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10-22 03:39:41

关于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摘 要: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必然方向。分析了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高校旅游专业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曹毓(197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83-02

应用型国际化人才是指既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又具备较高国际素质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一、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特点

(一)广而专的知识结构

国际化旅游人才掌握的知识要“广”。“广”首先是指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掌握了文学、法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基础知识;其次,“广”是指在掌握本土知识的同时,能深入了解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悠久文明和历史文化, 了解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现有社会状态和经济发展水平, 能流利地使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国际化旅游人才掌握的知识要“专”。“专”是指具有精深扎实的国际旅游专业知识,熟悉各项国际旅游业务。尤其在掌握本土旅游法规的同时,能够很好掌握并运用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 ,熟悉以 GATS( 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则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

(二)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显著能力特征首先是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所谓国际交往能力,是指以对旅游者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熟悉为基础, 合理运用基本的沟通技巧, 以灵活、务实的态度, 协调国际旅游活动与交往中的各种关系的能力。各种沟通技巧的基础是良好的国际语言的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就不可能进行顺畅的国际交流;同时,国际化旅游人才还要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多元文化有较高的忍耐度。理解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才能更好地和旅游者进行沟通交流。其次,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相比,可变性较大、风险性较强,因此,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便在不确定环境下或突发状况下正常开展工作。

(三)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国际旅游受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比较大,政府的参与也比较深,各国政府经常参与国际旅游活动的协商与谈判, 如签订各种国际间旅游协定、航线协定、航空运输协定、移民和海关手续,以及制定措施保护本国公民外出旅游人身财产安全和正当权益等。因此, 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觉,能第一时间关注并预测国际政治形势对旅游业的影响,从而保持对国际旅游业发展最前沿动向和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与此同时,国际化人才必须保持始终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做国际人的同时,坚守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二、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我国旅游业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1年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65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7000万人次,出境旅游消费690亿美元,出入境旅游兴盛。但应用型国际化人才数量的不足,导致旅游人才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制约了旅游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涌入中国的外国游客达到上千万人次,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业,人才缺口很大。据统计,当年北京、上海等地酒店业人才缺口至少为50万。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者消费能力的强劲上升,出境游人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9%。在此前提下,国际旅游业不断增设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服务项目,因此中国籍员工的招聘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二)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与庞大的国外客源市场不相对应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严重缺乏。接待服务人员外语水平不高,跨文化沟通能力不强,降低了出境游服务质量,影响了客源市场的进一步扩展。通过对我国最大的几个城市旅游业进行调查显示,目前急需的旅游人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涉外高技能型人才”,即从事涉外接待、涉外沟通与联络、境外客户关系管理、境外营销等工作的人才;第二类是“涉外经营管理人才”,即从事服务管理、公关、销售等部门的高级经理人才。

三、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一)专业建设国际化

专业建设的总体原则应是: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学校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及自身特点,拓宽专业口径,保留传统专业方向,剔除陈旧过时的专业方向,设置急需及需求量较大的新专业方向,形成既符合社会需求又具有自身特点的专业定位。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做法是:在原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国际酒店方向、国际导游方向、国际旅游会展方向、国际餐饮管理方向。

(二)培养目标国际化

确定专业方向之后,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培养目标。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包括:具备广而专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以旅游专业国际导游培养目标为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服务意识和心理素质,以及旅游管理、外语语言学、导游服务、中外历史文化等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熟悉国家有关旅游的法律法规和国际礼仪,掌握国际导游、旅游企业外事接待、旅游咨询等方面的专业基本技能,具备出境领队岗位、国际导游岗位应有的沟通与讲解能力,能在国际旅行社、涉外酒店、旅游景点(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外语导游、外事接待、旅游翻译、旅游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国际化

培养目标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施,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目标实现与否,最终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上。因此, 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设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将英语语言学设为主干学科,旅游专业英语、高级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口语、旅游英语视听、导游口译技巧等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提高授课学时,增加授课比重。

2.开设模拟导游、主要客源国概况、现代饭店服务技巧等多门双语课程,让学生同时进行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并接受国际旅游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

3.增设西方文化、国际旅游概论、世界遗产概论、世界美食、跨文化交流、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国际著名旅行社概况、中西旅游文化比较、世界酒店概况等国际化知识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主要客源国的文化习俗,理解并接受中外文化差异。

(四)培养模式国际化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产学研结合仅仅体现为高校与国内企业、国内院校的合作,但是要培养国际化人才,仅与国内企业合作是不够的,还应积极发掘与国外企业、外资企业及国外院校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国际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这种产学研结合,应该是一种全过程的深度合作。过程前,合作企业、院校参与学院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审议,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更为符合国际行业需求,学生的素质与竞争力更好地和国际接轨;过程中,一方面聘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国外师资给学生讲课,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赴合作企业实习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经营理念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用国际化的思维分析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还可通过严格选拔,以交换生的方式为优秀学生提供到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的机会,过程后,可考虑打破国内就业的思维定势,开发更为广阔的海外就业市场。

(五)师资培训国际化

建立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主要途径,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

“请进来”一是请合作企业管理人员来校授课,为教师们开设专题讲座、实践指导;二是直接从合作企业引进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及开设讲座;三是从国外引进师资,聘请外籍教师,以保证国际化教学的实施;“走出去”,一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有旅游企业的工作经验,教师们必须定期到国际旅行社、涉外饭店等国际氛围较浓的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二是将本学院教师作为访问学者,派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进修、访问、讲学,以此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并应用到本国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之中。此外,高校之间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科研以及建立的学术互访制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等,也为高校旅游专业师资培训国际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总之,我国旅游业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均在不断提高,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旅游专业培养人才的一个必然方向,只有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实现国际化、与国际接轨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孟秀勤,史召杰主编.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 首都国际化人才发展论坛文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0;166.

[2]邵奋芬,秦霞.浅议国际化人才[J].现代商业,2008(18): 129.

上一篇:基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下一篇: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