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博客

时间:2022-03-08 02:13:25

【摘 要】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未可知的灾难也接踵而至。从5.12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突发灾害,再到青海玉树地震等等。尽管主流媒体会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事故现场,发回报道;但是在灾难发生时的那一瞬间来自现场最真实的资料往往无法被捕捉和记录到。每一个发微博的人也许是正在经历灾难的人,他们的只言片语,会是来自于灾难现场最真实的感受,正如关于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最早的记录不是百度,不是主流媒体的信息而是新浪的博友。[1]微博客传播因其强烈关注时事的特点,而被评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它是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的前面,第一时间在微博上第一手信息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同时网民通过Follow(跟从)链接形成微博客圈子,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新闻平台和论坛。

【关键词】微博;突发事件;传统媒体;面临的问题

1.微博概述

微博客(Micro-blogging)又称“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和网络交流形式。维基百科里将其定义为:“微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的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随着发展,这些消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以开放,即时,整合等特性带来了传播模式与传播理念的变化进一步打破了传统舆论的垄断,霸权地位。微博客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连接进入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写作和,更新就像操作一条短信一样简单大大降低了微博客的技术门槛和知识门槛,缩短了时间成本。

2.微博客的现实作用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生活的标签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微博客提供了这种机会,让每个人都可以描绘自己生活的图腾。对于微博客而言,这些图腾、这些印记、这些符号,体现的是一个自我认同,是表明自己属于同龄人的“烙印”这种印记、有自由和反叛,也有纪律和忠诚。

从微博传播内容可以看出,微博有作为个人使用者日常事件书写记录作用,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将看到的,听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不超过一百四十个字),或发一张图片,或发一个网络链接,这些内容可以是现实社会的,可以来自你的身边,也可以是网络世界虚构的。这些是微博客对于每一位用户的最初始的意义所在。

总而言之,微博客做的是生活的刻录,把点滴的感受,记录,表达,分享,珍藏。

微博客由于其自身拥有快速和传播信息,实时交互,字数少门槛低等优势,使得微博客在突发性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等备受人们关注,短时间内正常信息渠道容易不畅,人们会因恐慌而丧失理性,往往会造成大量谣言的的滋生和蔓延。而微博客的出现则及时的补救了传统媒体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的不足。从5.12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突发灾害,再到青海玉树地震等等。

地震中,情况瞬息万变,死伤人数,救援进度,灾区天气,灾区人民生活保障,需求等是外界最为关注,也是最易变更的信息。微博客140个字符的限制,短小精悍的内容设置迎合了地震信息传播简要,快捷的要求避免了信息冗余,节省了时间以最清晰,最快速的方式呈现。地震将灾区与外界隔离,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成为救援人员和外界了解灾情的重要依据,来自灾区现场的消息,不经媒体把关人选择于微博的第一手资料是其最真实的所见所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微博与手机捆绑后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传播,与灾区信息的环境和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充分契合。一旦灾害发生,原先的信息传播渠道被破坏,外界媒体无法及时进入灾区,灾区里的微博客就承担起第一手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并且可以和事实同步。

由此可见,微博客在突发性事件中承担的第一手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

3.微博客为何倍受青睐

微博客的出现其实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更深入人心的一种表现,微博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工具,是一种介于人际对话互动和广播之间的媒介工具。

虽然微博客的信息是碎片化的,零散的,存在很多无用信息,容易导致信息泛滥,但是,一旦这些单独的只言片语和某个大家关注的事件相关联,信息制造者就成为目击者,知情者,经历者,评价者。当大量的信息碎片在一个主题下集中,就可能汇集成事件流,思想流,大量汇聚后成为热门话题,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强调复原事实真相。

在微博客中,传播的主客体的区分不再重要。传播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是集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为一体的。每个微博客用户既是信息的创造者,同时也受到来自所关注的人的信息成为信息接受者,同时对于接收到信息通过转发功能传播给粉丝。

4.总结

如果说“博客是一个人的长篇大论,微博就是一个人和几个人的小声嘀咕”。不过当这小声嘀咕在瞬间传遍世界,让每个人都能够多在显示器后尽情的表达情绪,分享感受,传递信息时,微博的意义就不仅仅是生活碎片的收集,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方式,还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本土化的微博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打造“自由表达”的狂欢话语平台和营造和谐,理性健康的网络环境之间把握好平衡点,还需要微博经营者和广大微博族的共同努力。在微博如原子裂变般强劲发展的势头下,不愿意看到它如烟花般灿烂后归于死寂,而是期待它有一个更美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田国垒:《微博抗灾:聚集每一个人的声音,传递每一份力量》[N],《北京青年报》,4月16日

[2]铁锴:《从博客的私人空间公共化看虚拟世界的“名利场”意义》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21

[3]刘兴亮《微博为什么这样火》《Observation》2010..05.:9

[4]四建磊,刘清波.《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微博竞争》网络天地2010年第三期:59

上一篇:当前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探讨 下一篇:略论《大业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