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时间:2022-03-08 12:09:13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摘 要: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对于翻译而言,能影响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心态、交际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这种差异性极大地反映在翻译上。本文着重从宗教差异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翻译,在目前的翻译学中,很难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位,只能简单地描述成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对于翻译而言,能影响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美国人类学家F.Boas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由于这样,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构。”正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心态、交际方式及语言的词汇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因而由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经提到相关的见解,“翻译的最大难点是文化的不同”。从整体来看,中西方文化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差异:一是物质文化方面,包括自然环境、生产方式、食物、居住方式、生活器皿等;二是精神文化方面,如政治制度、法律形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因此译者必须搞清楚翻译所涉及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充分尊重彼此不同的语用原则和民族文化传统才能翻译出忠于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又十分出彩的文章。而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只有熟悉两种文化,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并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才能最终做到严复先生的翻译理论中所提到的“信”“达”“雅”。本文着重从宗教文化、社会心态、饮食文化几个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不同对于翻译造成的一些影响。

1.宗教文化造成的差异性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信奉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以及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在漫长的五千多年历史当中,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于是上帝便成了西方的神。《红楼梦》第六回中出现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谚语,西方翻译名家将其翻译成了:“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而中国翻译名家杨宪益先生将其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God和Heaven的差别在于God带有西方基督教色彩,而Heaven带有明显的东方佛教色彩。在翻译时,同时也必须保留各自的宗教文化特色,否则很容易出现翻译上的重大失误,比如“in the name of Christ”是“以基督的名义”而不是“以佛的名义”。

而从汉语与英语的结构上看,也可以看出宗教差异的影子,汉语就如同我国道教中的阴阳太极图,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结构相对比较稳定;而英语形态多变,变化无穷。从中西方宗教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角度看,汉英两种语言各自遵循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形态、词序,表达习惯上各有特色。

(1)英语有形态上的变化而汉语却无形态上的变化。比如下面这个句子,“行动速度很快”,可以译为“He moved astonishingly fast.”“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ly rapidly.”“His movement were astonishingly rapid.”等三种不同形式。

(2)从词序上看,英语比较灵活,而汉语却相对固定。例如:“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译为: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或者a question of great importance。又如:“他被剥夺权利后,只好离职,流落他乡。”这个句子在中文当中因为意义的限定,其词序是固定,而在英文当中我们却可以表达为:He had to quit the position and went in exile,having been deprived of his power.

(3)英语中有许多的冠词、连接词且语法意义表达丰富,而汉语却不同,有众多的助词,例如“着”、“了”、“过”等形态助词,“的”、“地”、“得”等结构助词,以及“吗”、“呢”、“吧”、“呀”等语气助词,因此在翻译上稍不注意,就很有可能出现误译。我们可以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She was with a child.”和“She was with child.”,对于第一个句子的理解是清晰的,应该译为“她带着个孩子”,而对于第二个句子很多人可能会感觉困惑,其实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她怀孕了”。

2.社会心态造成的差异性

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意识,而这点和中国传统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翻译时,由于中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误译的现象。如to start a family,许多中国人在翻译容易译为“结婚”,这便是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实正确的应译为“生第一个孩子”。西方的生活保障体系十分完善,即使没有孩子,政府也可以保障他们的下半生,而且他们认为一旦生了孩子便要承担一个巨大的社会责任,他们会考虑是否有了做父母的心里准备,或者有没有能力养育一个孩子,与婚姻无关,而中国基本把婚姻和生育划上了等号。这应该是和我国的社会结构体系有很大关系的。因为中西方的这些文化差异,英汉语难免受到这些文化差异的影响,而这两种语言中所谓的“对等词(equivalence at word level)”实际上并不对等,在词义、侧重面、含义、用法方面都大相径庭。而“family”这词在中国指的是“家庭成员”,但在西方却侧重强调的是“教养孩子的责任”,许多中国学生在自我介绍时,往往习惯用“I have a big family.”,许多西方人就会觉得匪夷所思,怎么年纪轻轻就生了一大帮的孩子呢?像这种在中英文中其实不对等的词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翻译”这个词,“翻译”在中文中,就可以被理解成三种不同的意思,它可以指从事翻译活动的翻译人员,也可以指翻译行为和过程,或者是指译文。

3.饮食文化造成的差异性

由于在西方,面包是最重要的主食,而中国人喜食谷物,因此对于英语单词“bread”的翻译时,我们应该注意遵循这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如:bread and water(粗茶淡饭),bread and cheese(家常便饭),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饭碗),在上述翻译中我们把面包自然地对应为了“饭”、“饭碗”、“生计”等。这种饮食文化的差异应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远古,我国农业所栽种的主体粮食作物是米:包括粟(小米)、稷(谷子)、黍(黄米)和稻(大米)。这几种粮食都适合以米粒的形式蒸煮来吃,不太适合磨粉后去烤去烘。而欧洲地中海沿岸、北非、西亚等地的大麦小麦,则适合磨粉后烘烤,而不适合以颗粒的形式来煮食。所以,华夏先民食用小米和大米,多采用脱粒、蒸煮的方式;西方先民食用麦类,则采用磨粉、烘烤的方式。这种饮食文化差异性很大程度也是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受地理环境影响的事例还有很多,例如,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天气千变万化,也许早上出门还是晴空万里,中午就暴雨临盆了,所以英国人在出门时习惯携带一把雨伞,以备不时之需,并且打招呼习惯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How is the weather?”,这也是出于英国人对于千变万化天气的关注。另外,一些习语中,饮食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如:He was a bold man that first ate an oyster.(第一个吃牡蛎的人是勇敢的。)但在汉语中却称勇敢的人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One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不打破鸡蛋做不成煎饼。)煎蛋在英美国家是常见的早餐食品,但汉语中对应的句子应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米”是中国人饮食中的主食。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科技的创新,各种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得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迅速、直接,无法避免地会触及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文化,而翻译无可避免地要受到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在语言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分析翻译中的跨文化差异,避免在翻译中出现一些误会,将语言形态和文化因素的翻译融合成一体,同时将社会文化知识融合到翻译中去。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殷莉,韩晓玲等编著.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3]陈德彰.翻译辩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08.

上一篇:油画艺术对中国传统戏曲题材的写意表现 下一篇:商品名翻译的几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