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探讨

时间:2022-07-30 01:42:12

当前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探讨

舒城县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将产业承接从总量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增强产业升级的能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其指导思想为:以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为切入点,以各个产业园区为承接载体,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引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重点承接具有发展潜力和带动能力的大项目和大企业,进一步加强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发展工业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相机和,全面优化生态环境、城镇环境、人文环境和政务环境,全面加速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化进程,打造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实现舒城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做到创造承接环境,做好转移文章,发挥示范效应,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努力把舒城县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皖西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的卫星城、合肥经济圈特色产业集聚区。

一、建设园区,搭好平台,打造功能完善的承接产业转移载体

依据舒城"123"总体经济布局,以"专业集聚、功能耦合、层次分明、有序承接"为原则,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产业承接,加速产业集聚步伐,形成"两个三角"(金三角和绿三角)的承接产业转移总体布局。在此基础上,以经济开发区和杭埠工业园区为一级承接载体,206国道和六舒三省道沿线及周边乡镇为两轴的各具特色的6个工业集中小区为二级承接载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接受合肥市辐射和回乡创业企业,打造舒城东北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金三角"区域;以万佛湖、万佛山和西汤池为旅游业承接载体,沿万佛湖、万佛山和西汤池温泉为旅游吸引物,开发性承接旅游业,发展舒城西南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绿三角"区域,从而形成推动舒城经济快速发展的两个增长极。加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龙头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合作共建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机制,鼓励建设"飞地"工业园,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城建设,努力把县城建设成为中小城市,支持重点集镇建设,逐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重点集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合理布局,明确分工,规划好各项特色鲜明的重点产业定位

坚持开发园区"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理念,实行"一区多园多功能,一园一业做专业"的战略,按照各园区的功能定位进行建设和招商引资。坚持每年投入园区资金不少于4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不少于5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要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为标准,以汽车制造业、服装加工、文体用具(含童车童床)、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重点建立建设"机械配件制造园"、"羽绒服装加工园"、"儿童用品工业园"、"安徽电动车产业园"以及"高科技孵化园"等"区中园"。打造产业集中区,筹建城关、桃溪、南港、舒茶、千人桥、干汊河、棠树、张母桥、万佛湖等9个特色工业集中区,借助国家产业集中区政策,与东部县市区产业园实行联合开发、共同建设,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

三、科学引导,发挥优势,营造出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设立科技研发和创新奖励资金。制定相关政策,规定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前三位龙头企业)每年投入技术研发资金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鼓励有技术条件的企业积极争取申报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企业,对上申请"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做好重点行业的情报信息搜集工作,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支持,申报中小型企业专项资金支持等。此外,要引导督促规模型以上企业建立完善各自的企业网站,做好企业、产品、品牌的宣传推销工作。县政府对创名牌、创新产品和优秀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四、重视环保,节约资源,加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大杭埠河、丰乐河的污染治理力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中心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回收处理系统建设,逐步提高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加大农村化肥、农药及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引湖入城工程,开展植树增绿行动,美化、绿化环境,打造宜居城市。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通过实施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努力增强环境容量。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公告制度,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加强政府及舆论对环保的扶持和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五、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强化人力和智力支撑

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满足承接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多边合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立舒城人力资源培训基地。鼓励国内外高校在舒城县发展职业教育,支持科研院所在舒城县设立分院分所。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和劳动力人才市场建设。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建立若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和引智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保护企业家合发权益,发挥企业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实行产业人才集聚工程和"51581"经济人才工程,发挥人力资源效用,实现人才最优化使用。

六、注重融资,拓宽渠道,创新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投资,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搭建政府融资平台,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投入。各银行要优先满足示范区项目建设的贷款需求,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组织银团贷款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政府兴办的担保公司可优先给予贷款担保支持;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可给予贴息贷款支持。积极引进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其在我县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提高担保能力,增强信贷投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贷款、承兑、授信多种金融产品来满足小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扩大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支持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断区融资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投资财务公司。

七、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增强承载产业和示范带动能力

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升开发园区的承载能力,加快特色产业的空间集聚。多方筹集资金,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七通一平",为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力支撑。利用与合肥主城区建立"一小时通勤圈",与六安主城区建立"半小时通勤圈"的有利时机,加大舒城县内国、省道德改造和城乡公里网建设。争取合安城际题录尽快规划建设,推进万佛湖快速通道建设,提升206国道舒城段、六安三里舒城段公里等级。

八、加强联动,推动合作,促进相邻县市共同协调发展

着眼长三角的产业现状和调整趋势,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体系,积极地、有选择性地、跨越式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推进与长三角在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加快构筑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与长三角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对接,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选择3-5个较为相近的东部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共同建立行业协会,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努力促进两地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舒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 105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管理世界.2002(6).

[3] 曾旗,徐君,王素玲.区域城市群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转移研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 戴宏伟,王云平.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J].当代财经.2008(2).

[5] 陈建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 羊绍武.产业转移战略论[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7] Ustav Ranis .Arthur Lewis's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Policy[J].Economic Growth Center Discussion,2004,8:44-47.

上一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析微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