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研究

时间:2022-03-09 01:51:00

【前言】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3. 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已经成为银行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且具有较高的水平,最低的已经达到总收入的25%,最高的已经超过50%。1983-1986美国最大的7家商业银行收入的50%来源于中间业务,1992年德国银行中间业务获利340亿马...

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研究

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它具有收入稳定、服务功能强、风险较小的特点,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构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国加入WTO后,中间业务作为外资银行的强项,已成为他们进驻中国市场参与竞争的利器,而这一业务恰恰是中资银行的“软肋”,面对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存贷利差的缩小,融资证券化对生存空间的压缩,传统业务经营风险的加大,发展中间业务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概述

西方商业银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和竞争的加剧,中间业务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1. 经营范围广,业务品种多。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还包括产生主要非利差收入的中间业务,如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西方的商业银行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

2. 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据国际清算银行1999年发表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1983-1986年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量由9120亿美元增长到121880亿美元,银行总资产从78%上升到142.9%,居于美国银行前列的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5年的表外业务资产为6000亿美元,是表内业务总资产的113%,总资本的24倍,到1998年表外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产总额已超过2.2万亿美元,占了表内总资产的228%,总资本的49倍。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在80年代中期以近55%的速度递增。远高于资本及资本总额的增长速度,而日本则以40%的速度递增。1995-1998年表外业务平均增速为54.2%,远远高于表内总资产年均增长9%的和资本总额年增长21.7%的速度。

3. 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已经成为银行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且具有较高的水平,最低的已经达到总收入的25%,最高的已经超过50%。1983-1986美国最大的7家商业银行收入的50%来源于中间业务,1992年德国银行中间业务获利340亿马克,占了总赢利的65%,90年代香港银行总收入的70%―80%来自中间业务。以下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收入结构情况表,从中可以看出,德意志银行的收入结构中佣金与手续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致为4∶3∶3的比例,且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2003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呈明显的上升势头。

中外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优势分析

作为未来银行的主营业务发展方向,中间业务创利水平代表银行创造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而且其收入水平将反映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植根于母国混业经营的体制中,外资银行凭借其多年产品开发经验和大量国际客户资源,在华中间业务发展迅猛。而中资银行由于各种原因,中间业务发展经营规模较小,对主营收入的贡献度较低。据中国人民银行营管部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四大国有银行本外币中间业务收入为265亿,占营业收入平均比重为5.2%,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7%,比重最高的也只有8%,而外资银行的这一比重为40.7%,差距显而易见。

1. 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中资银行在本土发展中间业务拥有巨大的优势,同时这些优势又是外资银行的劣势,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些优势,中资银行可以赢得竞争的有利地位。

(1) 政策潜在保护优势。政府监管当局长期对中资银行的扶持态度为中资银行在竞争中占据诸多优势,政府的隐性担保是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条件。作为东道国的金融服务部门,中资银行的发展关系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是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监管机构对中资银行在业务、资本金等方面都给予更为宽松的环境。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在与政府财政部门的某些业务,如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领域内仍然具有绝对垄断优势。

(2) 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本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零售业务不仅总量可观,其增长潜力空间也是巨大的。就个人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发行而言,在国内中资银行发卡数量远远高于外资银行。而在该领域,外资银行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3) 信息渠道优势。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外资银行作为泊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市场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中资银行在国内多年的业务发展建立了银行与企业间较为稳定的银企关系,企业大量的经营也都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银行与企业保持长年信贷关系,来往紧密,中资银行也因此掌握了企业较为真实的资信信息。

2. 外资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尽管中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拥有上述优势,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势头无论从相对数上还是绝对数上都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著名经济学家黄金老曾指出,造成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差距的原因在于管理水平和金融技术,而这些就是外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1) 先进经营理念。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商业银行在一开始就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中间业务管理应遵循的最高准则,因此,中间业务在发展初期就是作为金融商品进入市场的,这不但为商业银行赚取了巨额利润,又反过来促进了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

(2) 鲜明市场定位。外资银行大多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不同地区的银行市场定位差异明显。在具体业务模式上各有侧重,避免与中资银行的正面交锋,而选择自己擅长的业务侧身而过。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美英银行选择信用卡和个人理财业务,以德累斯顿银行为代表的日德银行着重发展公司中间业务,以东亚银行为代表的港资银行更偏重于多元化的零售中间业务。这些例子让人们明白了, 虽然受国内分业经营的限制,但外资银行还是可以通过各种中间业务的开展获得不菲的佣金收入。

(3) 强大创新能力。尽管外资银行在我国也要受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限制,但其母国混业经营的模式,完善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开发模式,更易使金融创新产生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分业监管对其创新能力的限制。

(4) 科学定价能力。对中间业务的合理定价,是赢得客户赚取利润的关键。西方国家的立法监管机构则对中间业务产品的价格制定没有限制,如同一产品汇丰银行不收费,标准渣打银行收费,只要两家银行没有违背竞争原则,没有误导消费者,政府就不会干预。由于政府监管环境的宽松,外资银行得以在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环境中,依靠先进的核算系统,根据产品成本和收益、市场竞争等因素自行确定本行的产品价格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5) 丰富的人才储备。新兴的中间业务都是综合性的金融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中外资商业银行在人才竞争上存在不对称性,中资银行处于相对劣势。

中资银行中间业务调整与发展思路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资银行要想在本土与外资银行的搏弈中胜出,必须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赢利模式。将传统的以存贷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策略转为以中间业务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经营战略。

1. 拓展业务范围,坚持产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和监管政策不同,甄别中间业务发展中产品类型的不同层次,采取实施“分层次、分区域、有重点、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首先大力巩固商业银行开展多年的“基础型”中间业务,如国际、国内结算,保管、收费等业务;其次,逐步开展为企业和居民个人提供金融投资理财服务,参与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以及项目融资,理财顾问、信息咨询、基金信托等业务,并不断加大这方面业务的规模。再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逐步加快风险度较高的信用性、融资性业务的发展,如担保、承诺、备用信用证、资产证券化等。

2. 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营销联动功能。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营销中间业务时,应该完善以下工作步骤:一是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新产品的商业分析;二是制定实施有效的新产品营销计划,包括引进新产品的时机、地理位置、目标市场等,以实现良好的市场营销效果;三是加强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市场测试环节的管理,充分检验新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情况,根据市场的信息反馈,对不适应的方面进行系统改进和完善以确保新产品开发的成功度和市场接受度,为新产品正式向市场推广奠定基础。

3. 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策略研究。2003年10月1日《商业银行服务定价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明确了中间业务自主定价的合法性,扫清了中间业务收费的法律障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又为中资银行独立核算成本和收益提供了方便。各家银行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外资银行的定价策略,结合各自不同的市场战略,依据微观经济学的定价原理,在充分考虑与客户关系的基础上,规划不同的定价策略和定价模型。

4. 吸引和培训高素质人才。在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应该不断地改善内部激励制度,增加银行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建立民主、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将业绩作为制订薪资水平的主要标准,同时,借鉴外资银行普遍实行的管理培训生计划,优化培训管理,为员工打造职业发展道路,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也将有助于招徕高素质的人才。

上一篇:对高等学校内部财务控制的思考 下一篇:指导学生自己修改英语作文错误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