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文反思性教学的条件

时间:2022-03-08 08:20:59

中学课文反思性教学的条件

中学课文反思性教学的优势具体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其系统的合理性为它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以教学的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给师生的对话与交往提供了平台

课文教学是平等的对话和交往,不管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都不能避免这样的尴尬:无论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教师和学生结成主客体关系,都不能达到平等;教师主体论忽视了学生的学,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内容。学生主体论忽视教师的教,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自我活动便不能活跃、有效地展开。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主体间。在教学中,以平等对话来达到教学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因为不平等的对话,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性对另一种主体性的压抑,最终这两种主体性都丧失了合理性。”而这种对话遵守一定的规则,即对称条件和互惠条件。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的主体间性,就是坚持在课文的对话教学中教学主体间交往的机遇均等、平均分配。这种对话和交往解释了课文教学的内涵,充分发挥了课文教学的作用。

合理的教学目标,加速师生的共同发展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目的包括“学会教课文”与“学会阅读”两个方面,这两个目标合理性的实现总是包含在具体的课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将课文教学目标具体化时,要经常反思两方面的契合程度,尤其是做的方法的矛盾性和一致性;在课文教学目标信息调动或引起活动时,教师与学生都关注课文教学目的的外化是否顺利,设置的目标是否完成。并反思课文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在课文教学目标的信息控制与调节教学活动时,师生都保持有目的的作为,坚持目标允许的行为,修正目标不允许的行为,若发现课文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则及时修正,并使它得到实现。在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时,师生获得了共同的发展。教与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主体间性与两个学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带动课文反思性教学系统其它因素的合理性发展。例如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发展。理论上,“应用理论与科学理论的适当降温,基础理论与人文理论的合理升温”。实践上,提升课文的人文性,不仅使学生爱学善学课文,而且使学生懂得做人;构建多种教学形式并存的格局,使它们互补;加强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突出反思在教学方法上的地位,从而提高课文教学的价值。

总之,课文反思性教学超越常规教学理论研究中技术理性思维的局限,站在更宏观、更高的层面关注课文教学实践活动,把课文教学看成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动态系统,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调节,使之达到系统的优化。课文反思性教学重视对教师反思能力和反思品质的培养,并要求他们构建合作、协调、信任的人文环境。当然,也对学生的反思意识、能力、品质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一篇:语文《暑假作业》该改一改了 下一篇: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