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有林场的采伐管理研究

时间:2022-03-08 02:49:57

有关国有林场的采伐管理研究

摘要:针对国有林场的采伐管理进行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探讨了中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变迁,并且对分类采伐管理的原则和基本框架作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国有林场;采伐管理

收稿日期:2011-04-21

作者简介:陈 悦(1973―),女,贵州水城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场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85-03

1 引言

森林采伐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采伐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森林资源质量变化,森林经营者从事森林经营工作的积极性,及其合法经济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并且最终直接影响到我国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建设能否顺利实施。尽管我国自1987年开始实施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凭证运输和木材检疫制度等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对于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遏制森林资源无序、过渡采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功能的不断加强,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国有林场改革的日益深入,现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采伐限额的范围太广、采伐类型过多、采伐控制方式不合理、采伐监督检查难以落实和指标分配不透明等政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与制约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瓶颈之一。森林资源采伐管理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政策问题,为此,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改革试点[1]。

2 中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变迁

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是以国家为主体,国有林区、南方集体林区和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为客体的一种制度设定,是国家在我国林区这个系统内,为促进林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林区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体现林区的生态性、经济性、社会性特征,通过合理的政府行为和有效的契约形式,最大化林区的整体效益和长远收益的一种构型安排。这里的管理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部门,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研究就是物化关于森林经营主体的经济利益和森林资源自身存在的社会利益、生态效益3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强化采伐管制阶段、采伐管理失控阶段和立法实施采伐限额管理阶段。1987年正式颁布的《森林法》确立了森林限额采伐制度。按照《森林法》规定采伐量低于生长量的总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随着林业建设和森林经营的不断发展,逐渐建立了采伐许可证制度、凭证运输制度和木材检疫制度等一系列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中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作为《森林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度变迁必须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着社会经济、林业建设以及森林经营技术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经历了从“七五”到“十一五”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实现了单纯控制采伐量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森林采伐管理的转变[2]。

3 分类采伐管理的原则和基本框架

3.1 分类采伐管理的原则

(1)坚持保障森林经营者的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与保障森林科学经营、永续利用、更好地发挥森林资源总体效益相结合,确保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

(2)坚持分类管理、分区施策,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森林经营水平实际状况出发,改革措施要有针对性、适用性、有效性。

(3)坚持改革创新与依法管理有机结合,确保改革有序推进,机制科学顺畅,做到稳步推进,进中提高。

(4)坚持有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确保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数量、林分结构优化、生态系统稳定,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3.2 分类采伐管理的基本框架

依森林分类管理为基础,森林资源采伐管理也划分为限额管理和非限额管理。对于以用材林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非规划林地和部分规划林地中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纳入非限额管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范围为非限额范围外的所有森林采伐活动。对于已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各类森林经营单位,按照森林经营方案所确定的森林经营内容确定森林采伐限额;未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对于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森林采伐活动,按照森林经营的主导功能,森林采伐管理按照公益林和商品林编制采伐限额[3]。

3.2.1 非采伐限额管理

非限额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非规划林地上营造的林木、规划林地上营造的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以及法律、法规明令禁止采伐的林木。对于非限额管理范围的采伐活动,不再依靠限额指标控制,但需依照采伐许可证进行管理。非规划林地上营造的林木和规划林地上营造的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的采伐活动,按照森林经营者意愿,自行确定森林采伐方式、采伐年龄和采伐量,但是必须编制采伐作业设计,并向所在县级(国有林业局)林业管理部门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由县级林业管理部门核实是否为非林业用地,审核后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

3.2.2 采伐限额管理

(1)培育性采伐。对于培育性森林资源采伐,未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对于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培育性森林采伐活动,分别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编制采伐限额。人工中幼龄商品林培育性采伐,主要依据森林采伐限额编限单位,按照用材林培育目标,所确定合理的保留密度,以及相应的抚育间伐强度,测算采伐限额;天然商品林的培育性采伐限额测算,主要依据森林采伐限额编限单位,天然用材林培育目标,特别是要依据所确定的森林经营模式(近自然经营、混交林经营等),按照相应采伐技术规程要求,所确定的保留密度和相应的采伐方式,测算采伐限额;低质商品林优化改造所需经营性采伐限额,必须严格按照低质商品林认定标准,确定低质商品林范围和数量,测算经营性采伐限额。

(2)商品性采伐。商品性采伐的测算,原则上按照用材林经济成熟(市场成熟),或者达到采伐规程所规定的主伐年龄测算采伐限额。人工商品林商品性采伐限额的测算,分别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一般商品林进行。对于工业原料林和速生丰产林,按照达到采伐年龄的森林面积和单位面积蓄积,测算采伐限额。对于一般商品林除了考虑商品林采伐年龄外,还要结合采伐方式(择伐或皆伐),测算采伐限额。天然商品林商品性采伐限额的测算,要按照商品林培育目标,结合采伐方式(择伐或皆伐),测算采伐限额。

3.2.3 采伐审批检查

(1)培育性采伐审批。人工中幼林抚育采伐必须首先编制作业设计,但是不再履行报批方式,改为实行备案制;低质低效林改造必须先进行认定,认定为低质低效林的森林采伐,也必须编制作业设计,不履行报批方式,改为备案制。

(2)商品性采伐审批。人工林的商品性采伐必须编制作业设计,但是不再履行报批手续,改为实行备案制;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无需编制作业设计,依旧沿用过去的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报批制。

(3)生态公益林更新采伐审批。对于生态公益林的更新采伐,不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沿用过去的竹理办法,必须编制采伐作业设计,且严格实行报批制。

3.2.4 采伐许可证管理

采伐许可证管理,是采伐林木的法律凭证,也是落实采伐限额指标管理的重要乎段,中国自实施采伐许可证管理以来,森林资源管理中的经营与教训,充分表明森林采伐许可证管理必须坚持不动摇。从国有林场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的目标出发,对于森林采伐许可证管理也按照限额管理和非限额管理分别进行管理。对于非限额管理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者经营意愿,自行确定森林采伐方式和采伐量,但是必须编制采伐作业设计,并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上级主管部门核实所采伐林木是否为非林业用地或者是林业用地上的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审查核实后按照规定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

对于纳入限额管理的森林采伐活动,由森林经营者提出,国有林业局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申请,安排具有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采伐设计。设计单位出具采伐作业设计书,确定申请采伐林分的起源、林种、年龄、权属,确定采伐树种、采伐类型、采伐方式、采伐面积、采伐蓄积量等。林业主管部门再根据采伐作业设计材料说明书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4 结语

国有林场采伐管理改革也正在进行试点,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以森林分类经营为主线,县级森林经营规划为指导,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多种经营模式为支撑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体系。现阶段森林采伐管理改革仅仅是试点的起步阶段,针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今后工作的重点包括:分析改革试点的改革成果,根据试点改革找出各地区相应的采伐管理办法;以采伐改革为契机,逐步实现国有林场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管理制度。为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采伐管理制度修改完善,并针对森林采伐管理和公益林补偿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更为具体和实用的新方案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松丹.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不动摇[J].林业资源管理,2002(10):6~8.

[2] 万志芳,李 明.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综述[J].河南林业科技,2007(3):18~20.

[3] 郭广荣.瑞典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支持体系[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4):49~53.

上一篇:哈尔滨和平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下一篇:香椿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