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资产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3-06 01:12:27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资产的影响研究

摘 要:文章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首先解释了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资产的作用机制。其次,从社会保障角度选取相关指标,并采用熵值法计算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居民资产的影响。通过模型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显著地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住宅资产价值,同时也能降低人均储蓄存款;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增加社保财政支出、提高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配套制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居民资产;社会保障

1.引言

在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拉动国内需求,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资产作为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既可以带给农村居民收入,又能够保障农村居民生活,因而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资产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选用熵值法对所选取的社会保障指标进行赋权,并利用得到的评分形成对新型城镇化的评价。在得出各地新型城镇化的评分后,通过面板数据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居民的人均储蓄资产以及住宅资产的影响,最终实证结果得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居民的住宅资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对农村居民的储蓄资产具有负向的促进作用。

2.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城镇化建设综合评价和有关居民资产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城镇化综合评价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于城镇化建设的衡量方法主要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单一指标衡量法主要选取城镇化的城镇人口比率来衡量,如Northam(1979)、Watada(2007)、马侠(2010)等。复合指标指建立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城镇化水平,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如Inkeles(2005)、郝华永(2011)、牛晓春(2013)等人。

在居民资产的计量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居民资产的总量和结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Terry Mckinley(2006)、臧旭恒(2000)、樊纲和姚枝仲(2001)分别以实地调研、查阅年鉴以及资产使用形态等方法对居民资产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计量统计。其次,王岚(2001)、李慧英(2006)、李实(2007)等人依据不同的资产分类方法,探究了居民资产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最后,John Piggott(2005)、史代敏(2002)、宋艳(2005)等人建立相关的模型对居民资产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居民的资产受到年龄、家庭资产规模、收入、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系统梳理,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较少从社会保障角度来评价城镇化,对城镇化与居民资产间的关系研究也较少。因此,本文主要从社会保障角度来衡量国内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实证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资产的影响。

3.新型城镇化影响农村居民资产的作用机制

3.1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储蓄资产的影响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收入决定储蓄,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通过居民的收入水平来影响居民储蓄。第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先进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及,高效率地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提高农业行业的整体利润,实现农民的增收。第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第二、三产业发展迅猛,不断吸收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与农业相比之下,工业和服务业能够创造出更高的工业价值,农村居民从事二、三产业也就能够获得更为丰厚的工资性收入,从而影响居民储蓄存款。

3.2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住宅资产的影响

住宅资产是农村居民的重要资产,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居民的住宅价值上将有很大提升。第一,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平衡,周边生活环境得到提高,农村居民的住宅资产价值随着周围基础设施的完善而增值。第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吸引外地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力的进入对住宅产生需求,导致居民的住宅价格上升。

4.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水平评价

本文在对既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6个有关社会保障的指标,从社会保障角度来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考虑到熵值法能够客观地为各指标赋予权重,同时又能够通过熵值法计算出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得分,以此方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评价。

4.1.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以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选取2004―2013这十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样本的指标结合了新型城镇化的社会保障内涵,最终选取了如下指标:社保财政支出比率、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养老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失业率。

4.2 熵值法模型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它根据指标的相对离散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相对离散程度比较小的指标熵值就越大,所提供的信息就越少,权重也就越小;而相对离散程度比较大的指标熵值就越小,所提供的信息就越多,权重也就越大。文章通过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中,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占的权重最高为03393,其次为养老保险人均筹资水平为02502,失业率排在最后所占权重最低为00297。以上各指标的权重大小直接说明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和养老保险人均筹资水平的重要性大,也间接说明了未来如何保证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增加,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保障居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4.3 评价结果

按照熵值法构建的指标权重,计算得出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的评分数值。从各省市评分数值可以看出,各地区在这十年间的新型城镇化的得分上呈现一个波动上涨的趋势,其中上海、北京、天津等发达城市一直位居前三位,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广东等东北和沿海省份紧随其后,综合得分靠后的省份主要为江西、、贵州、云南等中西部省份。总体来看,在这十年间,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一个稳步向前的发展态势,评价得分排在头名的上海市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起伏波动;其他发展较快的沿海省份,其综合得分上涨的势头仍旧迅猛;发展相对缓慢的内陆省份也已加快自己的步伐,加速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5.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资产的实证研究

居民的资产可以分为人民币储蓄存款、住宅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以及各类资产等。一般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居民资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影响居民资产总量和固定资产的价值,两者间存在确定的关系就是本文依靠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说要研究的内容。

5.1 变量的选择与模型的建立

本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探寻型城镇化建设对居民资产的影响,那么因变量就需要一个能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标,鉴于熵值法的得分能够概括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状况,故本文选用上述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得分作为解释变量。反映居民资产的变量比较多,为了能够反映居民切身的资产变化,本文主要选取农村居民人均银行储蓄存款(来自《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人均住宅资产价值(由农村居民住宅价值/农村居民人口数)作为被解释变量。

依据以上所选指标,本文建立以下实证模型:

模型一:Saveit=α0+α1Score+εit

模型二:Rassetit=β0+β1Score+uit

其中,Save表示农村居民人均银行储蓄存款,Score表示新型城镇化得分,Rasset 表示农村居民人均住宅资产价值,i(i=1,2,…,31)表示各省、市和自治区,t(t=2001,2002,…,2012)表示年份时间,为2001年到2012年。εit和μit为随机扰动项。

5.2 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总体数据,不存在随机抽样的问题,故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模型一与模型二的实证结果

模型一模型二

参数418763.7227***(5.96)参数-312679.1***(-0.31)

截距2624.8414(0.92)截距28876.68(8.63)

P值0.000P值0.003

R20.8940R20.7621

注:***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显示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

表4的估计结果显示,在统计性质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居民人均住宅价值存在十分显著的影响,说明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明显地提升农村居民人均住宅价值。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与农村居民人均银行储蓄存款之间也存在着影响显著,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对农村居民人均银行储蓄存款具有负向促进作用。

在影响农村居民人均住宅价值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均住宅价值具有正向作用。由实证结果可得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0001分,相应的人均住宅价值能够提高4188元,说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人均住宅价值实现增值。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随着新城镇化的推进,住房周边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如水、电、煤气等设施的完善,使得农村居民的住房附加值增大;第二,新城镇化建设能够产生产业聚集现象,增加城镇人口的流动,使得租房与买房需求增大,间接提高了住房的价值。

在影响居民储蓄存款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居民的银行储蓄存款具有反方向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0001分,则农村居民人均银行储蓄下降31268元。其中的作用机制为:第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保的覆盖率逐渐提高,并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支出也逐渐加大,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与养老压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从而减少了农村居民的银行储蓄资产;第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包含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且信息产业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发展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为获得更多利息收入把储蓄存款转为金融理财产品,从而减少了储蓄。

6.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从以上统计和实证分析得到本文的主要结论:首先,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水平逐年提升,并且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降低,其中上海、北京、天津的城镇化水平占据前三,而江西、、贵州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相对低一些;其次,根据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人均银行储蓄存款与人均住宅价值具有显著影响,并且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村人均银行储蓄存款起到负向促进作用,而对农村人均住宅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6.2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先提高社会的保障水平。从以上实证结果得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降低农村居民的人均储蓄资产,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社保投入方面,政府应及时统计每年社保的参保人数,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制定合理的社保财政支出比率,减轻农村居民在医疗和养老的支出压力;第二,在社保制度方面,加快农村社保制度改革,加强政府社保支出的监管,在社保的待遇上逐渐缩小城乡间的差距,降低居民社保权利的交易成本。

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对农村居民住宅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实现农村住宅价值增值,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更好地推动居民住宅资产的升值,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保障住宅的各项基础设施的畅通,如水电、交通以及煤气等设施,绿化住宅周边环境,提升住房质量,从而增加住房的附加值;第二,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形成产业聚集,吸引更多人口入住,提高当地农村居民收入,增强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形成对住房的有效需求。(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Barrios S,Bertinelli L,Strobl E,et al.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a comparison of three small European countries[J].2003.

[2] Kemnitz A,Wigger B U.Growth and social security: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0,16(4):673-683.

[3] 王富喜,毛爱华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5):63-69.

[4] 袁晓玲,王霄,何维炜等.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38-41.

[5] 都沁军,武强.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5):5-8.

[6] 孙长青,田园.经济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3(11):56-59.

[7] 虞斌.中国农村居民生产性固定资产财富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124-127.

[8] 郭琳.我国城乡居民资产的估算与特征分析[J].财政金融,2014(1):58-61.

[9] 樊纲,姚枝仲.中国财产性生产要素总量与结构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2(11):12-17.

[10] 陈鹏,刘锡良.中国农户融资选择意愿研究――来10省2万家农户借贷调查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1(7):132-145.

上一篇:建立项目公司化共享制管理体系,切实提高项目盈... 下一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