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探索

时间:2022-03-07 07:47:33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探索

(一)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高校就开始逐步扩招,直至2002年我国正式进入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这固然为我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就业难问题的出现。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卖方”优势逐渐消失。高等教育人才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供不应求”。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时间和成本逐渐增长,薪酬水平却呈下降趋势。在这种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要就是转变就业观念,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者要主动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同时还要看清当今社会的就业需求,社会既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拥有高技能和较高知识水平的毕业生。从而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择业观,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顺应社会形势,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服务职能

首先,高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问题,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组织,并给予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由以往的管理职能逐渐转变为服务职能,及时收集有用的就业信息,创建就业信息资源中心,定期各类就业信息。同时,还要与众多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增强中介服务职能。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朝着专门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既要服务于毕业生,又要服务于用人单位,为二者搭建沟通桥梁。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将毕业生“产品化”,为他们开拓就业市场,并及时向市场推销,例如,高校可以适时联系用人单位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提供展示自己、推荐自己的机会。

(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

调查显示,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够解决八十万人的就业问题,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就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其次,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逐步打破行业壁垒和地区限制,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就业市场秩序。相关部门要及时革新工资制度和户籍制度,逐渐放宽就业户籍限制,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对寻找到稳定、合法岗位的毕业生应允许其获得当地户口,或以“绿卡”形式落户。此外,还要根据市场体制改革人事管理,并通过法律形式加以规范和落实,运用就业协议或就业合同打破束缚人才流动的各种壁垒。同时,还应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工资结构,拉开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

(四)明确高校教育的市场化取向

高校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转变以往的“工具论”教育观,转而体现“人本论”理念,并以此为依据革新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专业课程设置,构建远程教学体系,实施双语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课程,并逐步推广双学位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行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上一篇:心阻抗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 下一篇:药学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