册地划分,滨海新区有14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量占天津市的一半,分别为天津港、滨海能源、津滨发展、海油工程、中金黄金、 SST天海、S*ST磁卡、中海油服、远洋控股、广宇发展、天津宏峰、泰达股份、*ST天保、普林电路,涉及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滨海新区上市公司在石油服务、交通运输和综合类行业中具有优势地位,各项成长性指标处于较高水平,盈利能力较优异。2007年末,天津市上市公司中市值最高的三只股票依次为远洋控股、中海油服和海油工程,都在滨海新区;自1991年到2007年滨海新区14家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262.45亿元,占天津市的61.33%; 2007年,新区有3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首发融资,分别为普林电路发行3.9亿元,中海油服发行65.99亿元,远洋控股发行148.8亿元。

(三)债券融资

近年,滨海新区企业积极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在2005年泰达控股成功发行15亿元企业债券的基础上,2006年,人民银行又批准滨海新区发行34亿元企业短期债券,其中泰达股份发行6亿元,天津港发行10亿元,泰达控股发行18亿元。鉴于短期融资券备案手续相对简单、发行周期较短及成本较低的特点,2007年在滨海新区的需求与发行量增大,包括为中海油服发行了10亿元、批准泰达控股发行50亿元。同时滨海新区企业也积极申报发行企业长期债券,2007年经批准为泰达控股发行6亿元、为保税区财政投资公司发行12亿元长期债券。

(四)产业基金

我国第一只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2005年底正式设立,总规模为200亿元,首期募集60.8亿元已全部到位,基金以封闭方式运作,对企业进行股权类投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围绕实现国务院对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进行投资,同时也将支持天津滨海新区以外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投资重点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制造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2007年11月2日,渤海产业基金斥资15亿元,从天津钢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购得部分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完成了基金设立以来的投资首选项目。

(五)利用外资

滨海新区建设十余年以来,坚持走以开放促发展的开发模式,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利用外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外资企业增资踊跃、外贸出口大幅增长等方面。2007年以来,新区利用外资又呈现出以增资为增长点、以新型服务业为热点、以重大项目为投资支撑点、以总部经济配套项目为投资聚焦点的特点。2007年,滨海新区直接利用外资项目398个,同比减少20.4%;直接利用外资项目合同金额76.68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金额达39.24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全年实现出口245.27亿美元,同比增长8.4%。特别是2003年以来,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金额实现连续大幅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

综上,滨海新区企业多渠道融资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以信贷融资形式为主。

第二、企业多渠道融资需求增长较快。

第三、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第四、企业多渠道融资金额持续增长。

第五、与其它区域相比,利用外资数额较大。

第六、发行债券企业较为集中。

第七、股票融资占天津市比重较大。

第八、高市值股票的上市公司聚集滨海新区。

第九、拥有国家批准成立的内地第一只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

第十、商业银行能够客观、积极地应对企业多渠道融资对自身经营产生的影响。

二、企业多渠道融资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多渠道融资,丰富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滨海新区企业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同时对新区商业银行的经营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企业多渠道融资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的丰富,减少了对贷款的需求,给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商业银行尽快改变单纯依赖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走上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一)正面影响

1.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鉴于传统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难以适应金融改革的发展,新区各商业银行普遍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给予广泛重视。2007年,在新区银行业机构全部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为79.09亿元,占70.72%,这个比率呈现下降趋势,而手续费、汇兑收益达到4.84亿元,同比增长了52.2%,高于营业收入增速22.3个百分点,表明新区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提高。另外,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短期融资券的推出给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铁路债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标志着企业债券向商业银行的开放,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参与企业债券的发行和利用其网络优势企业债券的买卖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以短期融资券为例,按照目前承销手续费0.3%-0.5%的行业标准,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可以获取较为可观的佣金收入,这对于丰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具有积极作用。

2.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大型优质企业客户贷款的萎缩是大势所趋,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使商业银行经营者更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滨海新区贷款十大户所占份额已由2006年的33.78%下降到2007年的32.98%,降低了0.8个百分点。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信用良好的大企业,利用其资信优势,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解决了大部分资金需求,中小型企业则依靠银行贷款。我国目前的情况则处于相反状态,商业银行竞相以优惠利率追逐大型国有企业,对小企业的态度极为谨慎,但从长远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将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去发现和培养一些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这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有利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多元化发展。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占比偏高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外资银行陆续进驻新区,银行业竞争加剧,经营模式的转变成为各家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企业融资渠道的丰富,能够有效促进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更加重视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加快了新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多元化发展的步伐。商业银行将贷款业务转化为证券市场的投资活动,分散了信贷风险,改变资产与负债匹配不合理的现状,能够有效解决“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现象。

4.有利于分散金融风险。理论上讲,企业融资渠道的丰富,可以避免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避免金融风险在银行体系内的大量集聚,增强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企业直接融资增加后,企业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从而增强了对企业运行的社会监督,另外股票融资还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在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和银行对企业监督不力的现有情况下,无疑会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5.有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2007年国家为了控制信贷投放过快增长、紧缩过剩的流动性,颁布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2008年开始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当前仍以利差收益为主的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存在尽可能多发放贷款的冲动,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矛盾,可能会弱化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企业多渠道融资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渠道,特别是短期融资券的推出,丰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品种,也开辟了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新途径,有效加速商业银行转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控制信贷规模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负面影响

1.优质客户流失,利息收入下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融资渠道不断丰富,直接融资比重有所提高,特别是今年以来贷款利率不断上调,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直接融资的优势更加凸显。以最近日益受到企业青睐的短期融资券为例,其利率明显低于同期的贷款基准利率。同时,融资渠道较为丰富的多是一些大型优质企业,而这些优质企业原本是商业银行争相抢夺的“黄金客户”。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大企业摆脱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依赖,对银行贷款产生替代效应,势必减少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短期内,商业银行无法改变现有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利息收入的减少对商业银行经营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重大的。

2.同业竞争加剧,可能引发违规操作。对商业银行而言,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必然会分流一部分优质客户,这一方面导致银行对现存优质客户的争抢,另一方面在优质客户分流影响利息收入的情况下,优质的中小企业也将成为各行竞争的对象。同时,自2005年5月《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出台以来,短期融资券市场不断扩容,各商业银行在流失部分优质客户的同时,对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各行可能在利益驱使下,放宽对企业的审核,甚至采取利率下浮等优惠手段来吸引客户,潜在违规风险加大,不利于整个银行业稳健发展。

3.资金运用困难,潜在风险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增加,减少了优质企业的贷款需求,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上减少了银行低风险的获利机会,银行不得不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风险更大的企业中去,或者选用其他的资金运用方法。在传统“存款立行”经营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我国银行业存差数额较大,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更加严格,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渠道又极为有限,除贷款外资金主要投向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由于投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较低,实际上造成一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尽管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取得很大发展,特别是短期融资券的推出,给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由于其融资成本较低且没有抵押担保要求,对企业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市场必然会进入扩容阶段。优质企业数量有限,资源会被逐渐耗尽,个别劣质企业进入市场可能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旦出现现金流难以偿付的情况,将增大银行的风险。

三、建议

(一)严格贯彻从紧货币政策,及时反馈政策效果

基于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国家对宏观调控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被“从紧”的货币政策取而代之。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要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滨海新区金融机构首先要充分认识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正确理解从紧的货币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三是要密切观察研究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坚持一切从滨海新区的实际发展出发,正确处理好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系。

(二)力促滨海新区资本市场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滨海新区自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以来,经济金融都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资本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缓慢,未能发挥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功能,与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地位难以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新区金融创新改革的发展速度。今后,要把资本市场的培育放在整个金融创新改革的重要位置上,以满足企业日益增加的融资需求,促进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第一,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举办推介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搭建平台,帮助企业认识资本市场的运作方法,了解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上市,同时有针对性地扶持地区优势行业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进后备上市企业的培育。第二,积极开展证券期货、风险投资、信托保险等市场的发展,尽快在新区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批上规模、运作规范、竞争实力强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积极推进滨海新区开展混业经营试点工作。第三,国务院已经批准在滨海新区设立柜台交易市场(OTC),为暂时未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平台,新区要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区域投资环境,方便企业资本的筹措与流动。第四,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来融资,特别是央行推出的短期融资券业务,应给予滨海新区企业一定政策倾斜。

(三)加快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重视中间业务发展

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发展同样经历了由利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到利差收入占比减少而非利差收入占比增加的业务转型过程,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区商业银行逐渐加大了对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企业多渠道融资在某种程度上会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收入,充分调动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加快经营模式转型。第一,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定位中间业务,处理好中间业务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第二,根据客户需求,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摒弃以往各行业务同质化严重的弊端,挖掘自身业务亮点,从金融产品和服务上进行高层次的创新,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抢占市场分额。第三,积极开展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积累承销经验,为将来全面进入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与承销以及混业经营作好准备。第四,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符合未来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员工队伍,同时完善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为将来的发展建立人才资源储备。

(四)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升利率定价能力

随着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大客户的议价能力逐步增强,同时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受到更多的关注,而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相对较大,这些都需要银行具备科学、准确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利率定价能力。第一,进一步发挥基层央行的引导作用,增强商业银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的意识。第二,完善内部信用评级制度,特别是研究开发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逐步积累风险计量所需基本历史数据,提高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水平。第三,建立定期的缺口分析和利率敏感性分析制度,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加强对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等避险金融工具的研究。第四,借鉴国外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经验和方法,根据自身实际完善利率定价管理办法。

课题主持人:魏金生

执 笔 人:刘建军 张贵娓

上一篇: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选择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节能减排与金融支持有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