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何处着手

时间:2022-03-08 02:43:48

创新人才培养何处着手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匮乏的国家发展为人力资源大国,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而且知识创新人才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如何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呢?欧美国家的人力资源建设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倡导学生个性教育。总理在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没有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有专家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缺乏能力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力,在世界6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占了40%左右。可见,学校和教师必须将单一继承型、技能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模式。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探索的精神,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

营建创新学术环境。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大学里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呈正效循环,全世界70%的科学论文出自大学、75%的诺贝尔奖由大学教授获得即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大学把本科生研究计划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并设有表彰优秀成果的奖励制度,因而大多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我国高校的科研创新也应当从本科生抓起,为一些求知欲强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和专业深化教育。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简单劳动力过剩,高新技术人才不足。欧洲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培训的作用,英国实施了庞大的“终身学习”计划,瑞典建立了“回归教育”制度,实施教育休假法、成人特别津贴制度、职业资格培训等。为满足我国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应强化人才终身教育机制,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继续教育体系,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为了促进各方面人才的创新动力,我国还需持续完善创新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激励制度,提供相关的环境、资金和政策支持。

吸纳引进优秀人才。冷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都设立了技术移民制度,目前美国是吸收国外知识精英最多的国家。此外,发达国家的研发中心纷纷向国外转移,跨国公司不仅充当了“人才猎头”的角色,也是实现人力资源配置全球化的桥梁。发达国家已从对廉价劳动力的争夺转向对高级人才的挖掘和争夺,其争夺的目标甚至从大学生向高中生转移,欧美国家均设立了诸多奖学金来吸引外国的优秀学生,理工科中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不断上升。面对发达国家的挑战,我们必须出台应对措施。

人才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面对国际人才竞争激烈的局面,我们必须制定有效的人才策略,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上一篇:加强中等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育才作用 下一篇:强化中职生厌学矫正铺好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