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时间:2022-03-08 10:48:39

浅谈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摘要:课堂心理环境以其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影响着教与学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它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在分析课堂心理环境的特征,总结影响课堂心理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课堂

心理环境是指在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为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人际环境,是对教学主体的心理发生了实际作用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要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环节是营造出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因为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对整个教学活动有促进作用:它有利于交流教学信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克服和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疲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学和学习达到最优化等。

1 课堂心理环境的特征

课堂心理环境有其自身的特征[1]:

第一,潜在性。

与其他物化的环境相比,课堂心理环境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情绪体验的方式展现出来,它会微妙地进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潜在于教学活动中,每一位师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调节课堂气氛,从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发挥课堂心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学生也会通过自己对课堂心理环境的体验来调整行为去适应教学环境,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变化性。

课堂教学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心理环境会随着教学过程不断发生变化。首先,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特点,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心理环境也不同,因而课堂心理环境也不同。其次,课堂心理环境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性质、课堂中的突发事件等都将对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环境的知觉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着课堂心理环境。

第三,主观性。

每位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对相同环境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学生的心理环境会随着教师的态度差异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第四,师生共同决定性。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单独的决定课堂心理环境,他们共同决定着课堂心理环境。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2 影响课堂心理环境的因素

2.1 人际关系

这个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是衡量课堂心理环境的最重要指标,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心理环境。

2.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着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影响整个班级的课堂心理环境。不同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陈旧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烦心理,而方式新颖的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课堂气氛产生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并获得发展,它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基础。

2.4 校风班风

良好的校风班风对于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良好班风学风的创建。

2.5 课程的性质

教师可能会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于是课堂心理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6 教师的管理方式

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对课堂心理环境的影响远远大于教授该课程的经验,不同的管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生行为模式和心理环境。

2.7 课堂物理环境

包括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构成。

2.8 社会因素

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发展造成的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带来师生的不平衡甚至人格分裂等,都会对课堂状态、课堂氛围产生影响。

3 营造和谐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心理环境以其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影响着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也影响着教学的质量[2]。因此,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优化所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3.1 提高教师的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主要包括教师的道德素质、个性特征、理论水平、以及心理品质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心理环境主要由教师创设。美国心理学家鲍德威在研究73名教师和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说[3]:“情绪不稳定的老师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情绪稳定的老师也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可见,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教师队伍是营造和谐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重视和引导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3.2 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法

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是营造和谐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产生心理紧张情况,这与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有关。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从根本上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3.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也是学校人际关系中一种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三共”、“三带进”。三共即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个性共扬;三带进即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营造师生互信、互爱、互动的课堂心理氛围,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努力创设一个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进而享受学习的课堂心理环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其潜力,实现其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艳.课堂心理环境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4-7.

[2]洪瑕.重视课堂心理环境的几点思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6(4):93-95.

[3]杨乐生.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提高教育教学成效[J].当代教育论坛.2003,4:99.

[4]宛齐贤.浅谈如何优化课堂心理环境[J].教育艺术,2009,5:78.

上一篇:因材施教 差异教学 下一篇: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以提高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